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賀林——滿足社會需求,辦好特色教育

受訪人簡介:張賀林:安徽阜陽科技職業學院院長,高級經濟師。改革開放初期,他就看到了發展教育事業、培養人才對振興農村經濟的重要性。1986年6月,張賀林自籌資金創辦了全國第一所民辦鄉鎮企業中專學校,并任校長。2001年5月,又在此基礎上創辦一所科技職業學院,并得到安徽省政府批準,國家教育部備案,胡錦濤、溫家寶等2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考察,并給予充分肯定。
記者:首先恭喜您獲得“最具中國特色十佳新聞人物”,請問此時此刻您有什么樣的感想?
張賀林:能夠獲得此次“最具中國特色十佳新聞人物”我非常高興,也覺得非常榮幸。這證明了我這幾十年來從事的民辦教育事業得到了大家的肯定,這對我來說是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這一榮譽是對我從經營鄉鎮企業到發展教育事業40年來歷程的總結,同時又給我帶來了榮譽到來后的責任和壓力。通過此次論壇,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繼續去發展民辦教育事業,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做出個人應盡的最大貢獻,才是對社會對我的信任的最好的回饋。
記者:從最初的鄉鎮企業家,到后來的創辦阜陽科技職業學院,您對中國特色的偉大實踐必然有著深刻的認識。請談談您對中國特色偉大實踐的認識?
張賀林:30年的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最深刻的變化是觀念的轉變。具有中國特色的偉大實踐讓我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科技進步了,生產力解放了,視野開闊了。不管是以前作為鄉鎮企業的老板還是后來從事民辦教育事業,我個人的一切經歷或成就,都是和中國的改革開放分不開的。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可能連這樣的機會都沒有,更不要談取得什么成就,發展鄉鎮企業和民辦教育事業了。
我對中國特色偉大實踐的認識就是:富民強國,造就人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就主義經過30多年的實踐證明中國人民富起來了,國家的綜合實力提高,國際地位提升了,中國已經不是只靠雙手就能取得飛躍發展的,人才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國家已經走進了科教興國的時代,科技和教育就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中國特色的偉大實踐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需要我們為祖國盡最大的努力,培養更多的人才。
記者:阜陽科技職業學院時國內創辦最早的民辦學校之一,作為一個鄉鎮企業家,是什么原因促使您當時走向了興辦學校這樣的發展之路?
張賀林:阜陽科技職業學院在中國民辦教育事業中起步的最早,可以說開創了中國民辦教育的先河。十一屆三種全會后,國家集中力量要發展經濟,包括鄉鎮企業在內的各種經濟的發展就迫在眉睫了。當時我就想,如果要發展經濟,肯定不能走以前的老路子,肯定需要大量的人才,這就給民辦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條件。要想富國必須民富,要想民富必須農民先富,要想農民先富必須先發展鄉鎮道路,要想發展鄉鎮企業必須依靠人才。于是我就有了向教育行業轉型的想法,想“以企興校,以校帶企”,達到一個良性的循環和發展狀態,做到企業和教育并舉。
記者:辦企業和辦學校是兩種不同的事業,請問您是如何完成從企業家到教育家的轉變的?您認為企業家和教育家又有哪些不同?
張賀林:企業和教育行業完全是兩個不一樣的領域,俗話說“隔行如隔山”,當時在從企業向教育行業轉變的時候,也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調整。學校創辦初期,要考慮招生、師資、軟硬件設施等一系列條件,這些條件只要一點點沒做到位,學校可能就辦不下去。在學校的發展道路上,我們必須時時跟上時代和社會的步伐,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重點培養這一方面的人才,做到學校既能有良好的生源,又能為國家、為社會及時提供人才資源。也只有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學校才能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其實不管是企業家還是教育家,都是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只是企業造就的是經濟財富,而教育造就的人力財富。企業和教育行業的不同在于,教育事業的社會責任比企業要大很多,因為每個學生都得走進社會,學校就是為他們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一步要是沒走好那可能是要全盤皆輸。我覺得企業和教育并不一定要涇渭分明,時時能保持聯系。讓企業支持教育,讓教育反哺企業,這才是最好的歸宿。
記者:和其他職業學校相比,阜陽科技職業學院在發展過程中具備了哪些特色?
張賀林:阜陽科技職業學院在這么長的發展路程中也有了自己的辦學特色。用幾句話來概括就是——適應社會需求辦教育。這就是我們最大的特色。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或者是將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會越來越快,職業教育的事業相信也會越來越繁榮,接下來我們的工作還是堅持和立足自己的特色,為民辦教育事業創造出一片更廣闊的空間。
記者:請您談談您對阜陽科技職業學院未來的展望?
張賀林:通過參加這次論壇,我懂得了中國民辦教育事業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還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因為不管你從事什么行業,對于將來你永遠也不知道會是什么樣的,但是你可以去計劃、調節自己的想法和任務。對于未來的展望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更深層的認識、了解民辦教育在中國教育事業中的地位,也能支持民辦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們學院也會不遺余力的發展中國的民辦教育事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