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折射變化:"民生"成為中國政策體系"風向標"

“這些政策,你們說好,我們就繼續辦;你們說還不行,我們就改進。”2007年春節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在甘肅省定西市農民家里話家常,懇切表達出黨和國家領導人體察民情、關注民生的誠意。
和困難群眾一起在炕頭包餃子、和艾滋病人親切握手交談……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個鮮明特征就是以人為本,高度關注并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從免除農業稅、建立低保制度到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從構建“全民醫保”到廉租房首次被明確為住房保障的重點;從加大城市低收入群體的物價補貼到對養豬戶的扶持……黨和政府始終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放在重要位置。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國運所系。民生一頭連著百姓的鍋碗瓢盆,一頭連著國家的繁榮富強。一串串閃亮的數字背后折射出這樣的變化:中國正在建立以民生為導向的政策體系,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
GDP躍上20萬億臺階:國家走向富裕,百姓的“錢袋子”也鼓起來了
十六大以來,胡錦濤總書記一再強調“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今年春節,溫家寶總理強調,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職責。
民生問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交匯點,也是落腳點。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國民經濟上了一個大的臺階,經濟總量從2002年的12萬億元躍升到2006年的20萬億元以上,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國家走向富裕了,百姓的日子也越來越紅火。2003年到2006年,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9.2%和6.2%,出現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長態勢。
“錢袋子”鼓起來,帶動著消費市場持續升溫。今年上半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044億元,同比增長15.4%,是近10年來最高增幅,明顯快于經濟增長速度。
5年15060億元:讓公共財政的陽光照耀“三農”
根據胡錦濤總書記“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兩個趨向重要論斷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財政支農的穩定增長機制逐步建立,億萬農民群眾更多享受到了公共財政的陽光。
國家的好政策一個跟著一個,真金白銀,實實在在。2006年1月1日,9億農民從這一天起,徹底告別在中國大地上延續了2600年的“皇糧國稅”———農業稅。2006年,中央提出了“三個高于”政策。按照這一要求,中央財政當年用于“三農”的資金達到了3397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4.2%。2003~2007年,中央財政對“三農”的資金投入達15060億元(2007年為預算數),相當于前10年(1993~2002年)的總和。
農民朋友只要稍加留心,就能感受到身邊的變化。這兩年,小孩讀書免費了,瞧病的錢可以報銷了,特別困難的拿到低保了,土路變成瀝青路了,喝上甘甜清冽的自來水了,超市開到家門口了,政府的培訓讓家人帶著手藝出門打工了……
2656億元→4338億元:為億萬百姓編織一張“社會保障網”
就業是民生之本,社會保障是民安所在。讓13億百姓生有所靠,老有所養,貧有所助,是政府的職責所在。2003~2006年,全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由2656億元增加到4338億元,年均增長18%。政府投入的大幅增加,使“和諧”兩字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河南省鶴壁市的袁衛國夫妻倆由于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多年找不到工作,前不久在政府的安排下到區環衛處當上了清潔工。過去天天睡不著覺的老袁一家人臉上都充滿了笑意。像袁衛國這樣在政府幫扶下重新就業的家庭還有千千萬萬。全國各級財政就業再就業資金從2003年的99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339億元,年均增長51%。據統計,2006年城鎮新增就業1184萬人,是15年來最多的。4年內全國城鎮新增就業近4000萬人。
2006年10月重慶市大渡口區舉辦了一場社區微笑比賽,最終3位老太太以持續兩分鐘爽朗自然的笑聲贏得了桂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位老太太笑著說:“今年我的養老金一下子漲了好幾百塊錢,當然開心了!”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為了讓老年人更多地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國家在1999~2004年先后4次調整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的基礎上,2005年起連續3年大幅提高養老金水平。最近,國務院常務會議又傳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從2008年起企業養老金還將連漲3年!2003~2006年,中央財政累計補助養老保險基金2321億元,年均增長17.4%。
投入增長7倍多: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都能上好學
教育是民生之基。為了破解“上學難、上學貴”,國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注重向農村教育、向困難學生、向職業教育傾斜。據統計,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從1991年的617.83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5161.08億元,增長了7倍多。
“新的學期到學校,‘兩免一補’真熱鬧。爸爸媽媽開懷笑,同學樂得呱呱叫”———2006年3月,以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為內容的新童謠,在西部鄉村廣為傳誦。
從2006年起,我國開始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當年,中央財政投入150億元,對西部體現了“中央拿大頭”的原則。各地也確定了各級政府應承擔的比例。2006年,這項改革共惠及15萬所農村中小學校的5200多萬名中小學生。
更為根本的是,公共財政支持農村義務教育的基本框架和管理系統由此構建起來了,各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的責任由以前的籠統模糊,走向現在的具體清晰,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中小學經費短缺難題。
非義務教育階段遇到困難怎么辦?高中階段,如果就讀中等職業學校,可以享受國家助學金的資助;就讀普通高中,可以享受到地方政府和各種社會力量設立的獎學金等資助。考上普通本專科高校和高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則可以享受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和勤工助學等多種形式的資助政策。
初步統計,在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政策之外,公共財政每年至少還要安排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專項經費308億元左右。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公共財政安排助學經費數量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年均增長20%:撐起健康的“保護傘”,讓百姓看病抓藥不用愁
就醫是民生之急,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神經。
2003年春季,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蔓延,集中暴露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協調。近幾年來,公共財政逐步加大對醫療衛生的投入,大力支持公共衛生體系、城鄉居民醫療保障體系、基層衛生服務體系、中醫藥服務能力和食品藥品監管體系建設。2006年全國財政衛生支出為1312億元(不含基本建設支出),比2002年增長了107%,4年年均增長約20%。
2003~2006年,中央財政共安排公共衛生專項資金143億元,其中絕大部分用于農村。從2007年起,擴大國家免疫規劃范圍,在原來免費救治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患者的基礎上,將麻風病、瘧疾、包蟲病等重大傳染病納入免費救治范圍。
沒有農民的健康,就沒有農民的小康。2003年,終于迎來了農村醫療新的春天!就在這一年,國家開始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2003~2006年,中央財政為此投入55億元。2007年“新農合”將覆蓋全國80%以上的縣(市、區),比原計劃提前1年在全國編織起“新農合”的大網。
在現有的社會醫療保險體系外,還有一片“真空地帶”,這就是城鎮居民中的下崗職工、無業居民、學生兒童等人群,國家從2007年起對此進行試點。溫家寶總理對北京市將于今年9月起實行的“一老一小”醫保體系寄予厚望。他說:“‘一老一小’這個政策的名字起得好。一老一小,應該特別受到社會的關心。”
令人期待的是:再過3年或稍微再長一點時間,全國范圍內將全面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到那時,“全民醫保”的目標基本可以實現,我國的城鄉居民,無論地域、身份以及經濟狀況,都可以享受到最基本的醫療保障!
數十億畝林地: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和百姓笑顏
昔日的魚塘已變成了濕地,鮮花綻放,綠樹成蔭,野鴨嬉水。經過多年的治理,云南大理的百姓驚喜地發現,昔日迷人的洱海又重新回到了身邊。
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呼吸清新的空氣是人民的基本權利,保護和改善環境是政府應盡的義務。近年來國家加大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狠抓節能減排,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著力保護祖國的秀美山川。
巨大投入收獲了喜人成果。到2006年底,14.3億畝天然林得到有效保護,在占據重要生態區位的近1.4億畝耕地上重新造林,荒山荒地造林2億多畝,6億多畝區位極其重要或生態狀況極其脆弱的重點公益林得到了有效管護。徜徉在田野間,可以明顯感覺到,我們的家園更“綠”了。
民生問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原有的解決了,又會出現新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說:“從發展的視角解決發展中的民生問題,就是繼續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為改善民生奠定日益豐厚的物質基礎;就是繼續深化改革,消除妨礙民生問題持續改善的體制性障礙,同時及時填補、糾正以往改革中的不足,使民生問題得到更大的改善。”(顏彥)
來源:新華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