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洱海滇池 兩顆高原明珠命運如此不同
】6月24日以來,由于連日天氣悶熱,著名的高原湖泊滇池藍藻嚴重暴發,湖水綠浪翻滾,帶來陣陣腥臭味道……
與此同時,在云南的第二大高原湖泊大理洱海,清清碧波和舒適的海風卻讓人感到愜意。總體水質已連續3年保持國家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水體透明度達3米—5米的洱海,已經基本上告別了藍藻暴發的困擾。
同樣是被譽為“高原明珠”的城市近郊湖泊,同樣曾經歷嚴重污染時期,為什么滇池與洱海的命運,卻在綜合治理多年之后,劃出迥然不同的發展軌跡?
都曾深受污染之痛
滇池湖容為15.6億立方米,流域周圍6個縣區,經濟總量約占云南省的25%、占昆明市的80%。洱海蓄水量28億立方米,湖岸線128公里,是大理市主要飲用水源地和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是大理人的“母親湖”。
上世紀90年代以后,兩個湖泊的環境不斷惡化,水質日趨惡化。1996年,洱海暴發藍藻,湖水透明度從4米驟跌至0.5米。2003年,洱海再次大規模暴發藍藻,水質下降到Ⅳ類。而滇池也難逃這一劫難,近十多年來,每年夏天,滇池都會有大片湖面變成“綠海”,藍藻暴發因此被稱為滇池的“生態癌”。
多年治理水質兩重天
十多年來,大理市圍繞健全法制、統一管理、依靠群眾、科技興海和實施“六大工程”等措施,全面整治洱海污染源。十年后的今天,洱海水質明顯好轉,目前已恢復并保持在Ⅲ類水,每年還有3個月達到Ⅱ類水。
十年來,對于滇池治理,各級相關部門在治理滇池上共投入治理資金47.62億元,使滇池污染繼續惡化的趨勢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滇池水質仍未根本好轉,目前滇池依然是我國污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草海處于重度富營養化狀態,水體為劣V類;外海處于中度富營養化狀態,水體為V類,而且水質呈現出日趨惡化的趨勢。
不能邊污染邊治理
巨大的投入再加上十幾年的治理,為何一直破解不了滇池污染難題?而大理卻是如何“治”好了洱海,使曾經深受藍藻之害的洱海實現了驚天逆轉呢?
湖泊治理和保護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如何消除面源污染是關鍵。為了避免大量污水排進洱海,大理建成了洱海截污工程,這一被當地老百姓稱為“地底下的豐碑”、“看不見的政績”的截污工程,盡管掩蓋在繁華的車水馬龍之下,但地下寬敞的排污管道卻足以并排跑兩輛東風大卡車。
而滇池的環湖截污工程雖已提出多年,但至今不見大的動作,盤龍江等主要入滇河流每天仍在源源不斷地向滇池傾瀉污水,一些排污口直接把又臟又臭的污水排進滇池不時見諸報端,這讓滇池走入了“邊污染邊治理”的怪圈。滇池周邊屢禁不止的采礦點、違法企業及農村污水,成為滇池治理中的一大頑疾。
早在20年前,洱海保護就已經開始立法。從2004年以來,洱海已連續三年實施了全湖半年休漁,實行全湖全年水面保潔。
保護洱海寫進教材
在大理,保護洱海的內容被編進了小學生教材,有關部門還組織洱海附近村民參觀滇池的污染情況,沿湖群眾都有要徹底治理“母親湖”的共同心愿;每個村子有統一的垃圾堆放點,每天都有垃圾清運車來把垃圾拉走;130名洱海濕地協管員、100名河道協管員來自各個村莊,他們每天都在洱海邊工作著,專職負責清理流入洱海河道的垃圾和污水。龐大復雜的洱海治理工程,就這樣輕松地變成了每一個老百姓“分內”的事。
如今的洱海邊,魚塘已變成了濕地,鮮花綻放,綠樹成蔭,野鴨嬉戲。湖面上再也沒了成百上千網廂魚塘聚集的喧囂,人們看到的是碧波蕩漾的湖水和水中蒼山清晰的倒影,還有從水里劃過的水蛇和偶爾躍起的魚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