】在改革改制中尋找自己的發展空間,挖掘內部潛力,凝聚人心,科學發展,是鐵路企業發展或早或遲的必然之路。
呼和浩特鐵路局為鐵道部管轄的18個鐵路局(公司)之一。2003年以來的5年,呼鐵局搶抓機遇,科學發展,在深入推進現代管理中實現了安全穩定快速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分別于2003、2005年兩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連續6年榮獲全國“安康杯”競賽優勝企業,榮獲全國企業文化建設示范基地、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實踐創新獎、全國學習型組織十大標兵單位、全國“創爭”活動示范單位、全國模范勞動關系和諧企業。
善于搶抓機遇,勇于接受挑戰
呼局擔負著內蒙古中西部主要運輸任務,多年來緊緊圍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任務,堅持內涵挖潛,鐵路運輸能力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各項工作躍上新的平臺。
抓住我國鐵路加快發展的黃金機遇期。2003年鐵路提出了以“快速擴充運輸能力、快速提升技術裝備水平”為主線的發展思路。五年來中央領導多次對鐵路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勉勵和要求鐵路系統加快鐵路建設,推進技術創新,提高運輸能力、深化鐵路改革。這為呼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提供了更為有利的發展環境。
抓住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隨著全國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長,增速位居全國第一,被稱作“內蒙古現象”。煤炭、電力、鋼鐵等優勢產能和產量快速增長,重點工業開發區的集聚效應不斷顯現;能源、冶金、化工、機械、食品加工等一批重點工業項目陸續建成投產,呼包鄂“大金三角”及周邊地區啟動多個大型重化工基地建設,為鐵路運輸帶來旺盛的市場需求。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大宗物資貨源穩定,運量穩中有升。全區6583.4億噸的煤炭儲量(位居全國第一),成為呼局貨運量增長的重要保障。隨著我國向北開放戰略的深入實施,口岸運量也將大幅度增長。內蒙古自治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快速發展的工業、良好的區位條件以及口岸優勢,為呼局快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抓住了在路網中突出地位的機遇。呼局作為大秦鐵路煤炭運輸的后方通道,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大秦鐵路承擔著全國五大電網、60多個電廠、十大鋼鐵公司、6000多家企業的煤炭供應及出口煤運輸任務。五年來呼局積極爭取鐵道部的支持,加快調整內涵發展的運輸組織方案和技術裝備水平,為大秦鐵路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成為呼局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注重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
呼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各項工作,全局干部職工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為實現科學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
管理創新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動力。一是通過科學管理、流程再造,提高資產和資源的利用率。早在1996年,呼局作為鐵道部的試點就撤銷了原包頭、集寧兩個鐵路分局,實行鐵路局直管站段體制。在此基礎上,鐵路局先后進行了4次較大規模的機構撤并,整合為19個運輸站段,降低了管理成本,優化了企業的運輸組織和資源配置,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實力,提高了運輸效率。二是通過重載、加密、提速,充分釋放運輸生產力。在貨運重載技術方面,先后組織開行了4000噸、4500噸、5000噸、10000噸重載列車。萬噸大列首開中國鐵路客貨混跑線路、長大坡道、內燃機車牽引重載的先河。通過不斷調整運行圖,強化其運輸組織作用,全面提高了運行圖列車密度和分界口通過能力。三是充分挖掘內在潛能,走又好又快的特色發展之路。在全局范圍內征集合理化建議,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相繼提出了“挖潛提效”50條措施和“深度挖潛”30條措施。主要有實施“站機”一體化考核,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實施客貨列車正晚點考核辦法,全面提高了客貨列車的正點率;建立“天窗修”制度,將工務、電務等部門的施工維修時間,進行統一計劃、統一部署,盡可能減少施工維修作業對正常運輸生產的干擾和影響。
科技進步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基礎。鐵路的發展離不開先進技術裝備的支撐。由于歷史的原因,鐵路技術裝備整體水平僅相當于發達國家上個世紀70年代的水平,而呼局又落后于全路平均水平。為此,鐵道部提出了快速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的發展戰略,鐵路局積極跟進這一戰略,明確了兩個具體目標:一是以鐵道部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以掌握核心技術為目標,實現先進技術裝備的引進和轉化;二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結合企業運輸生產實際,進行再創新,不斷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呼局通過引進大功率DF8B型內燃機車和DF4D型客運機車,為貨運重載和客運快速提供了動力支持;通過提高載重70噸的C70貨車在貨運車輛中的比重,為運量增長提供了裝備支持。在信息技術方面,先后引進客票系統、鐵路運輸管理信息系統、列車調度指揮系統、中國鐵路車輛運行安全監控系統等先進技術和新型設備,極大提高了企業的運輸組織效率、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同時,呼局在引進吸收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再創新,2003年以來,全局共取得科技成果73項,獲鐵道部、自治區級科技進步獎3項。
干部職工素質的提高是轉變發展方式的保障。一是鐵路局黨委和各級組織堅持政治工作融入中心、服務大局,以人為本、服務職工,不斷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人才隊伍建設,注重發揮黨組織和黨員作用,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引導干部職工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為全局改革發展提供了政治保證。
二是大力實施“文化興企”戰略。堅持以人為本、育人鑄魂,以會促建、重點突破,逐步健全理念、行為和視覺三大文化識別系統,構建了安全、經營、管理、服務、環境五大文化體系。形成了以包頭西車輛段為代表的安全文化,以呼和供電段為代表的科技文化,以呼和站為代表的和諧文化,共同鑄成了呼鐵局企業文化的深厚底蘊。呼局堅持把選樹先進典型作為增強企業凝聚力的重要舉措,涌現出了大批勞模、標兵、專家以及先進典型群體,激勵了職工斗志,提升了呼局的對外影響力。
三是不斷加大管理和專業技術培訓的力度。在干部培養使用方面形成了科學、民主、規范的選人用人制度;在職工隊伍建設方面,健全和完善了職工競爭上崗、待崗、待業實施辦法,在企業內部逐漸形成了崗位靠競爭,收入靠貢獻的新局面,為職工隊伍素質的提高注入了持久活力。
鐵路局以創建學習型企業為目標,著力構建全方位的學習、培訓體系。由人事部門、勞資部門組織的專業培訓。培訓計劃按職務、工種、文化層次分類,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做到了有的放矢,學有所用;部門內的學習,尤其是結合運輸生產實際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探討,通過解決問題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通過學習,增強不同部門之間的了解和溝通,提高鐵路“大聯動機”的整體協作效能;加強“校企”合作,為鐵路高速、重載及信息化發展儲備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實施培養100名高層經營管理人才、1000名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10000名生產業務骨干的“百千萬”人才建設工程,創新人才送培、使用、管理和考核工作機制,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用人導向,努力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