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總工會:"血汗工廠"調查結論非公關結果

廣東省總工會副主席孔祥鴻,昨天(5月27日)代表省總工會發布調查:張茵任董事長的玖龍紙業不是“血汗工廠”。
省總工會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為何要站出來為企業說話?經營者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發?雙方還要不要就《勞動合同法》再PK一次?就此,羊城晚報記者專訪了孔祥鴻,請他細說幕后的特別故事。
1 關于調查
這不是張茵公關的結果
羊城晚報:你是什么時候知道玖龍紙業被指責為“血汗工廠”的?
孔祥鴻(以下簡稱孔):香港學生組織SACOM公布調查后,我很快就從互聯網上看到了。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僅從SACOM調查的情況看,還不能過早下這樣的結論。
羊城晚報:為什么省總工會要回應SACOM的調查?
孔:先聲明,這絕不是張茵做了什么公關。
SACOM今年4月12日發布報告,到4月21日,他們向省總工會寄來了調查報告的副本,要求省總工會認同其結論,并對玖龍紙業等做出處理。同時,這件事情通過互聯網廣泛傳播,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反響。按照省有關領導的要求,4月24日工會趕去實地調查,后來我又帶隊去了兩次。既然調查,就要客觀公正地對待企業,給出一個實事求是的說法。
2 關于定性
香港學生組織自相矛盾
羊城晚報:為什么玖龍紙業不是“血汗工廠”?
孔:SACOM的調查方法是零碎的、片面的。事后,我們也與SACOM進行了座談,他們承認從來沒有進入過工廠,只是向進出大門的一些人了解了情況(見本報5月13日報道)。而我們在全部的車間和宿舍、辦公室都看過,還調閱了他們的檔案,包括對外保密的總經理辦公會議紀要。我們還找企業干部談話,在玖龍的7480名員工中,每50個人等距離抽樣座談、個別談話。
說人家是“血汗工廠”,總得有個標準,SACOM承認他們沒有標準。既然沒有標準,又扣上“血汗工廠”的帽子,就自相矛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