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政干部“犧牲”的三種類型

“改革型”干部:不惜犧牲“政治前途”
中國經濟社會長時期以來一直保持高速發展,如果要尋其動力之源的話,我們不能忘了那些默默犧牲和奉獻的人們。“改革型”干部、“反腐”干部由于其特別的使命以及工作性質,尤其凸顯。
在這里我們不能不提到的是“改革型”干部,他們不怕犧牲,敢于動真碰硬加快發展,不惜犧牲“政治前途”,真抓實干,負重奮進。諸如呂日周、陳光、仇和等等。他們是這個時代具有某種象征意義的人物,往往作為一個可爭議的人物走向公眾視線的。
“十年辛苦,十年滄桑,菏澤的經濟發展了,我的頭發也白了,眼睛也花了,身體大不如從前了。”在改革風云人物菏澤市委書記陳光的一篇散文中,他這樣總結自己在菏澤近十年的歷程。
這是人們從媒體報道上看到的描述:2004年2月,在山東省定下“突破菏澤”戰略之后,陳光感到壓力非常大。“我經常晚上睡不著覺,曾經半夜3點給縣委書記打電話,也曾經早晨6點開現場調度會。”“我們要豁出去,就是脫幾層皮,掉幾斤肉,也要下決心趕上去。”陳光有高血壓,每天晚出都要吃降壓藥。有一次晚上開會,他講得很興奮,講著講著就吃一片,那次一共講了2個多小時,結果也不知吃了多少降壓藥。“我當時很害怕,怕心臟不跳了怎么辦,后來醫生說除了多喝水沒有其他辦法。然后我就不敢睡覺了,也不想睡。”那晚,陳光寫下在菏澤影響很大的《思想解放天地寬》一文。“我平均一天睡四五個小時,經常半夜睡不著,就起來寫點東西。”在菏澤的十年里,陳光用密密麻麻的小字記滿了28本筆記。
仇和推行的干部任前公示制,引起轟動,國家領導人對此作出長篇批示,盡管爭議不少,干部公示制還是被寫進《干部任免條例》;宿遷的路確實變寬了,宿遷的GDP的確上升了,當地百姓對他有不低的褒獎……
在一系列敢為人先的改革背后,我們也看到“改革型“干部所做出的犧牲與奉獻。
編輯點評: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盡管有一些干部經受不了誘惑腐化墮落違法犯罪,但同時我們看到,為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了黨和國家的事業,還有很多干部的犧牲往往是不為人所知的,他們中有的犧牲節假日和休息日,不分上班下班;有的顧不上照顧生病的老人和上學的孩子;有的帶病堅持工作,直到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甚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有的殫精竭慮,一心為地方謀發展,為黨和國家的事業付出滿腔心血……他們是中國這個泱泱大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幕后英雄”。
“孺子牛”干部:的確不像個“官”
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田坎書記”、“農民書記”的重慶梁平縣虎城鎮黨委書記鄧平壽病逝后,成千上萬的群眾自發為他送行,走了整整7里路。
“要讓當地百姓都過上實實在在的好日子”,這是鄧平壽生前的誓言,也是他樸素的執政理念。在不少人眼里,鄧平壽確實不像個官。他不喜歡坐車,不喜歡在辦公室開會,更不喜歡被人請吃、送禮。但是,他卻喜歡穿雙草鞋到村里、下地里,喜歡幫路上的農民挑糞,喜歡吃一盤酸蘿卜炒肥肉就覺得很滿足,喜歡喝二兩老白干就覺得很享受,甚至可以讓村民指著鼻子罵……與老百姓打成一片的鄧平壽贏得了群眾的愛戴。“泥腿書記”、“田坎書記”、“草帽書記”,這些綽號飽含了鄧平壽多少無私的奉獻與犧牲,飽含了百姓真誠的贊譽。
2005年3月,影片《沉默的遠山》首映,全國農村基層干部楷模、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椿木營鄉原民政助理周國知的事跡,以藝術再現的形式再一次感動著人們。周國知長期扎根在高寒艱苦的少數民族地區,20年如一日,淡泊名利、任勞任怨,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大山深處的千家萬戶,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2004年8月14日晨4時30分, 51歲的呼和浩特市市委書記牛玉儒與世長辭。消息從北京傳回呼市后,舉城同悲。牛玉儒的骨灰被護送回呼市時,沿街站滿了迎接的百姓。安放骨灰時,數千百姓站在殯儀館外,默立雨中。
他們中盡管有的已經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然而人民將永遠銘記他們。
“干部干部,先干一步”;“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干部”的稱呼,決定了必須比別人多付出,多犧牲。當代優秀干部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從孔繁森說“咱是黨的人”,到鄧平壽說“要讓當地百姓都過上實實在在的好日子”,張云泉說“做人必須像人,當官不可像官”,到牛玉儒說的“官做多大才算大啊,關鍵是給老百姓做點事情”,當代優秀干部秉持著百姓情懷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信念,樸素的語言詮釋著彌足珍貴的犧牲精神。
編輯點評: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刷,各種思潮泥沙俱下。面對誘惑,有人迷茫了,有人沉淪了。在這個背景下,“泥腿子”干部、“孺子牛”干部格外讓人肅然起敬。
援藏干部:選擇就是一種犧牲
“世界屋脊”西藏,年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空氣含氧量少,生存環境惡劣,加之過去交通不便,被人類學家稱之為“生命禁區”。雖然,這里雪峰林立,長河奔流,自然景觀十分壯美,卻往往令人望而生畏。
然而,從上世紀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至今,一批批援藏干部,放棄城市舒適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前赴后繼奔向這片高天厚土,為西藏的建設事業流血又流汗……
2007年1月12日,全國援藏干部模范許曉珠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廣州市委禮堂舉行。許曉珠14次冒死進入“高原孤島”的感人事跡激蕩著每一位黨員干部的心靈。
西藏墨脫,中國最后一個沒有通正式公路的縣域,“生死墨脫路”全國聞名。作為廣東省第四批援藏干部中的一分子,許曉珠為了墨脫的發展與進步,短短兩年多時間,歷經數十次生與死的考驗,翻雪山,穿密林,攀懸崖,過峭壁,戰勝蚊蟲叮、螞蝗咬和毒蛇、猛獸的威脅,以及雪崩、泥石流、山體崩塌滑坡等千難萬險,徒步14次進出墨脫,并風餐露宿百余天,行程5000多公里,用雙腳走遍了墨脫縣的8個鄉(鎮)58個行政村中的48個行政村。
對赴藏之前已擔任佛山市經貿局要職的許曉珠來說,援藏不僅意味著要放棄發達城市舒適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而且還要放下身患腦癱的女兒以及身體不佳的妻子。對此,他曾經說,“我對到墨脫工作不后悔……唯一的遺憾就是欠家庭和小孩太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