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馬瑤族自治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上下只有形成共識,切實做好“六字”文章,在加快發展中不斷促進思想大解放,以新一輪思想大解放推動新一輪大發展。
一、切實夯實“農”字
采取有效措施破解油茶、香豬、火麻、龍骨花等巴馬特色產業發展難題。繼續在大石山區推廣種子工程,切實解決石山區群眾的糧食問題。在燕洞五弄片及東山、西山實施龍骨花示范基地,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強庫區水面養殖業發展。扎實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把“整村推進”工程真正建設成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群眾受益工程。加大維修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實施農業科技示范園和畜牧業科技示范園,擴大秋冬種開發,建設菜籃子工程,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
二、做強做大“工”字
一是調整優化工業布局,建立完全意義上的長壽食品加工區和特色工礦業加工區。二是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創建廣西長壽綠色食品品牌工業園;加快礦業重組,實現鈦產品多元化高科技發展;加強工業園區的軟、硬件建設。三是切實破解原料供應不足和電、資金困難等問題,確保縣內企業吃飽喂足,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四是實現重點突破,重點對鈦礦實行規范化經營管理;整合礦泉水資源開發,做大做強巴馬水工業。五是設立加快發展獎、引進重大工業項目獎、開發新產品獎、創爭名牌獎、企業上市獎等五大獎項,加快工業發展。
三、緊緊抓住“商”字
轉變招商引資觀念,從加快招商到又好又快招商轉變,從盲從引進到招大引強引深轉變,從指揮企業到服務企業轉變。堅決破除部門要價現象。完善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切實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加強法制環境建設。堅持選商選資,凸出產業招商,提高招商質量。堅持到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舉行巴馬長壽產品及健康產業發展招商推介會。牢固樹立以爭取項目論英雄,以爭取資金論政績的發展觀念。設立引進資金和項目獎,鼓勵干部職工和社會能人積極爭取無償資金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四、加快發展“城”字
堅持不求大但求美的發展原則,把巴馬縣城建設成為生態型山水小城市。大力實施城區綠化工程,全面提高城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提高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啟動實施城區污水處理和小河流域治理工程。加強城區改造,以商業企業改制為推動,抓好中心城區的改造建設,在百貨公司一帶興建巴馬標志性建筑,進一步繁榮巴馬的商貿經濟。啟動母雞山東側小區開發,把該小區建設成為集休閑、旅居、文化為一體的巴馬高品位、標志性商住小區。開發定金山,積極謀劃巴鳳二級路向陽小學至城北路口沿線的建設發展,延伸巴馬城市發展空間。搬遷城南建材市場,帶動巴馬的外城發展,擴大城市發展面積。深入實施“城鄉清潔工程”,保護好巴馬經濟發展的硬環境。加大對農村建房的規范管理,加強對二級公路沿線和景點景區群眾建房的監管和綜合治理,堅決剎住亂搭亂建的壞風氣,保護旅游開發的井然有序。加強對鄉鎮政府所在地的舊建筑改造,樹立新形象,盤活鄉鎮七站八所閑置土地資產,搞活商貿經濟。
五、用好用活“壽”字
長壽資源是巴馬最大的優勢。必須充分利用世界著名長壽之鄉這個“金招牌”,大打“長壽牌”,全力提速發展巴馬特色旅游業,實行壽旅名縣。借鑒漓江發展模式,沿盤陽河兩岸發展,做足盤陽河文章,激活盤陽河這條長龍,打造國家4A級景區,帶動巴馬經濟發展。破解農家旅館建設和度假山莊開發難題,年內建成農家旅館100家以上。堅持把百鳥巖、長壽宮、百魔洞按照國家4A級景區的要求,建成特色鮮明、內涵豐富、質量上乘、魅力四射、馳名中外的精品旅游景區。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創建廣西優秀旅游縣,增加巴馬旅游業發展的含金量。開辟旅游線路,開發弄友原始森林為旅游景點,實現巴馬3-5日游。全力建設坡月休閑養生度假一條街和坡納壽鄉田園風情農莊。在龍洪或盤陽河沿岸建設瑤族風情寨,集中開發民俗旅游項目。啟動建設景點景區購物中心。加快實施紅色旅游項目,規整紅色旅游線路,積極主動融入百色、河池紅色旅游圈。堅定不移地辦好首屆巴馬世界長壽文化旅游節,把它辦成一個在區內外都頗具影響力的旅游文化盛會。
六、著力改善“民”字
一是舉全縣之力全面實施東西山解困工程,切實改善東山、西山兩個石山區瑤族群眾的生產生活的行路難、飲水難、照明難、上學難、產業發展難。二是繼續實施巖灘庫區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改善庫區移民生產生活條件。三是實施職業教育攻堅戰,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加快培養“有文化、講文明、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四是實施瑤族教育“421”工程(小學集中辦4個班,初中集中辦2個班,高中集中辦1個班),構建瑤族人才成才搖籃。五是實施下崗再就業工程,解決零就業戶和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六是啟動特困職工安居工程,解決改制企業困難職工、下崗職工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七是實施困難群體幫扶工程,建立社會救助體系和社會互助機制。八是實施社會保障工程,加大社會保障力度。九是實施人飲安全解困工程解決安全飲水問題。十是實施有序轉移農民工程,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力度,努力搭建勞務協作工作平臺,創建跨省市勞務流動高速通道。 (作者系巴馬縣人民政府縣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