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75%網絡輿論事件源于基層部門回應慢

適應互聯網時代新信息環境 提高網絡輿論引導能力
西安日報訊 (記者 于京玄) 8月11日上午,市委中心組舉行學習報告會,邀請國務院新聞辦網絡局副局長、互聯網新聞研究中心主任劉正榮作題為《新信息環境適應能力建設》報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孫清云主持報告會并講話,他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充分認識互聯網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視網絡輿情,積極適應互聯網時代新信息環境,不斷提高網絡輿論引導能力,努力營造良好網絡輿論氛圍,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劉正榮同志長期從事網站建設和互聯網研究工作,曾先后參與主持我國一系列互聯網政策法規制定和重大課題調研,是國家重大課題《中國特色網絡文化發展和管理戰略研究》首席專家,《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主要起草者。報告會上,劉正榮從對互聯網的再認識、新信息環境與新社會形態、我國網絡輿論生態、網絡輿論引導的思考、關于互聯網管理等五個方面,結合近年來網絡熱點事件闡述了互聯網發展趨勢和應對藝術,使與會同志深受教育和啟發。
孫清云在報告會結束時說,劉正榮同志的報告深刻闡述了互聯網的重要作用和社會功能,分析了我國當前面臨的復雜網絡輿論生態環境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對各級領導干部如何適應互聯網時代新信息環境、做好應對和引導網絡輿情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報告既有較高的理論性,又有很強的操作性,對各級領導干部正確應對網絡輿情、提高網絡輿論引導能力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孫清云指出,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網絡輿情民意,廣開言路,認真聽取網民意見建議,提高了決策科學化水平。孫清云指出,網絡信息具有迅速、廣泛的特點,已成為綜合媒體平臺,為各級領導干部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要高度關注網絡輿情,繼續廣泛開展網上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活動,積極采納網民的意見建議,使各項工作更加符合民意。要自覺接受網絡監督,及時回應網民提出的問題,不斷改進工作。孫清云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互聯網基本知識,努力掌握網絡信息的特點,適應網絡信息環境,大力提高引導和應對網絡輿情的能力,充分發揮網絡信息了解情況、聯系群眾、推動發展、促進和諧的重要作用。
市委中心組成員,市級各大班子中心組成員,各區縣委書記、區縣長,市級各部門和各開發區主要負責同志參加報告會。
國新辦官員:去年75%網絡輿論熱點源于基層部門回應慢
華商報訊 “去年,75%的網絡輿論熱點事件都是因為基層政府部門回應不及時造成的,領導干部不能低估公眾的智商,處理問題要實事求是,面對網絡輿論事件,著力點要放在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構建信任上。”昨日上午,西安市委中心組舉行學習報告會,國務院新聞辦網絡局副局長、互聯網新聞研究中心主任劉正榮作報告時這樣講。
領導干部不能低估公眾的智商,處理問題要實事求是要用平民化語言進行引導,改變僵硬的語言體系
網絡推進輿論熱度
網民超過1億人次討論郭美美事件
“互聯網上,公眾可以實現多點到多點的傳播。如果每個人有100個粉絲,10%的粉絲轉你的一條微博,以此類推,轉帖4次,幾秒鐘內就可以達到1億人次。很快天下人就都知道了。”劉正榮稱,郭美美事件出來后,討論郭美美的網民超過了1億人次。6月26日晚,郭美美乘坐航班從深圳飛北京,被網民公布了航班號、座位號、航班飛行狀態,那天飛機晚點,幾千萬網民不睡覺,等待郭美美走下飛機。“一個人一旦引起公眾在網絡上的關注,根本逃不掉。”劉正榮還介紹了發生在今年6月的兩次網絡輿論事件,一件是江蘇溧陽市衛生局局長謝志強與情婦的“微博約會、開房”事件,一件是湖北襄陽市樊城區法院院長范海濤與該院女紀檢書記柳華梅在賓館開房事件。劉正榮表示,每一次事件,都把互聯網的輿論熱度推進一大步。
追求公平公正是網絡輿論主流
劉正榮認為,總體上看,網絡是政府和公眾的溝通橋梁,追求公平、公正是網絡輿論主流,任何事件,如果有違公平公正,公眾都很關注。網民最關心貪污腐敗、司法審判等社會風氣,最關心干部任用、人才使用,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問題網民也很關注。但也需要警惕網絡輿論的“有錯推定”,以及一些網絡輿論的暴力傾向。“有些時候網民會上綱上線,把個別事件、個別不正常的問題上升到體制問題上。”劉正榮舉例,比如一名官員說“運動員應先感謝國家的培養”,沒有人澄清、追問這名官員是否真的說了這樣的話,輿論一邊倒,有的網民開玩笑,“以后見面不要問吃了嗎,要問感謝了嗎”;甚至有網民惡搞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感謝法”來。一遇到熱點事件,網民就編新名詞,比如躲貓貓、俯臥撐、裸體做官、噩夢死、洗臉死、我爸是李剛等。
政府如何正確面對
“噩夢死、洗臉死”是低估老百姓智商
“凡是涉官、涉貪,人們會在網上抓住不放。”劉正榮表示,類似“噩夢死”、“洗臉死”,當地這樣的處理辦法,是低估老百姓的智商,這些都被老百姓記載了下來,影響基層政府的形象。所謂“噩夢死”,是2009年一名男子在江西省九江市看守所羈押期間突然死亡,當地有“做噩夢死亡”的說法。“洗臉死”是指男子薛某在湖北省公安縣公安局治安拘留期間,在拘留室洗手池中死亡,當地警方稱“薛某系溺亡在洗臉臺水池里”。
“引導網絡輿論關系到執政,關系到民心,關系到國家命運;要加強輿論引導建設,避免簡單問題復雜化,一般事件惡性化。”劉正榮稱,網絡輿論引導的法寶是實事求是,不能低估公眾的智商,著力點要放在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構建信任上,在面對輿論熱點事件時,政府信息要及時公開,分析2010年的網絡輿論熱點事件,75%都是因為基層政府部門回應不及時造成的。
“反正我是信了”挑戰公眾心理期待
對網絡上熱議的郭美美事件,以及動車追尾事件,劉正榮稱,領導干部應研究公眾心理,比如郭美美事件,公眾關心的是郭美美到底跟紅十字會有沒有關系,但紅十字會的回答還是老套路。在動車追尾事件上,鐵道部發言人面對媒體情緒化,“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這是在挑戰公眾的心理期待。
“要用平民化語言進行引導,改變僵硬的語言體系,非常管用。”劉正榮說,政府部門發布在網上的文章要避免官話套話,一定要控制在800字以內,如果能在250個字以內最好,網民的“忍受能力很差”,要用平實的語言講清楚。劉正榮認為,還要對公眾進行知識引導、道理引導。
“要及時進行事實引導,別看老百姓批評政府,老百姓恰恰最相信政府,提意見正是相信政府。”劉正榮說,要端正態度,領導干部對老百姓的態度很重要,老百姓不僅僅關心事實,也很關心你的態度;領導干部講話最忌諱“心里沒底”,“飄飄忽忽”。
我國上網人數達4.85億
“有人說互聯網發展這么快,惹來這么多麻煩,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劉正榮稱,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比如銀行系統、金融系統、民航系統、教育系統等等,當今社會沒有互聯網不可想象。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上網的人數已達到4.85億,平均每200個人有一個網站,博客用戶有2.5億,微博用戶有1.95億,活躍的即時通訊賬號6億個。
社會輿論規模越來越大
“網絡時代,造成了社會輿論的多元化。”劉正榮稱,公眾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處于信息傳播的中心位置,社會輿論規模越來越大。1999年到2002年,網民主要在網絡論壇上發言;2003年,網民開始在新聞跟帖上發言;2006年,大量網民開始在博客上發言;2009年,網民開始使用微博。論壇、新聞跟帖、博客、微博使得互聯網的輿論空間越來越大。
孫清云:要自覺接受網絡監督
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孫清云昨日在報告會上舉例說:“我有一次在車上聽廣播,記者針對非機動車道越來越窄的問題,采訪一個部門的基層工作人員,那個工作人員回答得就很籠統,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網絡輿情民意,認真聽取網民意見建議,提高了決策科學化水平。”孫清云指出,要高度關注網絡輿情,繼續廣泛開展網上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活動,積極采納網民的意見建議,使各項工作更加符合民意;還要自覺接受網絡監督,及時回應網民提出的問題,不斷改進工作。
新聞延伸
西安這些年的網絡問政
2004年,時任西安市市長的孫清云,時任西安市常務副市長的陳寶根參加了華商網<--keyword--> (微博)<--/keyword--> “西安發展十大教訓評選”活動,與網友共同探討西安發展問題。
2006年8月,網友發帖稱西安道路限速讓汽車“趴了窩”,孫清云批示后,西安道路限速過慢問題得到解決。
2007年至2008年7月,孫清云、陳寶根共對網友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行過245次批示,幫網友解決過不少生活、工作問題。
2008年8月,有網友建議增設通宵公交,孫清云批示8天后,4條通宵線路投入了試運行。9月,陳寶根批示網友建議,兩周后郭杜收費站被撤銷。
2008年12月18日,首個 “西安網絡公開日”啟動,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孫清云,西安市市長陳寶根與網友面對面交流。“西安網絡公開日”至今仍不定期舉行。
2011年1月14日,西安市市長陳寶根實名進入 “市長QQ問民生·西安”QQ群,同時與200名網友在線聊天,聽取民意。
部分熱點網絡輿論事件
1999年,北約轟炸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
2003年,孫志剛案終結了我國的收容遣送歷史;
2007年,山西黑磚窯事件引發社會關注;
2008年,汶川地震,奧運會,都是正面輿論;
2009年,杭州飆車案,公眾輿論為了公平正義、維權……
評論:及時回應網絡輿論當成權力下意識行為
■ 田德政
“去年,75%的網絡輿論熱點事件都是因為基層政府部門回應不及時造成的,領導干部不能低估公眾的智商,處理問題要實事求是,面對網絡輿論事件,著力點要放在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構建信任上。”昨日,國務院新聞辦網絡局副局長、互聯網新聞研究中心主任劉正榮給西安市的領導干部作報告時這樣講。
社會輿論發展進入網絡時代已不可否認,可是有一些官員不僅沒有足夠思想準備,更視網絡輿論若洪水猛獸般避之不及。要么置若罔聞,要么進行打壓封堵。還有官員哀嘆道:“以前沒有網絡的時候多好啊!”固守老舊的思維方式已經不再可能,妄想躲避網絡輿論者,只能被“網”得結結實實。
事實與數據證明,網絡輿論已經成為一種無法阻擋的潮流,成為推動社會進步一股重要力量。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多部門發布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1)》顯示:據對中國210起重大輿論事件的研究,網絡輿論在近七成(67%)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動政府解決問題的正面積極作用。網絡輿論,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中的一股重要的主流積極力量。
在一些影響深遠的網絡輿論事件中,我們會發現一些共同特征:尋求真相、追求公平公正、呼喚公權透明等等。近來接連發生的如 “郭美美炫富”、“動車追尾”、“大連PX”、“故宮<--keyword-->(微博)<--/keyword-->門”等各類輿論事件,本質上都顯現出民眾日益增長的對真相的需求與官方信息公開滯后的矛盾。在此類事件中,求真相與捂蓋子、“謠言”與“辟謠”、真相與謊言——— 正在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博弈,許許多多輿論事件莫過如此。
真相若難求,必然為猜疑制造想象的空間,加之人們對貪污腐敗等丑惡現象的深惡痛絕,于是,種種的猜測也就應運而生。官方越是語焉不詳、遮遮掩掩,人們越容易浮想聯翩,謠傳越容易滿天飛。有不少事實證明,一些公共危機事件大都是由于忽視網絡輿論所造成的,尤其在一些民眾熱切關注的公共事件上,捂和瞞往往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將矛盾拖進難以調和的泥淖,結果加大了官民之間的疏離感與對立感。
實際上,求真相的背后隱含著民眾權利的覺醒和公民意識的不斷提升。公民只有了解公共事件的真相,才能做出正確判斷,進而履行監督、參與公共事務的職責。而公權部門提供真相,是其應有的義務與職責,而非靠公民乞求才能得到。某種程度上而言,正是因為其他信息渠道的不暢,才讓網絡輿論呈燎原之勢。
國新辦網絡局副局長劉正榮此一番話,說明高層已認識到網絡輿論的重要意義。其實從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出臺,就能說明高層在認識與行動上已經走到前面。可不少地方官員在這方面仍然缺乏足夠的認識,以一種僵化的思維來消極應對。因此,在公共危機事件中,公權部門如何充分發揮網絡輿論的積極作用,又能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其負面影響,這一課題應該成為一種普遍的共識而加以重視。
在公共事件發生后封鎖信息、隱瞞真相往往會激起網民的不滿與反感,很容易招致強烈譴責,引燃網上極端情緒。因此,公權部門應積極主動地介入與了解網絡輿論,學會與網民溝通,每當重大公共事件發生后,把信息公開作為一種本能反應,以最快速度披露真相,只有這樣才能杜絕謠言出現。這不僅是對公眾知情權的尊重,也更容易得到公眾的理解與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