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民辦高等教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取得了飛速的發展,這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但不容忽視的是,民辦教育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整體教育水平離社會發展目標的差距仍較大,投資的不足等等,這些都限制了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中國十幾億人口,需要特色民辦教育作為公辦教育的有益補充,也需要特色民辦教育彌補公辦高校的不足,豐富社會的需求,政策扶持和現實需要,使特色民辦教育的發展有了一個堅定的信念和良好的信號。
《尋找中國特色》訪談欄目組的記者專程到訪了北京人文大學,陳蓓紅副校長欣然接受了欄目組的采訪,她將給我們講述一段北京人文大學特色辦學和發展的歷程。
陳蓓洪簡介:
女,漢族,中共黨員,副教授,北京人文大學常務副校長。1982年畢業于太原理工大學機制專業,曾任太原職工大學副校長,主管全校教學工作。長期從事高等學校教學及教學管理工作,系中國標準化協會會員、山西省工程圖學會理事、華北高校機械工藝學會會員、三北地區成人高校學會理事。發表的論文有:《磁感應位置檢測開關》、《建筑平面施工圖CAD軟件的設計》、《淺談工科院校機類畢業設計》等,與他人合作編寫了一組推廣標準化系列科普文章《汽車、尾氣、排污量》、《僵化、競爭、統一性》等十二篇,出版著作《WPS與CCED實用指南》(合著)等。
記者:陳校長您好,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采訪,下面我們談一談北京人文大學的特色發展歷程。我們了解到人文大學創建于1984年,目前已經成為著名的民辦大學,請您談一下人文大學能在眾多的民辦高校中脫穎而出,其自身的特色是什么?
陳蓓洪:今年不僅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同時也是北京人文大學建校25周年。25年來,人文大學為國家培養人才多達50萬,同時在發展過程中,學校的規模不斷擴大,在教育教學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在社會上也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人文大學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84年建校初期到1997年,這個階段以函授教育為主。當時人才匱乏,知識也比較貧乏,于是就由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家著名教學科研單位以“教育報國”為己任的一批知識分子共同組建了人文大學,開辦了函授教育。當時人文大學的函授覆蓋面非常廣泛,比如東海艦隊、北海艦隊都有人文大學的海上函授班,這些海軍學員學習刻苦,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對人才需求的不同,1997年,根據國家相關政策,我們把函授教育形式改為了面授教育,這算是我們的第二次創業。2002年北京人文大學的董事會改組,把以前主要對北京招生的招生機制擴大到全國范圍內招生,并且引入了自學考試培訓,這算是我們的第三次創業。此后人文大學不斷發展壯大,一年上一個臺階。從2002年1500名在校生,發展到目前的18000名在校生的規模,并下設16個學院。
回想這25年的辦學歷程,我認為,人文大學能夠不斷發展壯大、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的辦學理念,這就是我們的特色。我們的辦學理念是“以人為本,辦人文”,即我們平常所說的“綠色的大學、人文的大學、創新的大學”,這是我們辦學理念的概括。
所謂的“人文的大學”就是以人為本,貫徹“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理念;“綠色的大學”就是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培養學生;“創新的大學”是在培養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能不斷更新知識、發展自己的能力。我們在課程設置、專業制定以及日常教育教學等方方面面都緊緊圍繞著這個辦學理念來開展工作。校風和學風相對較好,學生的到課率和畢業以后的就業率也很高。有相當一部分同學,通過人文大學三年或者四年的學習圓了自己的大學夢,找到了比較滿意的工作,可以說他們通過學習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一個家庭的命運。
記者:看得出,從最初的函授教育到面授教育,再到現在自學教育培訓,人文大學一直在緊跟教育的發展形勢不斷的進行自身特色的調整。請問陳校長,在建校之初我們人文大學取名“人文”這兩個字有什么特別的含義?
陳蓓洪:學校是早在1984年就提出“人文”理念的,這要感謝人文大學的老校長們高瞻遠矚的決策。當時從客觀形式上看,人文大學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和國家著名教學科研單位聯合舉辦的,所以取了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的“人文”兩個字。
此外,從“人文”的字面含義上,我們選了這兩個字,也是為了在辦校的同時把“人文”理念進一步挖掘和擴展,走“尊重人、培養人、發展人”的人文辦學之路。
記者:請問陳校長,2007年人文大學初次開設5個訂單式特色教育專業,2008年增加到15個左右的訂單式教育專業,請問“訂單式教育”是否是我們的特色?現在人文大學的“訂單式教育”進展如何?
陳蓓洪:2006年北京市委常委、市教工委朱善璐書記到人文大學考察時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要走出自己的辦學特色。我想民辦大學如果只跟在公辦大學后面走,是難以發展的,因為無論從生源的質量還是師資硬件都跟不上。所以民辦大學想要生存并且長足發展,就必須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現在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很多高校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而用人單位又聘用不到合適的人才,這里面出現了一個脫節。我們從這個脫節思考這些問題,認為,民辦大學想要發展,就要彌補社會的脫節,就要培養出能夠適合市場需要的學生。我們研究了社會的需要,中國的高等教育實際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研究性的,一種是應用型的。我們就選擇走“應用型”大學這樣的一條路,我們對學生的培養定位在培養“應用型、技能型”的技術人才上,使學生受到的教育能夠和他將來所從事的工作緊密銜接,這樣我們就開始做訂單教育了。
從2007年開始引進實施的訂單教育,一直是在不斷的摸索和改進中發展的,2009年我們把訂單教育又進一步擴展,從訂單教育和定向教育兩個方向來培養。“定向教育”就比訂單教育的適用面更寬,即學生所從事的行業所需的技能都傳授給學生,我們為行業培養人才,這既讓學生能學到一技之長,又不局限于把學生供應給一個單位。
在民辦學校的培養模式上,我們只是做了一個初步的探索,還有很多工作要繼續努力。人文大學今年專門成立了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所,來研究和解決民辦高校下一步如何發展的具體問題。
記者:我們了解到,目前人文大學有長城和順義兩個校區,在校學生近兩萬名,請問在對學校的校區和學生的管理上,人文大學有什么特色的管理經驗?
陳蓓洪:我認為民辦大學存在下去的一個根本就是要具有生存下來的理由,生存下來的理由就是自身的特色,是否培養了社會所需要的學生,這就需要高水平的管理。我一直認為,辦學理念不能是空的,是要貫徹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和工作中去的,所以教育不是只看結果,沒有過程就沒有結果。
我們在管理中就非常注重這點,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都說民辦大學的招生比較混亂,但是人文大學這幾年的招生情況可以說是在全國沒有計劃內指標的學校中排在第一,因為人文大學的招生是非常規范的。
我認為民辦大學的教職員工應該具備兩種能力,一個是完成本職工作的能力,另外一個就是要具備招生的能力。在目前的情況下,公辦的高等教育有國家的支持,民辦學校只能靠立足自身的實力和市場,只有我們的學生得到了社會和市場的認可,學校才能夠存在下去,因此,民辦學校做市場是應該理直氣壯的。人文大學所有的老師都參與到招生的過程當中,我們沒有任何招生代理,因為從上到下貫徹了依法辦學、誠信辦學這樣的原則,所以在招生中,老師公開給學生講出我們學校的優勢和不足,給家長分析清楚,在眾多的民辦的大學中,能夠像人文大學這樣亮明自己的優劣勢是不多的。
在人文大學的老師中間還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一個約定,就是每個老師要為自己招來的學生負責,在人文大學的四年學習生活中,老師都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在學校2003年、2006年的招生簡章上,有李校長的一句話:“當你踏上了到北京的列車,選擇了人文的時候,你就選擇了你的前途。”對于我們人文大學的每一個領導和教職工來說,我們都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因為學生不僅僅是選擇了一所學校,更重要的是選擇了自己的前途,我們為此而努力而拼搏,所以我們從上到下、從招學生進校到學生畢業的整個管理過程都是非常規范的。
記者:我們了解到人文大學建校25周年以來,為社會培養了50萬人才,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碩果,但是高等教育除了為社會培養所需要的專門技術型人才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責任就是成才教育,人文大學是怎樣在成才教育和德育教育中兼和、平衡來培養學生的?
陳蓓洪:我覺得人才首先是成人教育,才是成才教育。學校首先要培養學生做一個正常的人,有健全的人格,這是最重要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把成才教育和成人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的工作去做。比如,為了培養同學們健全的人格,我們每個學期都有種種不同的主題教育,非常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
首先,學校有各種社團,讓學生們自己教育自己,自我發展;其次,在學校開展各種各樣的主題活動,增強學生們的自我教育的意識,同時約束學生的行為。比如上個學期學生活動的主題思想是“感恩教育、報效祖國”,感恩教育是告訴學生不僅僅感恩于你身邊的人,你還應該感恩大自然,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家庭,感恩學校,感恩老師,感恩你的同學和朋友,那么只有通過感恩教育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今年圍繞著祖國60歲生日,學生教育的主題工作就是“我熱愛我的祖國”,副標題是“我為祖國做什么?”通過一系列演講比賽、歌詠比賽、主旋律電影放映等活動,讓同學們增強熱愛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人文大學的學生參加中央電視臺節目錄制的機會也非常多,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高端會議,像2004年中日水論壇,這是高層政府間的會晤,是由人文大學的部分學生參與會務工作的。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這需要學校投入大量的物力、財力和人力,但我們在所不惜,我們把大量的參與社會的機會給了同學,讓他們從這個舞臺上得到鍛煉。
這就是我們“先成人,后成才”的辦學理念,人文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不會每個都是CEO,也不可能每個都是科學家,但是他們每個都有健全的人格和積極的心態,因為在這方面學校付出的精力是非常多,效果也是非常顯著的。
記者:陳校長讓我們看到了人文大學的特色和努力,但是客觀的說,民辦大學和公辦大學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在這種情況下,民辦大學需要如何揚長避短,立足特色,實現長足發展的?隨著現在高校改革之路不斷的挺進,民辦大學有沒有改革這方面的規劃?
陳蓓洪:很多人認為民辦大學和公辦大學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師資差距上。其實在師資力量方面,民辦大學還有一個獨特的優勢,這便是由民辦大學的性質決定的。優勢就在于,我們大多數的老師都是外聘的,我們可以在社會上聘請我們需要的老師,雖然他可能不是理論研究上的權威,但更多的老師是“雙師性”的。
比如現在我們在改革教學,很多課程實行案例教學、項目教學。我們從有項目經歷的工程技術人員中聘請老師,從這方面來說,民辦大學的師資其實更具有優勢和競爭力。
2009年的招生已經成為民辦大學發展的瓶頸。中央電視臺也報道過,因為高校擴招和其他途徑的學生分流,民辦大學的生源受到了嚴重的挑戰。這個問題引起了我們的深思,我們對學校下一步究竟該怎么發展、學校定位究竟在什么地方、怎么改革我們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等問題都是我們需要研究探討的。在改革方面,我們已經有計劃的在學校的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所的具體研究操作下開始實施了。
記者:從陳校長的談話中,我們得知生源和學生的就業已經成為現在民辦大學發展的根基,請問作為招生情況相對較好的人文大學,對學生就業方面有什么獨到的經驗?
陳蓓洪:有人認為公辦大學的就業率比民辦大學高,但是我不這么認為,人文大學的學生就業狀況是比較好的,除了我們有訂單教育之外,我們其他專業的同學也都非常具備市場競爭力,這使他們在就業中更具有優勢。
人文大學把就業工作提前到學生入學,并緊緊伴隨學生的學習生涯。我們給新生開設“職業生涯設計”這門課,幫助學生規劃自己的職業,有目的的培養學生的自身能力,到就業的時候學生獨特的競爭力便會體現出來。
比如說影視藝術學院主持專業的學生,很多同學還沒有畢業就被用人單位提前“預定”走了。這是因為用人單位不是只看學生的專業知識,他們更注重綜合素質。今年學校就業辦做了一個2002年以后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跟蹤,搜集了4000多名學生的畢業信息,他們都找到了比較合適的工作,這個數據足可以說明我們學生的就業情況是非常好的
記者:我們了解到咱們人文大學的培養目標是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請您介紹一下我們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具體是指什么?有哪些特色?
陳蓓洪:“一專”是指學生的專業課要抓好;“多能”是指我們對學生增加了多種專業技能培養的課程。這是我們對教學獨特的改革,具體體現在消減比較陳舊的課程、增加貼近市場需要的技能型課程等。我們的理念是讓學生能夠拿到國家承認的學歷證書和人文大學畢業證書的同時也能拿到各種工作需要的技能證。
學校根據不同的專業增加了特色課和技能課,比如建筑工程專業的學生,除了拿到建筑工程專業的專業課畢業證書外,學校還開設了計算機自動繪圖和工程預決算這兩門課程,憑這兩個課程的國家考試合格證中的任何一個,學生就業時的工資起薪不低于3000元,這也是給學生增加了一項競爭力。
記者:我們得知在2002年,人文大學開始了二次創業,請問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起始的階段,人文大學當時進行的哪些自身調整來適應這個階段,增加了哪些核心的競爭力?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上做出了一個什么樣的貢獻?
陳蓓洪:首先是硬件設施的升級,學校的所有設計都體現出“園林式、數字化、生態型、人文性”這四個特點。我們的校園美麗、大方,并且把世界上比較著名的高校,比如說莫斯科大學、哈佛大學的特色建筑都引入進來,這首先就從環境上給同學們營造出了一個非常適合學習生活的區域。
其次,學校的現代化設備十分完善,機房,語音室、實驗室、電子圖書館一應俱全,這些都增加了學校的競爭力。
在1984年,相當一部分青年由于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他們迫切需要邊工作,邊學習,我們就為這些學生提供了適應他們需要的函授教育,這個階段培養了很多人才,像足協前主席年維泗、著名演員朱時茂、洪學敏,以及現在還在中央電視臺主持軍事天地的唐劍,北京電視臺的叢威等等,他們都是我們優秀的畢業生。進入90年代,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是活躍在各個戰線的,他們為祖國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這50萬的畢業生是人文大學25年發展的碩果和驕傲,我只能說我們現在還是一個耕耘者,我們是根據社會的發展、祖國的需要,默默地做著為國家高等教育增磚添瓦的一個工作。
記者:現在很多新的民辦高校展露頭角,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人文大學如何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在您心目中,未來的五到十年后,人文大學將是什么樣?
陳蓓洪:民辦大學的發展要靠兩個因素:首先是靠自己的特色,其次是靠教學質量。教學是民辦大學的生命線,也許別的民辦學校更注重招生工作,認為招生是民辦大學的生命線,我不太同意這個說法,我認為我們走到今天靠的是質量和特色,這是我們區別于其他民辦學校的主要吸引力和競爭力,正因為我們在特色和教學上的優勢,使我們對未來的發展也十分的有信心。
我希望未來的五到十年,人文大學能夠創出自己的品牌,有足夠的實力辦出一所讓人民滿意、讓家長滿意的大學。
記者手記:
在人文大學,我們看到了一個綠色的、人文的、創新的大學,我們看到了它正以全新的勢頭迅猛發展。回顧人文大學25年的辦學歷程,我們看到了硬件設施更為先進、學習氛圍更為融洽的現代大學,我們也看到了民辦高等教育事業已經駛入了快車道。我們相信,人文大學將為社會提供日益增加的、多樣化的教育機會,將為改造我國教育計劃體制模式和建立現代教育體系做出獨特的貢獻,迎來更為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