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06年度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實施情況
】山東省是農業大省,農村勞動力2006年為3782.2萬人,其中農村富余勞動力在800萬人以上,轉移就業的任務非常艱巨。勞動保障部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以來,我省各級勞動保障部門高度重視,積極統一思想,明確任務,狠抓落實,把計劃的實施作為勞動保障部門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任務來抓,取得了較好成績。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共培訓農村勞動力52.78萬人,現將我們的具體實施情況匯報如下:
一、總體情況
(一)統一思想,健全完善組織領導體系。省勞動保障廳就如何貫徹落實文件精神進行了專門研究,印發了《關于印發山東省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的通知》、《關于下發<山東省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2006年度任務安排>的通知》,要求各地不斷加強領導,狠抓文件落實,因地制宜的做好計劃的實施。成立了由李伯平副廳長任組長,培訓就業處、就業辦、鑒定中心負責同志組成的省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省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工作的開展。分管廳長兩次主持召開全省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工作會議,對全省工作提出了要求,做出部署。聯合省總工會等18部門聯合成立了農民工素質教育聯席會議,指導農民工參加崗位技能培訓。目前,我省初步形成了政府調控、勞動保障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參與、就業服務機構和定點培訓機構具體實施的組織領導體系。
(二)統籌規劃,制定完善的目標任務體系。我省立足省情,堅持以培訓促進就業為方針,與"西輸東接"、"南下北上"等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程相銜接,大力實施了農村勞動力預備制培訓、勞務輸出培訓、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三項培訓計劃",并且在省政府與各市政府簽訂的工作目標責任書中,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納入了領導干部實績考核目標,要求各地"十一五"期間,每年培訓55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預備制培訓5萬人,勞務輸出培訓25萬人,農民工參加技能提升培訓25萬人。截至2006年底,我省勞動預備制培訓5.22萬人,勞務輸出培訓22.5萬人,技能提升培訓 15.72萬人,有23.54萬人取得了職業資格證書,實現就業33.1萬人。
(三)配套聯動,形成制度保障體系。一是培訓機構的招投標制度。煙臺等市通過招投標或資質認定等辦法,從當地符合條件的各類職業培訓機構中確定了一批培訓質量高、就業效果好、社會認可的,作為承擔相應培訓任務的定點機構。在招投標過程中堅持公示制度,向社會公示培訓基地的招標、中標公告,公示中標培訓基地的詳細內容,公布各地認定的培訓機構、資金補助等內容,還公布舉報監督電話,接受了社會監督。二是基礎管理制度。各定點培訓機構建立了受訓人員的培訓臺賬。省里也建立了全省的培訓臺賬,跟蹤和監管全省培訓工作情況。各市按月統計培訓和就業名單及人數,每月月初將匯總的情況上報,省里每月中旬在"山東省勞動就業網"上公布工作進展情況,接受社會監督。三是檢查驗收制度。
各市定期不定期對培訓機構進行檢查核實,了解培訓、就業工作進展情況,并嚴懲了一批弄虛作假、騙取培訓補貼的培訓單位。
(四)加大投入,構筑經費保障體系。我省勞動保障廳和財政廳積極配合,不斷加大計劃配套資金安排的力度。2006年我省對地方就業補助的資金共安排2.58億元,比05年增加1.24億元。在省財政廳下發的《關于下達2006年就業補助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增加部分主要用于農村勞動者職業介紹補貼和職業培訓補貼,新增資金中,中央財政0.66億元,我省安排的配套資金0.58億元。各地積極配合計劃的執行,完善了補貼辦法,按照因素法計算分配資金,形成了既與各地就業任務完成情況和工作成效掛鉤,也適當向困難地區傾斜的資金支持體系。各地還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創新培訓補貼模式,采取"培訓券"等多種方式,使補貼資金直接補到農民個人身上。目前,共落實各類配套資金1.22億元,其中就業補貼資金1.09億元。
(五)創新思路,豐富培訓方法。各地在工作中,不斷創新思
路,豐富培訓方法,有利的促進了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的開展。青島市建立了促進就業聯盟,就業服務機構與本市行業協會、用人單位、培訓機構等密切合作,大力開發就業崗位,開展定向培訓。目前已與100多戶企業建立了企業聯盟,與10多家培訓機構建立了培訓聯盟;煙臺市采取了政府購買培訓成果的辦法;濰坊市注重延伸服務。根據臺帳,通過召開座談會、走訪、電話聯系、發放資料等多種形式,及時了解學員結業后的就業情況,并根據他們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給予相應的信息服務,幫助他們盡快實現了就業或自主創業;淄博市開展了"技能人才招聘會"活動,定期開展專場招聘會,將培訓機構的合格受訓人員推向市場。
二、當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總體上看,雖然我省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就業工作有了好的開端,但仍面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部分地方領導重視程度不夠、欠發達地區資金安排不到位、相關政策落實不好,影響了工作進一步開展。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部里的文件精神和安排部署,緊緊圍繞十六屆六中全會和全國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工作要求,突出抓好以下四項工作:
一是抓督辦,確保工作進度。我們將進一步完善自上而下的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工作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嚴格執行定期考核的制度,建立量化指標體系,從組織機構、政策制定、基礎臺帳、資金使用、計劃完成、宣傳發動等方面對各地技能就業計劃完成情況進行全面考核。確保完成部里下達的任務。
二是抓品牌,確保培訓質量。首先,充分發揮我們勞動保障部門的整體優勢,在全省大力推行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工作模式,作為我們勞動保障部門工作的切入點和主要抓手,切實解決好農民進城求職有門路、上崗有技能、權益有保障的問題。其次突出我們勞動保障部門的特色,堅持以技能培訓為主,把培訓質量放在第一位,面向市場,和企業結合起來,和生產結合起來,強化實際操作,切實提高動手能力,繼續打造一批像"聊城勞務"、"沂蒙紅嫂"的勞務品牌。
三是抓典型,確保宣傳到位。我們還將進一步加大對計劃的宣傳和推廣,堅持典型引路,積極宣傳工作開展過程中涌現出的優秀農村勞動者和模范事跡,吸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農村初高中畢業生參加我們的培訓。我們將在全省范圍組織開展一次大型宣傳活動,集中宣傳技能就業計劃的意義和成果。
四是探索"一條龍"大培訓模式。為進一步推動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我廳會同省財政廳正在研究探索集預備制培訓、勞務輸出培訓、技能提升培訓、再就業培訓、創業培訓于一體的大培訓模式,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前后的技能培訓銜接起來,實現技能提升與穩定轉移就業以及返鄉創業。
三、建議
加大對我省的資金支持力度。資金問題一直是困擾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工作的瓶頸,雖然我省2006年將新增的1.24億就業補助主要用于農村勞動者職業介紹補貼和職業培訓補貼,但相對于龐大的農村勞動力基數來說還是嚴重不足。特別是我省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仍處于"吃飯財政",無力拿出經費用于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建議適當加大對山東農村勞動力培訓資金的扶持力度。
山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
二OO七年一月三十一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