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 構建和諧教育
——訪廣東教育廳副廳長李小魯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廣東教育廳副廳長李小魯在他的新書《教育,作為人的生存方式》中,將教育的本質視為“人的生存方式”,提出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教育機制,在廣東教育界引起強烈反響。記者就書中研究涉及的一些教育熱點問題采訪了作者。
記者:預計2007/2008年度,廣東至少有42萬高校畢業生加入就業大軍的隊伍。廣東是怎樣做好這項工作,促進教育和諧的?
李小魯:和諧教育的要義之一,是教育過程協調,做到“入口旺、出口暢、中間管理要順當”。廣東教育一直以來就重視過程協調,將“出口暢”作為教育重心來抓。近年廣東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名列前茅。自2006年起廣東省高;旧蠈⒋髮W生就業指導課列入了學校的教學計劃,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對高年級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并突出創業教育的內容。3年多來,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培訓了約870名就業指導老師、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初步形成一支“專業化、專家化”的就業指導隊伍。
為引導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廣東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項目,落實代償助學貸款、生活補貼、戶檔遷轉、權益保障、創業扶持等事關畢業生切身利益的政策,并加強項目間的政策銜接和適當整合,積極探索建立政府開發基層公共服務崗位的新機制!笆晃濉逼陂g,廣東省將有3萬名高校畢業生到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鎮(鄉)及鎮(鄉)以下基層就業。大力發展廣東職業教育營造均衡
記者:近年來,珠三角出現“技工荒”,廣東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取得了顯著成績。廣東怎樣通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質量,營造均衡教育?
李小魯:和諧教育的要義之二,是教育類別的均衡發展,廣東這幾年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便體現出這種觀點。廣東的發展迫切需要技能型人才,抓職業教育就是抓經濟,中職學校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為核心,以全面素質為基礎”的職業教育辦學理念,按照“突出技能、突出就業和突出企業需求”的要求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半工半讀辦學模式改革。很多中職學校提出,“把招生變成招工”,“上學就是就業,上課就是上班”,職業教育與企業需求“零距離”對接。由此形成了廣東中等職業教育獨特的模式。它不僅在旅游服務、營銷管理、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中獨領風騷,每年為現代服務業培養輸送近10萬專業技術人才,還在第二產業方面緊貼我省建設制造業大省的經濟發展戰略,每年培養輸送出高質量的汽車、數控、機電等制造業技能人才近10萬人。這一方面實現了經濟與職業教育雙方的“貢獻度”、“依存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也營造了教育類別的均衡發展。全面落實貧困生保障促進公平
記者:廣東大學每年入學的新生中,貧困生幾乎占在校生的20%左右,如何保證大學生不會因貧困而失學呢?
李小魯:和諧教育的要義之三,是對教育對象保障覆蓋水平的提高。近幾年來,廣東教育全國率先以助學貸款貼息全覆蓋、“綠色通道”開辟等辦法,保證了貧困生順利入學、申請貸款的學生獲貸、國家助學貸款覆蓋廣東省所有全日制普通高校等“三個100%”,最大程度地受惠于貧困學生,促進了公平教育。探索教育本質尋求和諧路徑記者:以上您談到了廣東教育三個方面的成就,是否是這些促使您寫了這部教育哲學著作?
李小魯:是的,上述三方面的成就,是克服了很多認識障礙后才逐步取得的。我毫不諱言當前教育現實中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現象,實質上是教育本質的異化。這種異化在三個層面都有表現:
在宏觀戰略層面,存在著一些認識失誤。如,一直未能認識學校、家庭的教育功能分擔,扭曲了學校教育形式,淡化了家庭教育作用,削弱了社會教育功能;只重視普通教育,以傳授理性知識為本,而輕視職業教育中的生活技能培訓,甚至經常性地把職業教育當做一種二等教育形式。這種知識理性與工具理性的分立,導致了嚴重的教育失衡。在中觀戰役層面,我們的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及問題尚未能合理解決。如我們經常會忘記現實條件的制約,盲目地上一些所謂的大規模教育工程,以追求短視的教育效益,卻忽視了教育質量,違背了教育實踐的內在規律。在微觀戰術層面,教育的外延擴張與內函提升的關系沒能處理好,素質教育未能很好有效推進等。體制自身的一些缺陷更導致教育的科學發展無法得到很好的貫徹和體現。
我認為,宏觀戰略與中觀戰役層面的教育問題必須在國家和省級層面來解決,而微觀戰術層面的教育問題則可以在省、市、縣甚至學校層面中來解決。但是,教育改革之所以難,就在于它的問題都是作為剛性的制度結構安排來解決的。
雖然如此,制度的剛性結構也不過是教育理念、教育哲學等軟性內核的外在硬殼而已。因此,我將對教育的思考定位于教育本質的探索。教育,作為人的生存方式,作為人人得以生存、生活與發展的必然生成與展開,而不是某種所謂物化功能的具象性制度安排,就是我的論說的全部主旨。構造和諧教育,必須以這種教育哲學為指導,貫穿以人為本的宗旨,通過觀念變更、理論創新、政策突破、實踐改革等一系列環節最終實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