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歧視具有“持久性”
】因為福利低、培訓機會少和職業前景差,很多年輕工人可能比年老工人更容易受到年齡歧視的傷害。國際勞工組織2007年最新公布的題為《工作中的平等:應對挑戰》的綜合報告指出,年齡歧視正影響著整個年齡段的高低兩端人員。
針對年輕工人的帶有偏見的待遇之一就是較低的起始工資。低工資的用意原本是通過刺激雇主雇用青年人的方式來幫助減少青年失業率。但是,這種做法卻與同工同酬的原則相背離。而且實踐證明,這一做法在遏制青年失業方面并無太多明顯效果。
與年輕工人情況不同的是,中小企業卻似乎比大企業更有可能聘用老年工人,特別是那些有在大公司工作經歷的人更受青睞。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中小企業比大企業偏見少,這倒可能表明:那些中小企業在培訓中的投資很少,他們更渴望從大公司提供的培訓成果中分得一杯羹。”國際勞工組織北京局局長康妮女士說。
“年老和年輕工人之間的替代實際上是一種謬論。”比如讓年老工人騰崗安排年輕工人就業的做法就并不妥當。
康妮認為,新勞動者進入勞動力市場更多的是集中在服務業和小企業,而提前退休計劃主要集中在工業部門和大企業的工業職業中。并且勞動力市場的新進入者常常缺乏年老工人空出來的崗位所要求的經驗和技能。
而經合組織的研究也表明,在比利時和法國等國家,使用提前退休計劃導致年老工人就業率急劇下降,卻沒有能增加青年就業和減少青年失業。
除了年齡之外,工作中歧視的另一個形態就是對移民工人的歧視,他們的困境正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一個全球社會問題。
針對移民工人歧視的一個表現是,不論技能水平如何,他們依舊集中在“3D”(骯臟、危險、屈辱)環境的工作中,而法律和實踐中的保護卻常常不夠全面或是不存在。
在中國,情況稍有不同。大量的農業人口在沿海地區工作,但他們大多難以獲得居住許可,原因是戶口制度對他們進行限制。
國際勞工組織的這份年度報告認為,由于技能和出身問題,這些農民工正經受著體制所允許的歧視。在一些城市,主管部門不能為他們提供比較好的工作崗位,因此他們只能從事非正規的、低收入的、為城市居民所不愿意從事的工作。
但國際勞工組織也注意到,近些年來,中國政府已經逐步采取重要措施并幫助處于弱勢的農民工,比如保證他們的最低工資、推動勞動合同制,并且使農民工獲得更多更全面的就業服務和職業培訓機會。
工作中的歧視現象是不斷變化。國際勞工組織有關人士提醒說:現在,不僅那些長久以來人們所承認的,基于性別、種族和宗教原因的歧視形態依然存在,而且工作中的歧視狀態正出現新的“變種”和表現形式。
工作狀態中的歧視所具有的“持久性”,是與更廣泛的經濟與政治過程所引起的世界各地的勞動力市場的機構與動態轉型密切相關的。國際勞工組織認為,這種轉型重塑了社會流動和社會階層劃分的格局。
國際勞工組織提醒說,所有的歧視都會造成不平等的結果,致使受歧視者處于不利狀況,從而導致在利用就業機會方面處于劣勢,更不用說獲得工作場所的平等待遇了。歧視還會導致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成績的下降,從而導致勞動生產率下降,并造成工作場所的緊張氣氛。為減少工作中的歧視,國際勞工組織發出倡議:首先要改變那些不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做法和政策。這不僅有利于個人和企業,更有利于構建和諧的社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