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中職逐步免費后如何又好又快發展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招生數量7年內從400萬人增加到810萬人,今年,又提出完成招生860萬人的歷史性任務。中職逐步免費之后如何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許多代表委員圍繞這一話題,紛紛建言獻策,提出要加大投入,提高師資隊伍素質,明確培養目標,提升職教社會認同感,增強中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根本在于把提高中職教育質量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以鞏固職教大發展取得的成果。
全國人大代表李海燕:
增強職教吸引力關鍵在提高質量
“聽到總理報告說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時,我止不住流了好幾次淚。這些話太實在,說到了我們心里。現在沒錢的孩子也能上中職了,這個時代的孩子碰上了好機遇!”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周口科技職業學院院長李海燕一見到記者,又回想起幾天前的情形。
近30年的職教經歷,讓她明白這幾句話的分量,也讓我們明白她淚水后面飽含著怎樣的情愫。
1981年,當時還在平頂山一家被服廠當技術員的李海燕回到老家周口,看到一家溫州人開的裁縫鋪,生意特別好。當地人要去做一件衣服,往往要排半個月后才能等到。她當時就琢磨開了:大家做衣服的需求這么大,何不干脆辦個裁縫培訓班呢?這樣自己也能離家近些。
結果還不錯,第一期學員招了18個。就這樣,李海燕開始了她的職教生涯。
李海燕至今還清楚地記得20多年前的一件事情。那天剛剛下完雨,一個年輕后生半褲腳都滿是泥漿,來到她的家也是辦公室里找她。一問,原來這個叫張宜明的孩子是從50多公里外騎一輛破舊自行車趕過來的。
張宜明是名高中生,學習很好,本來上個大學應該沒問題,但家里父親病重,治病花了不少錢,還欠下許多外債。張宜明懂事,不再念著上大學的事了,就想來學門手藝,學成后還能補貼家用。“但是我沒有錢,等我掙到錢后再還您。”
李海燕心一軟,這錢不錢的就以后再說了,趕緊說:“你回家收拾收拾就過來吧。”
張宜明聰明刻苦,畢業后到南方找到工作,后來回到周口,買了幾十臺電動縫紉機,辦起了車間,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更難得的是,他辦廠的時候,正好有一些企業倒閉,他還專門招收了40多名下崗工人。
李海燕辦的培訓班在不斷發展壯大。剛開始叫裁剪培訓班,過了四五年招生就達到了800人。幾年之后,又改名為海燕技校、周口海燕職業中專,去年又被批為周口科技職業學院。
無論名字怎樣改,但有一點不變的是,為一些貧困孩子減免學費一直堅持了下來。
“現在每年1萬多名畢業的學員中,有10%以上都是殘疾人、家里因病致貧的或是父母離婚后不管的,我們都要對他們減免學費。”李海燕說,這么些年,只有她自己知道這背后的艱辛:學生多了,就要擴大規模;擴大規模,就又面臨資金、土地等一系列非常復雜的問題,本來資金就捉襟見肘,還要堅持幫助貧困學生,一路都是過著緊日子走過來的。
前幾年,國家給中職學生補助生活費,解決了很大問題,也減輕了她的負擔。
這次,國家提出逐步實行中職免費教育,更讓她由衷高興。
“我們常說,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全家脫貧。現在國家也提企業升級,我覺得最關鍵的是提高員工的素質。”李海燕認為,現在金融危機,對職業教育來講,從某種程度上也是種機遇。
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現在回鄉的農民工中,有許多屬于“上崗易、下崗易、轉崗難”。李海燕分析,原因就在于他們沒有掌握實用技術,“過去都忙著找工作去了,現在回來倒有機會再學習技能,這樣無論對個人的提高,還是將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都有很大好處。”
她認為,中職免費了,但要讓家長對職業教育感興趣、有信心,關鍵還在于教育質量,要讓學生真正感到學有所值,畢業后真正能掙著錢,這樣家長也愿意把孩子送來。
為此,李海燕針對中等職業教育提出建議:首先是職教教師要轉型。原來有些教師是從普通學校教師轉過來的,雖然也到企業培訓過,但還不夠。“比如有的老師對汽車的設計很在行,但是教學生汽車維修時,變速箱拆下來就裝不上去了,理論與實際脫節的情況還是比較嚴重。”
“另外一點是實習條件要加強。”李海燕說:“我覺得最對不起學生的是實習困難。過去買一臺縫紉機,花不了多少錢。現在都是電腦控制的,一臺就要花幾十萬,買不起啊!其他的設備有可能更貴,如果到企業實習,學生的花費又高了。”所以她希望國家能出臺具體政策,出面讓企業向學校提供實習設備。“花不多的錢,企業就能得到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記者 余冠仕)
全國政協委員蔡克勤:
確保職教投入逐年增長
“伴隨我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職業教育的辦學條件還不能滿足事業發展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就是經費投入不足,保障機制薄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蔡克勤談起職業教育非常感慨。
去年年初,蔡克勤曾經走訪一所河北省的中職學校,該校當時招到400多名學生,但是不到兩周,走了一半人,為什么?“就是因為學校辦學條件差,尤其是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不能滿足需求。”蔡克勤看到這樣的情況,在去年兩會上,提交了一份關于“加大中職教育投入”的提案。
蔡克勤給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從2001年到2007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從400萬擴大到810萬人,增加了一倍,而中等職業教育預算內經費占全國預算內教育經費的比例,由本世紀初的11%左右下降至目前的5.8%,生均校舍面積、生均圖書數量、生均固定資產值明顯減少。
由于經費投入不足,職業院校更多依靠收取高學費來維持學校運轉。中職學校學費一般為2000元到3000元,遠高于目前普通高中500元到800元的學費水平,高職院校的學費一般為4000元到8000元,也高于普通本科。
“中職免費將大大提高中職教育的吸引力。”蔡克勤說,“要發揮中央財政投入的引導作用,督促各地加大職教基礎能力建設的經費投入,確保對職教辦學經費的投入逐年有所增長,逐步達到或高于同級普通高中的水平。” (記者 楊晨光)
全國人大代表羅崇敏:
要抓基礎設施更要抓教師隊伍
“總理提出職教發展的一些重大舉措,對調整中等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提高職業教育就業機會有極大促進作用。”談起我國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政策,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教育廳廳長羅崇敏充滿欣喜。
近年來,云南省職業教育取得較大發展,中職學校數從2000年到2008年增加了69所,在校生數從30萬人增加到50萬人,中職學生全部享受每人每年1500元的生活補助。
面臨中職教育發展的良好機遇,羅崇敏談得更多的是挑戰。他判斷,好政策將會激勵更多農村孩子來讀中職,這就需要靠教育質量來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具體來講,就是既要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更要抓好教師隊伍建設,為學生的就業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曾到美國考察,他們的職業教育主要在社區和高中階段的相關課程中實現,這些教師知識面廣,有的直接從企業來,實際應用和操作技能都很強。”羅崇敏說,云南省于2007年起,每年設立中等職業學校“特聘教師”崗位1000個,每個崗位每年都按1.5萬元標準發放津貼。“特聘教師”不占學校編制,由中等職業學校按程序向社會公開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和生產一線有實踐經驗的能工巧匠到學校任教,有效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質和能力。
“雖然目前職業教育發展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我們更要廣為宣傳好的政策,鼓勵和吸引更多的學生上中職,把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一惠及民生的舉措認真落實好。”羅崇敏說。(記者 余冠仕)
全國政協委員史貽云:
農村職教要拓寬人才培養視野
“農村職業學校除了培養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加工人才,專業土肥師、農民經紀人、農家樂經理……這些人才都應該納入其培養視野。”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政協副主席史貽云建議,農村職業教育要根據新農村建設和農村改革發展的具體內容,培養農村新型人才,而不能固守單一的農業實用技術。
實現城鄉一體化,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的重大戰略決策。但資料顯示,我國2億多35歲以下的農村青年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不足9.1%,接受過農業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不足5%。所以,雖然他們年輕,但總體上仍然是經驗型、體力型的“老農民”,與“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相距甚遠。
“我們不能依靠‘老農民’建設‘新農村’,而是要培養一代新型農民,這個任務需要靠農村職業教育來完成。”史貽云說。
史貽云認為,要實現“生產發展”的目標,除了培養“種養加”技術人才,還應培養面向農業的生產性服務業適用人才,以及農田水利技術、農產品營銷等方面的相關人才。“這樣看來,農村職業教育,完全可以在一些有條件的地區,培養出專業土肥師、植保師、規模化飼養師……”
史貽云建議,要允許農村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先試先行,待條件成熟,通過制定專業技能標準,將其納入職業分類,賦予職業資格。(記者 翟帆)
全國人大代表陸琴:
用職業道德和技能改變社會偏見
在全國擁有52家腳藝連鎖店的全國人大代表陸琴,經常面臨招不滿員工的困擾。“不僅我的店如此,全國沐浴行業有5萬多家企業,人才缺口的問題非常普遍。”陸琴說,像足療修腳、按摩推拿等服務性行業,不僅對專業技能要求高,而且需要良好的職業道德,但由于受到社會歧視,很多人走投無路也不愿從事這樣的工作。
陸琴18歲來到揚州學習修腳技藝,憶及當初,陸琴說,歧視和壓力并未讓她放棄,在日夜苦練中她竟愛上了這門手藝。“修腳就像雕刻一件藝術品,特別是看到客人的病痛在自己手中痊愈,心里很有成就感。”陸琴憑借高超手藝獲得了“全國高級技師”、“全國優秀服務員”等稱號,與此同時,有一些家庭特別困難的年輕人慕名前來拜師學藝。
“無論從事什么工作,只要技能精湛,堅守職業道德,自尊、自強、自愛,就能得到人們的尊重。”陸琴從一個被人瞧不起的修腳女工,到現在連續兩屆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她的成功正逐漸改變著人們對服務行業的偏見。
今年兩會,陸琴還帶來了《關于大力支持發展服務業、促進就業的建議》,建議國家加強對服務行業職業培訓學校的扶持力度,同時大力宣傳服務行業員工勤勞奉獻、愛崗敬業的精神,改變社會認識偏差,培養出更多有市場競爭力的服務業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