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規則之下,我們都可能是受害者

這是一個可以收入《拍案驚奇》的故事——來自8月15日《廣州日報》的報道說,孫靖國,一名年僅20歲的高考落榜生,去年與同伙策劃了一系列招生騙案,謊稱能以幾萬元幫孩子“辦”入大學,總共騙取600多名家長合計3700萬元。
該案的第一奇在于,主犯竟是一毛頭小子。孫靖國在這一起帶有傳銷特征的招生詐騙案中,只對下線張澤柱要求提供生源,他來負責辦理入學手續,然后就什么都不干,只是在北京大肆揮霍著張送來的2700多萬元巨款。
該案的第二奇在于,張澤柱的下線,那些“中間人”,在地方上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比如有職業高中和電大的校長、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員等。
該案的第三奇在于,受害人中很多都是教育界人士,還有多位政府官員,包括一個縣的政法委書記。
造成這“三奇”的重要原因,在于這些人都相信:在高招中有潛規則存在!從政法委書記到以賣凍梨為生的農民,他們都深信不疑:只要有路子,用錢就可以把人“辦”進高校。
那些受害者在記者的面前都試圖說明一個問題:他們并不像媒體所說的那樣,是因為糊涂,因為輕信他人而上當受騙。他們甚至現在仍然認為中間人不是存心騙他們,高校招生背后的確存在腐敗行為。雖然,對于這類“公開的秘密”,他們并不能舉出親眼所見的例子。
對于這些人的盲信,我抱以相當的同情。筆者也在教育單位工作,花錢買學上的事情還是聽說過不少的。試想,如果有一個自己熟識的校長級人物說可以幫忙把你的孩子“辦”進高校,你會認為他是在騙你嗎?
事實上,教育界人士更容易落入高招騙局,也許是因為“謊言傳上一千遍,就變成了真理”。而從政法委書記到以賣凍梨為生的農民都落入高招騙局,則很可能因為他們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中,已經見慣了某些潛規則。政法委書記也許見過或聽過很多司法腐敗的案例;賣凍梨為生的農民也許見過,甚至給過城管或街道辦“好處”,并因此得到方便……推己及人,他們自然會認為,高招也是有潛規則存在的。
生活在一個潛規則流行的環境下,誰又敢說自己沒有按潛規則出過牌?起碼我不敢,因為我在醫院看病時就給過醫生紅包。當一個社會系統以某種游戲規則運轉時,這個系統內的個體無論情愿與否,最后往往都會遵循這套游戲規則行事。
我并不是說該案中的受害人一點責任也沒有,他們走捷徑的取巧之心理當受到批評。但是,我不會嘲笑他們。因為,只要當下明規則執行不力,潛規則便會伺機橫行。而在潛規則之下,你、我、他都有可能變成傻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