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經品典啟智取道
2008/12/22 源自:中國財經報 【字體:
】
】 財政部副部長 王軍
黨的十六大報告在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時,明確提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因此,我們要從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何為優秀人才?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以為關鍵一點在于:他(她)必須是具有才智的人。人們常說:道生于安靜,德生于謙和,慈生于博愛,善生于感恩,福生于快樂,樂生于健康。那么,才智又生于何處呢?我以為,智生于“多聞”。“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遠惡,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要做到“多聞”,很重要的一點是要靠多讀書,常讀書,讀好書,用好書,通過讀書,豐富自我,提升自我,啟智取道。一本好書,無論新舊、厚薄、所論何事,里面都濃縮了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更何況經典呢?
一、什么是經典
“經”與“典”在古漢語中是兩個詞。對于“經”字,最早與“徑”、“涇”等同。我國第一部大字典,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稱:“經,織從絲也。”明代張自烈的《正字通》對此闡釋說:“經,凡織縱曰經,橫曰緯。經長競而緯可接續,必先經而后緯也。”由此可見,無論織物與“緯”相對之“經”,還是河流與“渭”相對之“涇”,抑或道路與“曲”相對之“徑”,“經”的原初之意是與“縱”相關聯的。若引申到時間,“經”便被賦予了在歷史之中貫通綿延之意。后來,“經”之義由“縱”延伸至“常”,由經驗延伸至超驗。東漢劉熙的《釋名·釋典藝》稱:“經,徑也,常典也,如徑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東漢的《白虎通義》釋“經”為“常”,認為儒家經典含有超越時間的“常道”。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宗經》亦稱:“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意思是說,“經”是永恒的道理,是不可更改的基本規律。“典”是個會意字,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西漢的《爾雅·釋詁》說:“典,常也。”從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冊”字,下面是“大”字,合在一起就是大本大冊的書,意指重要的文獻、卷籍。由此不難推出,“經”與“典”合用,具有“常道、法則”的意思,可引申為“典范、典籍”。“經典”這個概念后來逐漸被引申到文化、藝術等領域,又和典范的概念相匹配,成為一種創作范式和標準。再往后,這個概念又被引申到自然科學等領域,泛指權威性的科學巨著。概言之,那些在人類思想文化史上異峰突起、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常讀常新的傳世之作或科學巨著,通常統稱為“經典”。我以為,經典具有以下特征:
(一)原創性
原創性通常是指“作品”主旨具有首創而非模仿或稍有擴展的特性。經典具有原創性,意即經典的創造者往往是以一種創造性的思想靈動和行為實踐,開辟出一個或多個全新的領域,并因此而承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社會意識、人文境界、時代內涵、科學水平和技術標準等。例如,希羅多德所著《希臘波斯戰爭史》,被譽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具有世界性的通史著作,開創了歷史敘事體寫作的先河;歐幾里得所著《幾何原本》,被稱作歷史上第一部理論嚴密、系統完整的數學專著,對數學發展所起的作用至今仍少有著作與其匹敵;蓋尤斯所著《法學階梯》被視為惟一一部完整傳世的古代羅馬法學文獻,成為世界上所有民法典結構的基礎和范本;威廉·配第所著《賦稅論》第一次有意識地把商品價值的源泉歸于勞動;亞當·斯密所著《國富論》,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系統地分析和描述,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被公認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奠基之作;愛因斯坦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第一次科學地闡述了狹義相對性原理,即對于一切慣性系,運用該參照系的空間和時間所表達的物理規律,它們的形式都相同,等等。在我國,能夠被稱作經典的著作也都具有原創性。例如,第一部詩歌總集見于《詩經》、第一部散文總集見于《尚書》、第一部語錄體散文見于《論語》、第一部國別體史書見于《國語》、第一部敘事完整的編年體史書見于《左傳》、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見于《史記》、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見于《漢書》,等等。由此可見,古今中外,但凡經典,其必是拓荒之作,前所未有,并在長期的歷史熔鑄和社會淘漉中經過反復實踐與嚴格選擇,方才形成的文化粹質與文藝精品,具有歷史原創性和時代開拓性,它不僅集中了時代的菁華、社會的理智和天才的創造,更以一種辯證、嶄新的而非一貫、定勢的思維與眼光去分析問題和觀察事物,超越了傳統的理論、固有的知識、陳舊的方法體系,即使并非總是“劍強于人”,往往也能做到“劍法高于人”。
(二)文化性
文化通常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經典具有文化性,體現在它不僅超越自身專業,而且以深厚的文化底蘊作支撐,又反過來傳承和弘揚了文化。經典寓于文化之中,文化又孕育出經典。沒有經典的文化不成其為文化,沒有文化的經典也不成其為經典。經典隨著文化的繁榮而不斷涌現,文化因經典的傳播而流傳久遠。人類文明的精髓棲身于經典的深處。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有無“顏如玉”且不論它,但人類文脈的流淌的確在經典中聚成“江河”,匯為“交響曲”。法國人曾說過,如果各個領域內的前五人缺失,法蘭西將成為行尸走肉的一群。也許我們可以說,如果各個領域喪失了最出色的五十本經典,那么人類精神世界將隨之黯淡無光。我們無法想象,如果沒有了但丁、荷馬,沒有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沒有了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沒有了莎士比亞、歌德,沒有了貝多芬、莫扎特,沒有了凡·高、畢加索……沒有了這許許多多的經典人物及其經典著作,西方文明還剩下什么?我們也無法想象,如果沒有了《易經》、《詩經》,沒有了《史記》、《漢書》,沒有了《紅樓夢》、《三國演義》,沒有了孔孟、老莊,沒有了李白、杜甫,沒有了韓愈、蘇軾,沒有了王羲之、顧愷之、吳道子……會是怎樣的華夏文明呢?我們再試想,科學領域如果沒有伽利略的《論重力》,人類也許不會那么早了解地心引力和重力的實質;如果沒有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經典的自由落體實驗,人類也不可能那么輕易地從實驗和理論上否定當時已統治千余年的亞里士多德關于“落體運動法則”,并確立正確的“自由落體定律”,即在忽略空氣阻力條件下,重量不同的球在下落時同時落地,下落的速度與重量無關……假如這一切根本就沒有發生過,近代科學或許不會發展得如此之快,整個人類文明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燦爛!
(三)輻射性
輻射性通常是指從某個中心向各個方向伸展出去的特性。這個物理學概念引申到社會科學中來,可以理解為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具有穿越時空的特質。經典的輻射性首先表現在其對自身領域或直接相關領域具有重要影響。比如,《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講大戰略的軍事哲學著作,又是傳授“用兵之妙,存乎一心”的戰術指導經典讀本。其軍事思想不僅穿透歷史對中國歷代軍事家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而且穿越國界被譯成日、英、法、德、俄等29種文字,廣泛地流傳到其他國家。1961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著名指揮官、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訪問我國,向毛澤東主席盛贊《孫子兵法》,并建議將這部兵家經典作為全世界軍事院校的教材。事實上,今天已有不少國家的軍事院校將它列為指定教材。據報道,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曾研究《孫子兵法》,借鑒其軍事思想以指導戰爭。又比如,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無論從科學史還是整個人類文明史來看,都無可辯駁地稱得上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它是經典力學的第一部經典著作,也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系,其影響力遍布經典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從科學研究內部來看,《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還是現代科學理論體系的一個樣板,涉及理論體系結構、研究方法和研究態度、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愛因斯坦評價說:“至今還沒有可能用一個同樣無所不包的統一概念,來代替牛頓的關于宇宙的統一概念;要是沒有牛頓明晰的體系,我們到現在為止所取得的收獲都是不可能的。”今天,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討論的問題及其處理問題的方法,仍是大學數理專業教授的核心內容之一,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成長,推動著人類科學和社會不斷向前。再如,《公司會計準則導論》(佩頓、利特爾頓)、《現代會計手冊》(西德尼·戴維森)、《會計理論》(埃爾登·亨德里克森)、《實證會計理論》(羅斯·瓦茨)、《蒙哥馬利審計學》(蒙哥馬利)等會計審計經典,對當代世界會計審計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均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對我國會計審計理論研究和會計教育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可以說,正是由于科學地吸收和借鑒了這些經典的精華,我國的現代會計審計理論研究與教育才得以較快地從“文革”斷層和迷惘中走出來,“搭”上中國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和國際會計審計改革與發展的“時代班車”!經典的輻射性還表現在對相關專業領域甚至相距較遠的其他非相關領域也能產生重大影響上。它能讓外行人學習后茅塞頓開,獲益匪淺。比如,前面提到的《孫子兵法》,除了在軍事方面具有重大影響外,還被政治家、思想家、企業家等奉為經典。又如,《易經》,它是我國一部古老的經典哲學著作,研究天人之際,探索宇宙,指點人生,輔佐事業。然而,人們對《易經》的研究和運用,大大超出了純哲學的范疇。它在我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數學、醫學等領域都曾得到廣泛的應用。我國史前文化和先秦史料大都來自當時人們用八卦占卜所作的記錄。孫臏、諸葛亮就曾運用八卦治軍,成效斐然。常言道:“醫易相通”;《易經》還指導和推動中醫診斷和疾病預測的發展。有人曾這樣歸納《易經》的作用,它在中國政治軍事領域具有權威性的作用;在經濟領域具有主宰性的作用;在理論領域具有時空性的作用;在實踐領域具有創造性的作用;在文化科學領域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的作用;在生活領域具有指導性、決策性的作用。事實上,類似《易經》這樣的中國傳統哲學經典,對人類科學的發展也有較大的影響。現代科學先驅、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曾運用《易經》中伏羲八卦原理,發明了今天計算機所用的2進制。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普里高津總結得好,他說:“現代新科學的發展,近十年物理和數學的研究,如托姆的突變理論、重正化群、分支點理論等,都更符合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國思想對于西方科學家來說,始終是個啟迪的源泉。”
(四)深邃性
深邃性通常是指作品等具有深刻、觸及事物或問題本質的特性。經典是智慧的結晶、知識的提煉、外化的感悟;同時,也是智者的精神情感、認知世界、邏輯推理、科學驗證的濃縮與升華。可以說,經典是書中之書、藝中之藝,呈現的是思想中的思想、規律中的規律,因而具有深邃性。它不僅還原、認知、描述事物的真相,而且能還原、認知和描述事物與事物、事物與自然和社會、事物與相關人及非相關人之間的關系及其規律。比如《論語》,它作為儒家學派思想的經典,“集”中國上古以來文化之“大成”,既涉及中國古代政治,又廣泛地論及文化、教育、歷史、人生、哲學和宗教等方方面面,其中所隱含的深邃哲理和智慧,直到今天仍為世人折服。《論語》中的經典語句往往有“一語道破天機”的魅力。其中,對《詩經》的評價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對學習方法的概括,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經典描述;對做事積極程度的評價,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等等。這些耳熟能詳、常被引用的經典語句,實際上是對事物深邃洞察之后的人生感悟和智慧。這些感悟或智慧,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為人類所共有和認同。1988年初于巴黎召開的第一屆諾貝爾獲獎者國際會議作出的16條以“面向21世紀”為主題的結論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又如,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作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編年體通史,歷時19年編輯而成,時空跨越了1326年。其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深刻闡述了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又兼顧經濟、文化、學術思想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文字簡樸,卻入木三分,被后世尊為經世致用的寶典。再如《國富論》,它之所以被稱之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在西方社會尤其是英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就在于它圍繞財富的生產與分配,深刻地闡述了分工理論、貨幣理論、商品價值與價格理論、工資與利潤理論、資本積累理論以及國家理論,從而系統構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市場經濟理論體系。《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說:他(亞當·斯密)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架藏而寫的,對經濟觀點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形成了我們今天位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英國人用它來推行自由貿易,建立全球市場,最終成就了大國之夢。被《國富論》的光芒“遮蓋”,但地位不在其下的《道德情操論》是亞當·斯密的另一部思想深邃的經典著作,被視為至今惟一全面、系統分析人類情感的作品。在這部倫理學巨著中,亞當·斯密告訴人們,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要去傷害別人,而是要幫助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感應永遠地根植在人的心靈里;而且,每個人對這種人類樸素情感的保有和維持對整個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乃至一個民族的強盛都將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多么深刻、多么有見地的思想啊!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精辟地評論說:不讀《國富論》不知道應該怎樣才叫“利己”,讀了《道德情操論》才知道“利他”才是問心無愧的“利己”。在會計學領域,那些能夠科學揭示和深刻總結會計理論體系的構成和內在規律的著作,例如利特爾頓的《會計理論結構》、莫茨和夏拉夫的《審計理論結構》、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等,都成為饒有影響的會計經典。
(五)常青性
常念為經,常數為典。經典經得起重復,耐得住咀嚼,常被人想起,不為人忘記,總能用于總結過去、指導現在、昭示未來。經典之樹之所以常青,是因為其根植沃土,是由于它以獨特而無與倫比的方式觸摸、思考和闡述了人類生存、發展和自然等領域的本原性問題,超越了當時具體實踐的范疇和約束,具有理性的超越意義,其深度、廣度、拓展性和精神生長點,對后世具有持久的魅力。它能經受時間的考驗而歷久彌新,經得起一遍一遍地印證和挖掘,特別是總能在新的環境條件下不斷地結合時代精神而釋放出新的能量、激發新的思考、催生出新的研究領域和學科。比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不僅奠定了進化論的科學基礎,而且對當今的生物起源研究、物種分類研究以及遺傳學研究仍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又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僅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并被廣泛運用到當今的核物理研究、納米技術研究、航空航天技術研究等多個方面,至今仍無人可以斷言這一理論對我們未來的生活還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再如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不僅讓人百讀不厭,而且常讀常新。這首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用敘述的語氣,寫游子思鄉的情懷,千百年來感動著無數讀者,堪稱“妙絕古今之經典”。記得小時候讀這首詩,我只感到朗朗上口,由于不曾離開故鄉,加上少年不識愁滋味,也只能僅從字面上去感觸別人的思念之情;讀大學時,我第一次離開故鄉,再讀它,才漸漸領悟到詩中隱含的濃郁鄉愁,故鄉有生我養我的父親母親,月亮也因離愁因思念化作一行行深情的詩,一首首動人的曲,化作夜闌人靜、孤獨寂寞時對父親母親清晰而真切的思念及依戀之情,我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溶化到這首詩里去了;來到北京工作后重讀它,不僅可以想見父母兩鬢的霜白,還可以想見爺爺家里雖已砍伐但仍然長在我心中的兩棵高大碩壯的榆樹;不僅可以想見下鄉插隊時熟悉的、永遠在田里忙忙碌碌的父老鄉親的面孔,還可以想見每天早晨冒著熱氣的胡辣湯,我把這首詩的意境大大拓展了;如今年近半百,父親已離我遠去,再讀它時,我時常陷入痛苦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是濃郁的鄉愁在心底就像扎了根發了芽長成了參天大樹,無遮無攔,勢不可擋,另一方面又覺得爺爺、父親不在了,離我遠了,不敢回去了。我的這種矛盾情感把這首詩也分裂開了,有時讀它抒發情感,有時讀它無限傷愁,有一種亦幻亦真、如夢如煙的感覺。但無論怎樣,故鄉就像一根無形而又堅韌的絲線植根在我的心底,牢牢扯住我這個離鄉的“風箏”,不論我身處何處,不論我是喜悅還是憂傷,每當遙望天邊的明月,對故鄉的思念就會繞滿心房。無論怎樣,故鄉就像一壇陳年的老酒,離鄉的年歲越是久遠,在外鄉的奮斗越是艱辛或坎坷,讀這首詩的滋味則愈加醇厚。在會計領域,像《狄克西審計學》、《蒙哥馬利審計學》、《柯氏會計詞典》等,盡管不斷有后來者進行修改、增訂,而仍然堅持首創者確立的思路和品牌,已經被公認為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常青之作。這些常青之作,每次讀來都能讀出新知識、新啟發。正如意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所評價的那樣,“經典就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那些書”。讀經典,初讀如逢故友,重讀似遇新人。經典的每一次重讀都好像是初讀,而每一次初讀又好像是重溫。上述對經典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的討論,使我們對經典有了總體的把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從嚴格意義上講,以上所討論的經典都是有“字”的經典,實際上有些經典是無“字”的。它們可能是一幅畫、一首曲、一張照片、一段影像;它們也可能是人類曾經遭遇過的重大戰爭,或者是已經或正在發生的重大社會、經濟事件,抑或還可能是人類曾經遭遇或正在面臨的重大自然災害,等等。無字經典和有字經典同等重要,它是經典寶庫中重要的、不可分割的另一個組成部分。
(連載之一)本文為作者在全國會計領軍(后備)人才聯合集中培訓時的講話,略有刪節——編者注
黨的十六大報告在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時,明確提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因此,我們要從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何為優秀人才?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以為關鍵一點在于:他(她)必須是具有才智的人。人們常說:道生于安靜,德生于謙和,慈生于博愛,善生于感恩,福生于快樂,樂生于健康。那么,才智又生于何處呢?我以為,智生于“多聞”。“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遠惡,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要做到“多聞”,很重要的一點是要靠多讀書,常讀書,讀好書,用好書,通過讀書,豐富自我,提升自我,啟智取道。一本好書,無論新舊、厚薄、所論何事,里面都濃縮了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更何況經典呢?
一、什么是經典
“經”與“典”在古漢語中是兩個詞。對于“經”字,最早與“徑”、“涇”等同。我國第一部大字典,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稱:“經,織從絲也。”明代張自烈的《正字通》對此闡釋說:“經,凡織縱曰經,橫曰緯。經長競而緯可接續,必先經而后緯也。”由此可見,無論織物與“緯”相對之“經”,還是河流與“渭”相對之“涇”,抑或道路與“曲”相對之“徑”,“經”的原初之意是與“縱”相關聯的。若引申到時間,“經”便被賦予了在歷史之中貫通綿延之意。后來,“經”之義由“縱”延伸至“常”,由經驗延伸至超驗。東漢劉熙的《釋名·釋典藝》稱:“經,徑也,常典也,如徑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東漢的《白虎通義》釋“經”為“常”,認為儒家經典含有超越時間的“常道”。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宗經》亦稱:“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意思是說,“經”是永恒的道理,是不可更改的基本規律。“典”是個會意字,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西漢的《爾雅·釋詁》說:“典,常也。”從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冊”字,下面是“大”字,合在一起就是大本大冊的書,意指重要的文獻、卷籍。由此不難推出,“經”與“典”合用,具有“常道、法則”的意思,可引申為“典范、典籍”。“經典”這個概念后來逐漸被引申到文化、藝術等領域,又和典范的概念相匹配,成為一種創作范式和標準。再往后,這個概念又被引申到自然科學等領域,泛指權威性的科學巨著。概言之,那些在人類思想文化史上異峰突起、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常讀常新的傳世之作或科學巨著,通常統稱為“經典”。我以為,經典具有以下特征:
(一)原創性
原創性通常是指“作品”主旨具有首創而非模仿或稍有擴展的特性。經典具有原創性,意即經典的創造者往往是以一種創造性的思想靈動和行為實踐,開辟出一個或多個全新的領域,并因此而承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社會意識、人文境界、時代內涵、科學水平和技術標準等。例如,希羅多德所著《希臘波斯戰爭史》,被譽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具有世界性的通史著作,開創了歷史敘事體寫作的先河;歐幾里得所著《幾何原本》,被稱作歷史上第一部理論嚴密、系統完整的數學專著,對數學發展所起的作用至今仍少有著作與其匹敵;蓋尤斯所著《法學階梯》被視為惟一一部完整傳世的古代羅馬法學文獻,成為世界上所有民法典結構的基礎和范本;威廉·配第所著《賦稅論》第一次有意識地把商品價值的源泉歸于勞動;亞當·斯密所著《國富論》,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系統地分析和描述,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被公認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奠基之作;愛因斯坦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第一次科學地闡述了狹義相對性原理,即對于一切慣性系,運用該參照系的空間和時間所表達的物理規律,它們的形式都相同,等等。在我國,能夠被稱作經典的著作也都具有原創性。例如,第一部詩歌總集見于《詩經》、第一部散文總集見于《尚書》、第一部語錄體散文見于《論語》、第一部國別體史書見于《國語》、第一部敘事完整的編年體史書見于《左傳》、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見于《史記》、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見于《漢書》,等等。由此可見,古今中外,但凡經典,其必是拓荒之作,前所未有,并在長期的歷史熔鑄和社會淘漉中經過反復實踐與嚴格選擇,方才形成的文化粹質與文藝精品,具有歷史原創性和時代開拓性,它不僅集中了時代的菁華、社會的理智和天才的創造,更以一種辯證、嶄新的而非一貫、定勢的思維與眼光去分析問題和觀察事物,超越了傳統的理論、固有的知識、陳舊的方法體系,即使并非總是“劍強于人”,往往也能做到“劍法高于人”。
(二)文化性
文化通常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經典具有文化性,體現在它不僅超越自身專業,而且以深厚的文化底蘊作支撐,又反過來傳承和弘揚了文化。經典寓于文化之中,文化又孕育出經典。沒有經典的文化不成其為文化,沒有文化的經典也不成其為經典。經典隨著文化的繁榮而不斷涌現,文化因經典的傳播而流傳久遠。人類文明的精髓棲身于經典的深處。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有無“顏如玉”且不論它,但人類文脈的流淌的確在經典中聚成“江河”,匯為“交響曲”。法國人曾說過,如果各個領域內的前五人缺失,法蘭西將成為行尸走肉的一群。也許我們可以說,如果各個領域喪失了最出色的五十本經典,那么人類精神世界將隨之黯淡無光。我們無法想象,如果沒有了但丁、荷馬,沒有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沒有了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沒有了莎士比亞、歌德,沒有了貝多芬、莫扎特,沒有了凡·高、畢加索……沒有了這許許多多的經典人物及其經典著作,西方文明還剩下什么?我們也無法想象,如果沒有了《易經》、《詩經》,沒有了《史記》、《漢書》,沒有了《紅樓夢》、《三國演義》,沒有了孔孟、老莊,沒有了李白、杜甫,沒有了韓愈、蘇軾,沒有了王羲之、顧愷之、吳道子……會是怎樣的華夏文明呢?我們再試想,科學領域如果沒有伽利略的《論重力》,人類也許不會那么早了解地心引力和重力的實質;如果沒有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經典的自由落體實驗,人類也不可能那么輕易地從實驗和理論上否定當時已統治千余年的亞里士多德關于“落體運動法則”,并確立正確的“自由落體定律”,即在忽略空氣阻力條件下,重量不同的球在下落時同時落地,下落的速度與重量無關……假如這一切根本就沒有發生過,近代科學或許不會發展得如此之快,整個人類文明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燦爛!
(三)輻射性
輻射性通常是指從某個中心向各個方向伸展出去的特性。這個物理學概念引申到社會科學中來,可以理解為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具有穿越時空的特質。經典的輻射性首先表現在其對自身領域或直接相關領域具有重要影響。比如,《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講大戰略的軍事哲學著作,又是傳授“用兵之妙,存乎一心”的戰術指導經典讀本。其軍事思想不僅穿透歷史對中國歷代軍事家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而且穿越國界被譯成日、英、法、德、俄等29種文字,廣泛地流傳到其他國家。1961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著名指揮官、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訪問我國,向毛澤東主席盛贊《孫子兵法》,并建議將這部兵家經典作為全世界軍事院校的教材。事實上,今天已有不少國家的軍事院校將它列為指定教材。據報道,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曾研究《孫子兵法》,借鑒其軍事思想以指導戰爭。又比如,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無論從科學史還是整個人類文明史來看,都無可辯駁地稱得上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它是經典力學的第一部經典著作,也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系,其影響力遍布經典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從科學研究內部來看,《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還是現代科學理論體系的一個樣板,涉及理論體系結構、研究方法和研究態度、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愛因斯坦評價說:“至今還沒有可能用一個同樣無所不包的統一概念,來代替牛頓的關于宇宙的統一概念;要是沒有牛頓明晰的體系,我們到現在為止所取得的收獲都是不可能的。”今天,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討論的問題及其處理問題的方法,仍是大學數理專業教授的核心內容之一,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成長,推動著人類科學和社會不斷向前。再如,《公司會計準則導論》(佩頓、利特爾頓)、《現代會計手冊》(西德尼·戴維森)、《會計理論》(埃爾登·亨德里克森)、《實證會計理論》(羅斯·瓦茨)、《蒙哥馬利審計學》(蒙哥馬利)等會計審計經典,對當代世界會計審計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均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對我國會計審計理論研究和會計教育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可以說,正是由于科學地吸收和借鑒了這些經典的精華,我國的現代會計審計理論研究與教育才得以較快地從“文革”斷層和迷惘中走出來,“搭”上中國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和國際會計審計改革與發展的“時代班車”!經典的輻射性還表現在對相關專業領域甚至相距較遠的其他非相關領域也能產生重大影響上。它能讓外行人學習后茅塞頓開,獲益匪淺。比如,前面提到的《孫子兵法》,除了在軍事方面具有重大影響外,還被政治家、思想家、企業家等奉為經典。又如,《易經》,它是我國一部古老的經典哲學著作,研究天人之際,探索宇宙,指點人生,輔佐事業。然而,人們對《易經》的研究和運用,大大超出了純哲學的范疇。它在我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數學、醫學等領域都曾得到廣泛的應用。我國史前文化和先秦史料大都來自當時人們用八卦占卜所作的記錄。孫臏、諸葛亮就曾運用八卦治軍,成效斐然。常言道:“醫易相通”;《易經》還指導和推動中醫診斷和疾病預測的發展。有人曾這樣歸納《易經》的作用,它在中國政治軍事領域具有權威性的作用;在經濟領域具有主宰性的作用;在理論領域具有時空性的作用;在實踐領域具有創造性的作用;在文化科學領域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的作用;在生活領域具有指導性、決策性的作用。事實上,類似《易經》這樣的中國傳統哲學經典,對人類科學的發展也有較大的影響。現代科學先驅、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曾運用《易經》中伏羲八卦原理,發明了今天計算機所用的2進制。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普里高津總結得好,他說:“現代新科學的發展,近十年物理和數學的研究,如托姆的突變理論、重正化群、分支點理論等,都更符合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國思想對于西方科學家來說,始終是個啟迪的源泉。”
(四)深邃性
深邃性通常是指作品等具有深刻、觸及事物或問題本質的特性。經典是智慧的結晶、知識的提煉、外化的感悟;同時,也是智者的精神情感、認知世界、邏輯推理、科學驗證的濃縮與升華。可以說,經典是書中之書、藝中之藝,呈現的是思想中的思想、規律中的規律,因而具有深邃性。它不僅還原、認知、描述事物的真相,而且能還原、認知和描述事物與事物、事物與自然和社會、事物與相關人及非相關人之間的關系及其規律。比如《論語》,它作為儒家學派思想的經典,“集”中國上古以來文化之“大成”,既涉及中國古代政治,又廣泛地論及文化、教育、歷史、人生、哲學和宗教等方方面面,其中所隱含的深邃哲理和智慧,直到今天仍為世人折服。《論語》中的經典語句往往有“一語道破天機”的魅力。其中,對《詩經》的評價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對學習方法的概括,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經典描述;對做事積極程度的評價,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等等。這些耳熟能詳、常被引用的經典語句,實際上是對事物深邃洞察之后的人生感悟和智慧。這些感悟或智慧,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為人類所共有和認同。1988年初于巴黎召開的第一屆諾貝爾獲獎者國際會議作出的16條以“面向21世紀”為主題的結論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又如,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作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編年體通史,歷時19年編輯而成,時空跨越了1326年。其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深刻闡述了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又兼顧經濟、文化、學術思想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文字簡樸,卻入木三分,被后世尊為經世致用的寶典。再如《國富論》,它之所以被稱之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在西方社會尤其是英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就在于它圍繞財富的生產與分配,深刻地闡述了分工理論、貨幣理論、商品價值與價格理論、工資與利潤理論、資本積累理論以及國家理論,從而系統構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市場經濟理論體系。《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說:他(亞當·斯密)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架藏而寫的,對經濟觀點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形成了我們今天位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英國人用它來推行自由貿易,建立全球市場,最終成就了大國之夢。被《國富論》的光芒“遮蓋”,但地位不在其下的《道德情操論》是亞當·斯密的另一部思想深邃的經典著作,被視為至今惟一全面、系統分析人類情感的作品。在這部倫理學巨著中,亞當·斯密告訴人們,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要去傷害別人,而是要幫助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感應永遠地根植在人的心靈里;而且,每個人對這種人類樸素情感的保有和維持對整個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乃至一個民族的強盛都將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多么深刻、多么有見地的思想啊!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精辟地評論說:不讀《國富論》不知道應該怎樣才叫“利己”,讀了《道德情操論》才知道“利他”才是問心無愧的“利己”。在會計學領域,那些能夠科學揭示和深刻總結會計理論體系的構成和內在規律的著作,例如利特爾頓的《會計理論結構》、莫茨和夏拉夫的《審計理論結構》、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等,都成為饒有影響的會計經典。
(五)常青性
常念為經,常數為典。經典經得起重復,耐得住咀嚼,常被人想起,不為人忘記,總能用于總結過去、指導現在、昭示未來。經典之樹之所以常青,是因為其根植沃土,是由于它以獨特而無與倫比的方式觸摸、思考和闡述了人類生存、發展和自然等領域的本原性問題,超越了當時具體實踐的范疇和約束,具有理性的超越意義,其深度、廣度、拓展性和精神生長點,對后世具有持久的魅力。它能經受時間的考驗而歷久彌新,經得起一遍一遍地印證和挖掘,特別是總能在新的環境條件下不斷地結合時代精神而釋放出新的能量、激發新的思考、催生出新的研究領域和學科。比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不僅奠定了進化論的科學基礎,而且對當今的生物起源研究、物種分類研究以及遺傳學研究仍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又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僅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并被廣泛運用到當今的核物理研究、納米技術研究、航空航天技術研究等多個方面,至今仍無人可以斷言這一理論對我們未來的生活還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再如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不僅讓人百讀不厭,而且常讀常新。這首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用敘述的語氣,寫游子思鄉的情懷,千百年來感動著無數讀者,堪稱“妙絕古今之經典”。記得小時候讀這首詩,我只感到朗朗上口,由于不曾離開故鄉,加上少年不識愁滋味,也只能僅從字面上去感觸別人的思念之情;讀大學時,我第一次離開故鄉,再讀它,才漸漸領悟到詩中隱含的濃郁鄉愁,故鄉有生我養我的父親母親,月亮也因離愁因思念化作一行行深情的詩,一首首動人的曲,化作夜闌人靜、孤獨寂寞時對父親母親清晰而真切的思念及依戀之情,我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溶化到這首詩里去了;來到北京工作后重讀它,不僅可以想見父母兩鬢的霜白,還可以想見爺爺家里雖已砍伐但仍然長在我心中的兩棵高大碩壯的榆樹;不僅可以想見下鄉插隊時熟悉的、永遠在田里忙忙碌碌的父老鄉親的面孔,還可以想見每天早晨冒著熱氣的胡辣湯,我把這首詩的意境大大拓展了;如今年近半百,父親已離我遠去,再讀它時,我時常陷入痛苦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是濃郁的鄉愁在心底就像扎了根發了芽長成了參天大樹,無遮無攔,勢不可擋,另一方面又覺得爺爺、父親不在了,離我遠了,不敢回去了。我的這種矛盾情感把這首詩也分裂開了,有時讀它抒發情感,有時讀它無限傷愁,有一種亦幻亦真、如夢如煙的感覺。但無論怎樣,故鄉就像一根無形而又堅韌的絲線植根在我的心底,牢牢扯住我這個離鄉的“風箏”,不論我身處何處,不論我是喜悅還是憂傷,每當遙望天邊的明月,對故鄉的思念就會繞滿心房。無論怎樣,故鄉就像一壇陳年的老酒,離鄉的年歲越是久遠,在外鄉的奮斗越是艱辛或坎坷,讀這首詩的滋味則愈加醇厚。在會計領域,像《狄克西審計學》、《蒙哥馬利審計學》、《柯氏會計詞典》等,盡管不斷有后來者進行修改、增訂,而仍然堅持首創者確立的思路和品牌,已經被公認為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常青之作。這些常青之作,每次讀來都能讀出新知識、新啟發。正如意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所評價的那樣,“經典就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那些書”。讀經典,初讀如逢故友,重讀似遇新人。經典的每一次重讀都好像是初讀,而每一次初讀又好像是重溫。上述對經典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的討論,使我們對經典有了總體的把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從嚴格意義上講,以上所討論的經典都是有“字”的經典,實際上有些經典是無“字”的。它們可能是一幅畫、一首曲、一張照片、一段影像;它們也可能是人類曾經遭遇過的重大戰爭,或者是已經或正在發生的重大社會、經濟事件,抑或還可能是人類曾經遭遇或正在面臨的重大自然災害,等等。無字經典和有字經典同等重要,它是經典寶庫中重要的、不可分割的另一個組成部分。
(連載之一)本文為作者在全國會計領軍(后備)人才聯合集中培訓時的講話,略有刪節——編者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