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圍墻的大學 這里的學員不畢業
】東北網12月14日電 據新華網轉載《遼寧日報》報道,在遼陽市白塔區,每個社區都有一所大學。這里的大學沒有“圍墻”,無論咿呀學語的孩童,還是白發老人,都有資格成為大學學員;這里的氛圍溫馨而輕松,“在學習中快樂,在快樂中學習”是學員們生活的真實寫照;這里的學員不畢業,“人人終身學習,時時處處學習”是其辦學理念。
12月13日,記者來到躍進街道愛民社區,在裝飾一新的教室里,看到30多名不同年齡的社區居民共聚一堂,邊聽邊記,學習健康常識。陪同采訪的工作人員介紹,這樣的場景在該區并不鮮見,每個社區都有,形式和內容各不相同。2004年3月,白塔區第一家社區大學在油脂社區成立,隨即鋪開,當年底,基本實現了全覆蓋。
本著創造和諧人文環境、搭建終身學習公共教育服務平臺的宗旨,白塔區的社區大學早在創建之初就有完整的教育管理委員會、系統的教學大綱、嚴謹的教學計劃,有原創的校歌和每年的寒暑假,為居民廣泛提供各方面的科學知識。經過3年的發展,社區大學在發展中日臻完善,現已完成7200多課時,累計參加學習人數達15萬余人次。
社區大學的課程是豐富多彩的。常設的道德教育、時事政治、快樂英語、科學保健、普法常識、文學藝術、手工剪紙、秧歌舞蹈、太極扇等深受居民歡迎;提高下崗職工和社區居民技能的面點制作、足療按摩等場場爆滿;定期舉辦書畫、編織、剪紙、攝影等作品展示會;每年期末畢業儀式上的趣味知識競賽和學員們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是他們學習成果最好的展示。隨著居民參加學習的熱情不斷升溫,該區社區大學還創新地開展了“天地大課堂、文化進萬家”、“文化快車之旅”、居民家庭廚藝賽、交通安全進社區、法律服務進社區、“八榮八恥講座進樓院”、“學習型家庭”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知識走進每個家庭。
社區大學里最無私的是教師。輕工社區的高陽老人講起歷史聲情并茂;愛民社區教英語的郭海英老師聲音清脆悅耳,與居民課堂互動氛圍特別好;身殘志堅的18歲老師宛雨晴每周四總會坐在輪椅上將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們帶入童話般的剪紙世界;石牌樓社區編織班李鳳芝引領姐妹們共同編織美麗的未來……該區現已有300余位業余文化志愿者,他們多是社區的居民,甘愿奉獻自己的時間與才智,將多彩的知識帶入居民自己的課堂。雖然是義務授課,但每節課都要認真準備,他們也像明星一樣,有前呼后擁的“粉絲團”!
社區大學里最快樂的是學員。學一個英語單詞、學做一道菜、學一首古詩,對他們都是極大的滿足與快樂。這其間更有一道道美麗的風景:“師生夫妻”呂峰與陸忠清,一個任教,一個是學員,夫教婦學,其樂融融;“歌舞夫妻”張劍與陳穎一個能歌,一個善舞,是社區藝術團少不了的臺柱子;還有“書畫夫妻”劉奎琰與劉玉清、“同窗夫妻”謝忠光和付乃坤……每個人都在豐富完善自己。
社區大學更是一塊充滿活力的陣地。文化鑄造和諧,孕育了一批新的活動教育載體──盛興社區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專為社區居民就業鋪路搭橋;鐵合社區開設了社區聊天室,大學學員們聊天、聊地,更聊居民的熱點難點問題,并千方百計予以解決;愛民社區創設了陽光家園,從大學學員隊伍中涌現的管事婆婆、知心姐姐、牽緣紅娘,她們專管百家煩心事,傾聽居民喜樂憂愁,成就美滿婚姻,開啟了和諧的“心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