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養豬是人才浪費?普通崗位也能創造奇跡
】當不少2007屆畢業生,在工作選擇面前,高不成、低不就的時候,近日卻有媒體披露,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高材生樊磊,選擇回家養豬。無獨有偶,某大學2002屆畢業生張繼洪回鄉當起了“破爛王”。面對就業,他們走上了一條讓眾人驚詫的發展道路。
大學生該不該去從事看上去普通的工作?與前兩年廣受關注的北大才子陸步軒賣豬肉、清華畢業生武小鋒賣糖葫蘆事件一樣,再度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在大學生就業壓力日益增大的情況下,社會各界尤其是大學生們,對“樊磊們”的行為有何看法?
正方:這是理性就業的表現
某廣告公司業務總監甘先生就“樊磊事件”認為,這是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的體現,如今的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變成了“大眾教育”,大學生轉變就業觀,降低求職要求,有利于大學生順利就業。而擔任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的顧先生則認為,“樊磊事件”折射出當今大學生在就業上,已經越來越理性。
在昨日隨機采訪中,多數市民則持與甘先生、顧先生相同或相近的觀點。某家政公司負責人樓瓊告訴記者,現在暑期來做家政的大學生就越來越多,他們從事這種工作更多的是為了鍛煉自己的意志,并非是為了賺錢,社會應該以更寬容的心來包容他們。
身處事件旋渦的大學生,又是怎樣一種想法呢?部分同學則表示,這是在當前的就業壓力下大學生轉變就業觀的體現,自己不排除在將來也作出這樣的選擇。
反方:這是一種人才浪費
在采訪中,對于大學生究竟該不該去“低就”的問題,部分市民覺得,國家培養大學生,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樊磊、陸步軒等從事養豬、賣豬肉的工作,著實是一種人才浪費。
與市民的觀點相比較,很多大學生似乎也更傾向于把“樊磊事件”,看成是一種人力資源的浪費。在河西高校天馬學生公寓,記者隨機采訪了數十位同學,超過半數的大學生表示,理解樊磊、陸步軒等人的做法,但覺得浪費了大學所學,也浪費了國家花在他們身上的投資,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
湖南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林同學表示,當前的就業壓力大是事實,陸步軒等人養豬賣肉也無可厚非,畢竟人各有志,但社會花了大量時間和資源培養出的人才,卻去從事與社會的教育投資毫不相干的工作,這種投資就是浪費。
[專家觀點]
到普通崗位創造奇跡
對于近幾年出現的大學生畢業后,有個別去從事養豬、賣豬肉、收破爛等現象,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去年年底就曾呼吁,有科學知識的人去養豬,會在養豬的領域創造新的奇跡,而不是單純的重復勞動,簡單性的勞動等等,所以要呼吁媒體引導社會轉變就業觀念,有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共同努力促進大學生就業。王旭明同時強調,特別鼓勵大學生到艱苦的地方、到基層去創業,而不是有一份很好的安安穩穩的工作就可以了。
“低就”之下別忘“高攀”
湖南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薛老師表示,社會應對大學生“低就”給予更多的包容,樊、陸等人把養豬、賣肉、收破爛等作為自己事業也可以為社會做貢獻。但是,他們也需要把眼光放長遠,在一個低的工作崗位上積累經驗、調整就業心態、把握機遇,適時出擊找到職業定位才是更好的選擇。
事實上,之前“大學生應聘搓澡工”而引發的爭議,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其實前往應聘的大學生也覺得“屈才”,但他們都表示,來應聘并不是只把眼光停留在搓澡工身上,而是看中了洗浴中心的管理職位,希望通過“低就”贏來“高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