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用人單位支付其聘用大學生一年工作的工資和四金,出資資助企業招聘大學生,聽起來有點像“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卻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昨天,為緩解時下大學生就業難,以房地產為核心的某企業集團宣布,成立“2009年大學生就業(業主子女)專項資金”,以幫助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用人單位可獲得專項資金最高達5萬元,總計約3000萬元,消息一出引發多方爭議,有人稱房產公司有借就業“作秀”之嫌,有人稱如能一定程度幫助大學生就業,就算作秀也無妨。事件點擊業主或子女可享“就業資金”該企業集團昨天宣布,即日起在中國企業公民委員會的監督下啟動“2009年大學生就業(業主子女)專項資金”計劃,旨在號召全社會都行動起來解決畢業生就業難題。計劃中稱,從即日起到2010年3月31日止,2009屆高校畢業生中尚未就業的該集團各地開發項目的簽約業主或業主子女,可申請該“專項資金”,在申請成功并與用人單位簽約后,該用工單位可領取該集團資助的專項就業資金最高達5萬元。為何要付錢給用人單位?企業負責人解釋說,時下經濟不景氣,不少企業為節約成本將大學生拒之門外,“專項資金”相當于先替用人單位支付其聘用的大學生畢業生一年的工資和四金等,最高5萬元,根據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金額略有差別。設立“專項資金”的主要目的,還是刺激企業的用工需求。企業說法“促銷”一說無從談起對于企業“作秀”、“促銷”一說?公司有關人員表示,目前,該公司上海地區主要樓盤一平方米的價格達4萬多元,最小戶型約100平方米,購買一套面積最小房產,也需400多萬。“誰會為了區區5萬元,花400萬元購房,這種可能性不大,因此,促銷一說無從談起。”該負責人表示,這么做主要是作為一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自覺行動。同時,呼吁更多的企業能夠積極參與進來,共同應對就業難的問題。對此,中國企業公民委員會的相關人員表示,英國最近有一項研究,一個人失業半年,相當于每天抽400根煙,失業帶來的自殺傾向是正常人的6倍,就業是影響到整個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該企業的行動為企業響應國家號召,幫助大學生就業打開了新思路,非常時期更需要呼吁更多的企業擔當起社會責任。中國房地產協會的工作人員也表示,在房地產行業全面低迷的情況下,仍然有房地產企業愿意站出來承擔社會責任,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出錢出力,確實起到表率作用。不過,也有人對企業的舉動“不以為然”——“業主都能買得起400多萬元的房子,那找工作估計也不用發愁,就業資金的設立還有必要嗎?”專家觀點正方:希望更多企業參與“這種企業的自主行為,只要不傷害業主的利益,能一定程度幫助大學生就業,就算作秀也無妨。”教育專家熊丙奇教授表示,該企業設立“就業專項資金”的方式,相當于建立大學畢業生見習基地,企業為在見習基地見習的業主子女提供資金支持。“如果有更多的企業雖然自己不能提供畢業實習機會,但愿意出資資助企業招收學生,給予實習學生一定工資待遇和社會保障,不是很好嗎?”熊教授指出,如果能有更多的企業參與進來,出資資助企業招聘大學生,這樣則可以保障見習學生的利益,至少讓學生暫時有個去處,從中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進一步說,如果房地產公司能出資設立一個面向畢業生的基金,幫助大學生接受就業培訓,提供見習機會,就更好。”熊教授最后表示,應該多給企業一些鼓勵。反方: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房地產商肯花錢介入大學生就業問題,一方面是地產商對于社會責任的一種體現,但不免有‘炒作’的嫌疑,并有可能對大學生就業產生負面影響。”復旦大學教授、社會學家顧曉鳴則認為,這等于把大學生都嬌生慣養起來。至于了負面影響,顧教授舉例說,大學生可能會認為,自己學習好工作好,不如遇到一個好的老板;遇到一個好老板,不如遇到一對條件好的父母;遇不到好父母,不如嫁個好老公、住上好樓盤。這樣非但不能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而且可能造成惡性循環。”不僅如此,顧教授對現在各行各業插手大學生就業也存在擔憂:“大學生可能并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要提升自己的崗位競爭力,而是一味等待社會的幫助。”他希望在目前的形勢下,大家不要利用和夸大“就業緊張”,“對于輿論和社會氛圍的營造一定要謹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