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面對特權,不能總是“緘口不語”
】前不久,河北邯鄲市市委、市政府發出《關于設置重點企業專用車牌號的通知》。通知稱:為了充分發揮大企業、大集團的領軍作用,鼓勵和支持大企業、大集團更好更快地發展,增強全社會尊重和保護納稅人的意識,市委、市政府決定設置重點企業專用車牌號碼,給全市50家重點企業首批頒發機動車專用車牌。凡持有和安裝重點企業專用車牌照的機動車輛,在市域范圍內享有諸多便利。據前去采訪的記者說,對此,幾乎所有的當地有關部門都緘口不語,有的甚至拒絕記者的采訪。邯鄲市委辦公廳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由于此項措施引發爭議較大,專用車牌發放及使用已被“叫停”。
此舉引發頗多爭議以至成為邯鄲市民茶余飯后的熱點話題,當然在情理之中,按說也應在當地政府尤其決策者的意料之內,因為《通知》給出的理由充滿著矛盾和漏洞。所謂專用車牌號,實際上就是人們熟知的“特權車”。問題在于:難道需要靠給特權,才能鼓勵和支持大企業、大集團更好更快地發展?全社會尊重和保護納稅人的意識,難道能通過給重點納稅人特權的方式來增強?進一步說,是讓市民尊重重點納稅人的貢獻,還是艷羨他們的特權呢?反過來想想:假如這些重點納稅人在擁有特權后非但不能贏得公眾的尊重,反而招致一系列的反感、抵觸、詆毀,公眾形象嚴重受損,這不等于是害了人家嗎?
當今中國,可以說處在由特權社會到公平社會、由身份社會到公民社會的過渡期。僅就小汽車而言,在過去曾是身份、特權的典型特征,而今天已逐步演變為一種普通商品。假如說在傳統社會里人們對各種特權表現出足夠的理解和尊重,那么今天產生的或許是越來越強烈的不公平感和抵觸心理。消防、救護、警用、軍用等車輛承擔著人所共知的特殊使命暫且不論,除此之外的一些車輛只不過是一種普通交通運輸工具,有什么理由因坐在里邊的人的不同而被分為三六九等?
其實,當平等、公平成為一種普遍的價值判斷和心理需求,無論是車的特權還是別的什么特權,都已逐步失去原有的理論基礎、情理基礎和情感基礎。也許正是基于此,近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一再遏制和取消著特權包括某些壟斷行業職工的各種特權,例如不少地方曾先后宣布取消所謂的“零”字頭車牌,電力職工用電不要錢的政策業已成為歷史。從法律層面看,實際上也在維護和促進著這種社會的轉型,例如在過去“雙軌制”背景下,能拿到特供票、能買到比市場價便宜很多的商品曾被認為理所當然,而到了今天,官員憑借身份買到比市場價便宜的房子已被嚴肅追究法律責任。
然而,特權畢竟是一種很具“韌性”的東西。這種“韌性”,實際上源于普遍的“人性”抑或說“人性的弱點”。在人的原始欲望中,特權絕對是一個頗有誘惑力的好東西,因為它不僅能給擁有者提供額外的物質利益,更重要的是帶給人不同程度的身份上的優越感、事業上的成功感、心理上的滿足感。遏制特權,主要靠的不僅是特權者的道德自覺,更需要外部的“硬約束”。只要有機會和條件,人們就會追逐特權;只要社會制度、法律規章這個約束特權的大“容器”存在任何小的縫隙,特權就會噴涌而出,并將縫隙“撐”得越來越大。被賦予并充分享用特權固然是一種愜意,而有權力賦予別人特權,則是更大的一種滿足。
毋庸諱言,公平社會、公民社會的形成是一個相當艱難乃至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反復“博弈”的過程。眼下,各式各樣的特權依然存在,舊的特權被取消了,新的特權又會冒出來。正是因為特權的存在,加劇著百姓的不公平感,阻礙著和諧社會的建設,掣肘著民主法制的發展進程。
各級政府是權力的象征,故而特權往往更多地從一些地方政府以及個別官員身上表現出來。政府權力與特權本來應涇渭分明,但卻常常出現混淆。權力的本質屬性是為民所用,而一旦被私用,就會演變為特權,進而孳生腐敗或準腐敗。由此看來,遏制特權、消弭特權,是全黨、各級政府不得不面對的一項十分重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關鍵是加快和深化政治體制、行政體制、法律體制的改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