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凱:做名副其實“大菜籃子”“大果盤子”

走自己特色的發展之路 做名副其實“大菜籃子”“大果盤子”
15畝地,15個人,15萬元啟動資金,圍墻是鐵絲網,辦公室是幾間普通的平房……1988年5月,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在京城南部的豐臺區新發地村一帶悄悄誕生。
20年來,市場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不斷地成長和壯大,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個占地1320畝、管理人員1759名、資產10.6億元、商品交易輻射全國近30個省區市的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其蔬菜、果品、豬肉交易量分別占北京市總需求量的70%、80%、10%。自2000年起,該市場連續3次被國家九部委聯合評定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是北京市名副其實的“大菜籃子”和“大果盤子”。
我們《尋找中國特色》欄目組記者一行有幸采訪了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有限公司楊洪凱總經理,對于市場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楊總感慨萬分,猶如“話匣子”對我們娓娓道來。
楊洪凱簡介:
1964年北京生人,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程度,1987年參加工作,現任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楊洪凱是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創始人之一,主持市場的全面工作。是一個敢想、敢創、敢干的人,又是一個善于分析、研究問題,辦事雷厲風行、實事求是的農民企業家。在市場發展的21年當中,楊洪凱起早貪黑,嘔心瀝血,將滿腔的熱情投入到新發地村經濟建設當中,常年兢兢業業、無怨無悔。
由于成績突出,楊總先后獲得“北京市農業局系統市場信息工作先進個人”、“北京市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進個人”、“花鄉行政工作先進個人”等多種榮譽稱號。
記者:楊總您好!一提到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北京的老百姓以及全國的廣大菜農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了,但對于市場的創建和多年來不斷地完善和發展歷程我們卻不甚了解。首先請您介紹一下市場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建立之初市場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
楊洪凱: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所在地屬于北京市豐臺區新發地村,市場創建前新發地村大概有4000畝菜地,種的菜全部供給北京二商局下屬的菜站。通過菜站銷售給北京的老百姓。由于當時是統購統銷政策,并沒有其他銷售的途徑,因此,農民手里留下的菜越來越多。眼看著地里的菜爛掉,村里農民們特別著急,他們就自發的根據附近居民喜歡早上購買便宜菜的特點,利用每天早上的時間,陸續在新發地村北邊的十字路口自發擺攤賣菜。由于缺乏管理,這種路邊交易既堵塞交通,又污染了環境,而地方政府一時又拿不出更好的辦法來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豐臺工商所干部找到村里領導并提示我們說,你們可以專門建一個農貿市場,既解決農民賣菜難問題,又可以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就這樣,1988年5月16日,在張玉璽董事長的帶領下,組織成立了最初的市場。那時候,我們也不知道怎么搞,幸虧工商機關給了我們巨大的幫助,不僅上門服務給我們辦理了營業執照,而且還幫我們解決硬件問題,比如提供一批舊汽車等,這在當時可是雪中送炭。我們僅憑借著15個人,15萬元啟動資金,15畝地,幾間房,開了一個菜店,圈了一個鐵絲網,便把附近的村民,還有一部分我們村以外的村民召集起來,每天他們有的騎著三輪車,有的推著一個轱轆的小車,有的騎著自行車托兩筐就來到我們新發地市場銷售。蔬菜的品種也不過最常見的十幾樣,條件十分艱苦。但經過有關部門的指導和我們的最初努力,短期內就改變了臟亂差無組織的經營狀況,可以說,沒有工商局當初的幫助,就沒有新發地市場的今天。
記者:我們不敢相信,市場在當初15個人的創建下目前資產已過十億,在短短21年的時間里,新發地市場究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目前市場的發展經營狀況又是怎樣的?
楊洪凱:在市場軟硬件都尚未規范到位的情況下,市場在最初的交易階段也出現了不少矛盾,比如缺斤短兩、以次充好、商戶之間的糾紛時常出現。鑒于此我們村里增派了15個人,會同工商局一起加大對整個市場的監管力度。我們每天從深夜十一、二點鐘就會來到市場,嚴抓嚴管。我們負責給他們檢斤過秤,按照成交額的額度,收取2%的市場管理費。并且每天對他們在交易中的,營業中出現的問題給予解決,遇到的難題給予解決。由于我們及時的管理,欺行霸市、坑蒙消費者的現象明顯減少。
在滿足群眾的生活消費需求的基礎上,新發地市場發展迅速,面積不斷增加,很快由當初的15畝地發展到1989年的100畝地,而且交易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為促進市場的長遠、健康發展,豐臺工商分局又精心指導市場管理層,幫助我們確定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加經營品種和擴大規模的發展戰略。隨后,我們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硬件設施的建設和改造,先后建成了蔬菜、水果交易區,鮮肉批發零售大廳,牛羊肉大廳,熟食、豆制品交易廳,副食調料交易廳,加工配送中心等多個設施齊備、功能齊全的交易區域,為下一步的發展打下基礎。
市場發展了,工作人員的管理水平也要隨之提高。豐臺分局的相關科所多次與我們座談,促使我們及時總結好的經驗做法,并組織我們外出參觀學習。同時也陸續引進名牌學校的大學畢業生,有效提高了各級管理者的素質。市場要發展,不僅要請進來,也要走出去。我們董事長親自帶隊到大鐘寺市場、北太平莊市場、岳各莊市場、左安門市場實地參觀學習,取長補短,得到了豐臺工商局以及兄弟單位的認可與好評。
很快,我們在蔬菜水果的銷售上總結出兩句話,叫做“引缺除余”,就是要把本地缺少的蔬菜果品由外產地引進市場,還把本地需求以外剩余的部分遠銷外地,從而大大增加了市場功能。像山東、河北、河南、內蒙、張家口、山西,遠到云南、海南當時都逐步開始了這種產銷辦法。此時,新發地市場便開始走向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
市場經過兩三年的發展,每年都以30倍的交易量和交易額增加,市場經營面積也擴建到150畝地,每年都有上百萬元的效益,盈利逐步翻番。
我們繼續到外省去引進蔬菜新品種的同時,北京郊區的不斷發展建設,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大大推動了這個市場的發展。我們又擴展到300畝地,外省市的車輛靠我們的引導,大批蔬菜水果源源不斷進入北京,比如河南的青蒜、早春的圓白菜,張家口的大白菜,唐山的大蔥等。
隨著北京城市化的建設,隨著大鐘寺市場,左安門市場的關閉,新發地市場經營面積也繼續擴建,500畝,1000畝,發展到現在的1320畝。目前,我們匯集水果交易區、冷凍交易區、水產品交易區、蔬菜交易區、調料交易區、廚具交易區,經營項目也越來越多。到2008年底完成了260億元的交易額,交易量達78億公斤。
如今,這里車如海、人如潮,圓了無數農民奔小康的美夢。新發地市場每天有4萬人在交易,有1萬多輛車在流動。著名的香港建設企業集團、臺灣常富企業集團等也看好新發地這塊風水寶地,紛紛前來洽談并簽約,決定投入資金和技術,共同建設和發展市場。
今天之所以取得這么好成績,我們的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部門的服務和指導。特別是北京市工商局豐臺分局,在推進市場建設發展、強化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中,傾注了大量心血,給予了我們無私的扶持和幫助,使新發地市場走上了健康、規范發展之路。
記者:市場一直以來都以關心客戶、尊重客戶,視客戶為兄弟姐妹和衣食父母,盡全力為客戶創造安全、寬松的交易環境,讓客戶在市場內經營感到無限的溫暖。您作為企業領導,“在服務中搞活”的重要性究竟在哪里?
楊洪凱:市場雖然人員不斷增加,但我們始終做到關心每一位客戶、尊重每一位客戶,不管誰來新發地買菜,不管誰來新發地賣貨,我們都要視他們為兄弟姐妹和衣食父母,去愛護他們,去呵護他們。“在服務中搞活”也成為了我們的管理模式之一。
市場專門成立了信息中心,指派十二人專門負責信息采集。每天24小時不同時間段的信息都有,采集內容包括品種、價格、數量、產地等。信息中心將采集的信息加工整理后,通過兩部信息咨詢電話晝夜24小時向客戶和農民提供服務,連除夕之夜也照樣有人值班。無論客戶在海南,還是在新疆,或者在路上;無論在白天還是晚上,只要撥通市場兩部信息咨詢電話,工作人員都會熱情負責地回答,并幫助客戶分析行情,根據當地市場價或產地價,分析除去運費等開支后,到新發地市場來能不能賺到錢。能賺錢就來,不能賺錢就告訴他別來,另選其他行情較好的市場去交易。市場信息網絡中心將每天的價格信息更新三次后及時傳遞到網絡終端。同時,與農業部、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等有關部委的信息中心以及綠籃網、松際農網等全國農業系統較大的專業網站聯網。通過這些網站及時地將信息傳遞給農民。還通過《農民日報》、《中國食品報》、《北京晚報》、《北京現代商報》、《城鄉經濟信息》和北京電視臺等媒體,將信息及時傳遞到全國各地農業主管部門、批發市場、生產基地和運銷大戶。在幫助農民調整產業結構、規避市場風險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市場的繁榮與發展,培養出了一大批完全能夠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新型農民,通過他們成功的示范作用,帶動了上百萬的中國農民走上了發家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如:河北灤平縣的柳建旺兄弟倆連續八年搞設施蔬菜生產,將所有的菜都運到新發地市場銷售。市場規模逐年擴大,他們兄弟倆的生產規模也在逐年擴大,到現在已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種植專業戶,存款達好幾十萬元。在他們的帶動下,當地農民積極發展設施蔬菜生產,柳建旺兄弟倆幫助他們銷售,農民們的收入每年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據不完全統計21年來市場共帶動了上千萬農民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
“讓客戶發財,求市場發展。”因此成為了我們的服務宗旨。
記者:食品安全近年來成為了社會關注的敏感問題,而新發地市場一直以來向廣大市民承諾:凡是從新發地市場出去的肉類食品都是安全合格的,凡是到新發地市場購買的食品都是經得起考驗的。為了這句承諾我們市場是如何做的?
楊洪凱:為確保首都百姓吃上放心肉,新發地市場于2001年6月,聯合豐臺、大興、朝陽的六家市級定點屠宰場,成立了以市場方、定點屠宰場、政府監管方為主的全市首家跨區、縣豬肉產銷聯合體。其運作模式是典型的“雙鏈經營”,即:消費者——市場——生產廠家。兩個鏈條之間有五個重要環節,即生產廠家、廠家業務員、市場、市場經營商戶和消費者。市場作為經營戶的監督方,要求每一個經營戶必須向消費者出具“購物信譽單”,購物單上面寫明經營戶姓名、攤位號、銷售日期等。同時市場通過統一的結算方式,每天建立經營戶和廠家業務員的臺賬,上面清楚地記著什么時間從哪個攤位進了哪個廠家多少號業務員的多少斤肉,并將業務員的胸牌號刻成章印在豬肉上。這樣一來,一旦消費者買到的蓋有“新發地市場鮮肉復檢章”的豬肉出現了問題,就可以追根溯源,將責任層層追究到底。有了以前的基礎和經驗,市場又于2002年9月成立了“熟肉制品、豆制品產銷聯合體”,從根本上保證這兩類食品的安全供應。
針對蔬菜農藥殘留問題,新發地市場加強自律,于1999年7月正式成立蔬菜農藥殘留檢測中心。這套系統主要是參照香港經驗,采用“快速酶測定法”進行檢測。檢測指標主要是有機磷和氨基甲酸脂類等高毒高殘留農藥的含量。對抽檢當中合格的蔬菜,市場讓其掛牌銷售,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對農藥殘留超標的蔬菜,除了不讓經營戶在市場內銷售外,還給蔬菜生產基地政府主管部門去信函,建議對其蔬菜生產給予監督和指導,真正從源頭守住了食品安全關。
與此同時,我們還與生產基地聯合,督促蔬菜安全生產。
記者:如何提升企業競爭力?人才的選拔與培養是否可以提升企業競爭力?
楊洪凱:人才的選拔與培養對于一個具有競爭力的企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每個企業的不斷發展都離不開每個員工的努力。因此可以說,人才是第一位的。企業不光有企業的管理人才,還要有企業的經營人才,還要有企業的發展人才,所以說應該具備多方位、多元化的人才來發展一個企業,從而不斷地吸收營養,吸收能力,強壯自己。我們從來也沒停止于滿足現狀,應該說隨著我們的發展,更要逐步的加強我們的自身功能。
新發地市場既要向外向型發展,也要向內向型比較,我們內向型發展,就是滿足我們城市務農,我們有了我們良好的運作機制,有了良好的經營管理和業務管理的水平,我們就可以向全國各地去發展我們的企業。對于我們來說,目前的市場空間、發展空間很大,比如市場目前包括的像運輸業、包裝業、餐飲業方面等要發展的空間也很多,需要的管理人才,需要引進的人才也很多。我們在不斷壯大企業的發展空間的同時,要不斷去培育人才。
因此,我們計劃將來要在我們現有的培訓中心基礎上建設我們自己的培訓學校,近期我們也正與韓國有關方面洽談開辦一所關于農產品市場管理專業的大學。到那時,由于我們對員工的培訓、對人才的保障,我們的市場才能不斷的壯大,不斷的擴張,不斷的完善發展。
記者:每個企業都有她的發展藍圖,請您向我們描繪一下新發地市場3年、5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的企業發展規劃。
楊洪凱:我們今年計劃,在已建成的信息中心,監控中心、檢測中心、配送中心的基礎上,到年底再建設四個交易大廳,兩個蔬菜交易大廳,兩個果品交易大廳,商住門面的100多間,逐步的把我們新發地這個露天交易市場全部改建成大廳式交易。
今后三年,我們努力將新發地市場發展成為一家農產品的上市公司。到那時,我們會相繼向產地市場、外向型市場拓展我們的業務。并建設2000家便民連鎖店,由我們新發地市場統一經營,統一食品安全管理,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品牌。在擴大我們新發地市場的知名度的同時,引進社會資金,更一步的加快我們企業的發展,強化我們企業的經濟實力。
今后五年,我們還要繼續的引導我們農產品,經營領域的科技含量的發展。包括我們的物流、倉儲、食品加工等方面都要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市場年年都要有投入,年年都要有新的變化。市場的發展,也隨著咱們北京市提出來的要求,逐步在新發地市場區域內,形成升級改造,下一步我們還要建設我們市場的物流中心,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銷售中心,名特優質農產品銷售中心,進口水果、精品水果專區,國產水果精品專區,以便發展我們新發地市場。
我堅信通過我們新發地人的不斷努力,新發地市場定將成為我國農副產品銷售行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記者手記:
這里車如海人如潮,不管白天黑夜;這里農產品、果品齊聚,囊括九州萬品,不管春夏秋冬;這里財氣浩蕩,圓了無數農民奔小康的美夢,不管外界市場風云變幻……我們相信,在其升級改造工程結束后,一個集精品加工、分級包裝、儲藏、物流配送、拍賣、網絡信息、監測評級、電子結算、國際貿易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大市場將會如巨龍騰空出世、光芒四射。新發地市場作為全國矚目的農產品營銷的綠色航空母艦,一定會再接再厲,再出佳績,為當地經濟的發展、為我國農產品營銷體系的規范化管理、為全國農民奔小康和首都市民吃上放心食品作出更大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