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社評:關注網絡民情貴在關注民生的責任

關注網絡民情,前提是要具備一種與時俱進的心態、一種對現實與民生問題的敏感與責任。那些真正了解民情民生的人,往往會少些“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的漠然,少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隔閡,少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專橫
在1.62億中國網民中,熟悉并能熟練運用互聯網的官員有多少?他們對互聯網的態度及熟知程度折射什么樣的思維觀念?會不會影響、如何影響其工作方式?8月15日本報報道了“官員開始從容面對網絡民情”的現象。
比如,重慶市委書記約見網民就城市發展“問計求策”,陜西渭南市委書記出題考下屬會不會使用互聯網,還有山西省長總結“黑磚窯”事件時說,官員對網絡的漠視間接導致事態的進一步惡化,要求“各部門高度重視互聯網的民意表達,提高在網絡時代快速反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時下,對互聯網一竅不通的官員恐怕不在少數。其中,有的是懶,對新知識、新信息不敏感、不接納,習慣于憑著老經驗、老套路應付工作;有的是怕,錯誤地以為,網上的東西都不可靠,都是“洪水猛獸”,拒而遠之;有的是心思在別處,沒把民意當回事,更沒把網絡民意當回事,每日忙碌于迎來送往的應酬中,沒心思沉下心去了解民情,解決民生難題。
關注網絡民情,前提是要具備一種與時俱進的心態、一種對現實與民生問題的敏感與責任。
設想一下,一個不思取進、渾渾噩噩、閉目塞聽的官員,能有多少求知欲、創新力?他對外界的新鮮事物反應遲鈍,如何會想到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及時了解民情、改進工作?一個官員如果沉醉于迎來送往,熱衷于花拳秀腿的表面文章,他又會有多少心思去關注基層正面臨什么困難?如果一個官員習慣于眼睛向上,把心思都用在揣摩上級意圖或個人升遷上,他又怎么可能有心思上網看看百姓最煩惱的事是什么?一個習慣于下基層調研時走馬觀花、“坐在車上看看、辦公室里聽聽、酒桌上樂樂”的官員,又怎么可能會想到借助網絡做民情調研?
無論是一貫的下基層調研,還是近年來興起的“市長信箱”、“市長熱線”,以及上網瀏覽信息或開博客等,這些都是體察民情、疏解民意的手段。而手段有效與否,取決于動機,取決于官員是否真心想走近百姓,是否真心渴望了解百姓在想什么、盼什么,是否真的把百姓的事當事。那些真正了解民情民生的人,往往會少些“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的漠然,少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隔閡,少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專橫。
當然,官員關注網絡民情,“關注”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的關鍵是如何判斷民意、回應民意,并解決問題。比如,針對某些社會矛盾,網上少不了激烈的指責,如何應對?有沒有從中作出理性判斷并積極改進工作、“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胸襟與魄力?無疑,這對不少人而言是一種考驗。而一些政府網站長期處于“休眠”狀態,互動欄目淪為擺設,其背后是某些人并不想為群眾辦實事,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在作怪,或能力平庸而繞著矛盾走。
所以,我們希望官員關注網絡民情并不是最終目的,我們的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官員能沉下心來,把更多的心思與精力用在認認真真傾聽百姓呼聲、扎扎實實給百姓辦事、實實在在為一方謀發展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