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勞動與社會保障:鋪就穩定運行的“都市輕軌”

近年,穩步運行的省城勞動與社會保障工作,足以讓廣大市民感到利好:城鎮登記失業率被成功控制在4.04%以內,擁有百萬人口的城市吸納了14.75萬農村剩余勞動力,失業保險和養老保險百分之百按時足額發放,農民工工資清欠率高達95%……
鋪設就業“快車道”
相關部門的統計數字顯示,西寧市失業人員占全省的70%至80%,下崗職工最集中的1998年,失業人數曾高達7.5萬人。
在這個就業形勢最困難的時期,安置下崗職工被稱為“再就業工程”,由此可見整個社會對再就業工作的重視程度。迅速開辟一條就業通道,并保障其高效運行,鋪設西寧的都市就業“快車道”勢在必行。
為此,西寧市就業部門不遺余力,通過優惠政策“鋪路架橋”,促成各類企業、服務業、社區和工業園區作為就業通道上堅實的“站點”,并承擔吸納大部分失業人員的重任。與此同時,打破行業劃分和從業界限,對自謀職業的下崗職工實行減負、免稅、補助的再就業幫扶。
這是城市就業軌道建設的基礎工程,時至今日,依然發揮著就業主渠道的作用。它體現的是經濟高速增長為拉動就業提供的有利條件。
城市就業的實施過程,也是就業服務體系的成型過程。面對不斷變化的西寧勞動力市場,市就業勞動服務中心逐步成為整合全市就業信息的“心臟”,旗下配置的數十個勞動保障站點作為提供就業信息的“動脈”,就業服務的“毛細血管”已滲透到西寧的大部分社區。
以服務、技能為主要內容的就業援助和培訓活動全面展開,不定期舉辦的各種類型宣傳招聘周和農村勞動力招聘會等活動,成為就業通道上鋪設的一截截鋼軌。
目前,西寧每年吸納失業人員就業的用工單位達到上千家,直接提供的崗位信息超過1.7萬條。西寧城市登記失業率被牢牢控制在4.04%的范圍內。
爭取到政府提供的小額貸款,從事商品配送的再就業職工李曉紅,每年的純收入超過5萬元。她體驗過失業的感受,卻從來沒有失望過,城市就業快車在她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搭載她走過了最艱難的那段路程。
沿著這條就業軌道,西寧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應對不同時期的就業需求,完成了從下崗職工就業到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再到“困難群體就業”和“大中專畢業生就業”的對接,確保了城市就業專列的平穩運行。
如今,每年有2萬多西寧市民搭乘“城市輕軌”在西寧就業。同樣到達目的地的,還有近3萬多名經過培訓的周邊地區農民工。
青海師大的三年級女生薛文從大二開始,已經開始嘗試步入就業軌道,她經常參加大學生專場招聘會,積累求職經驗,以便找到今后的從業方向。
就是這樣一條就業軌道,承載著提供就業服務,開發公益性崗位,實現就業模式多樣化和靈活性的歷史任務,實現著公平就業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并已成為促進城市就業、構建和諧社會的民心工程。
以維權促和諧
對于維護正常的勞動關系,促進社會公平就業,市社會勞動保障局局長吳天曉作這樣的闡釋:勞動關系作為現代社會最基本的關系,它的公平與否將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推行勞動用工年檢,加大勞動行政執法檢查力度,維護勞動力市場秩序,西寧市維權的所有舉措,無不圍繞著構建和諧社會這個主題。同時,它也是城市發展的最終命題。
早在2001年,西寧市社會勞動保障局就已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農民工工資清欠行動,當時成功化解的“湟源磚廠清欠事件”,贏得了原國家勞動部的認可。7年來,全市勞動就業部門已為2萬多名農民工追回拖欠工資6000多萬元,清欠率高達95%。
由此帶來的是西寧勞動力市場秩序的長期穩定:囂張一時的“黑職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社會職介從業人員整體素質的提高;凈化了勞動力市場秩序和周邊環境,省外打工者紛紛涌入西寧興業創收;提高了求職者法律意識和防范意識,維權案件逐年遞減,絕大多數進城務工農民學會了先簽勞動合同后打工。
發揮“穩定器”作用
為實現社保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同步,西寧構筑起一張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在內的社會安全網絡,最大限度地發揮著城市“穩定器”的作用。
值得自豪的是,多年來,西寧社保8.6萬名企業退休人員和1556名離休人員養老金的發放達到零誤差。城市失業保險金和公益崗位人員的崗位補貼做了相應調整。為推進醫療保險項目建設,社保部門與定點醫院制定了服務管理規章,加大對定點醫院、藥店的監督力度,有效控制了醫療費的不合理增長。
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穩步跟進,西寧在全省率先推出工傷職工權益無責任保險,并將有勞動合同的城市農民工納入保險范圍。1997年,西寧市被列入國家首批育齡婦女生育保險試點城市,運行10年來,累計參保人數突破7萬人。
西寧的社保體現了社會的人性化關懷,充分發揮了社會保障調節收入分配,協調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始終保持著城市良好運行狀態。
西寧勞動與社會保障事業的全面發展,夯實了社會穩定的基石,推動著夏都向更加和諧美好的未來行進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