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讓工人更有力量-中鐵一局“學習型工人竇鐵成”
2007/8/9 源自:中華職工學習網 【字體:
】
】 2007年7月20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棋盤井鎮,東烏鐵路牽引變電所工地。
51歲的竇鐵成正在緊張地進行現場指揮,頭盔、工作服一絲不茍,面對復雜的圖紙鎮定自若,嫻熟從容地用手提電腦測定參數。
然而,或許僅僅片刻過后,人們就會看到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竇鐵成———粗手大腳,直言快語,麻利地提起工具箱,輕松地爬高鉆低,就像工地上新來的小伙子。
專家?工人?竇鐵成不停地在這樣兩種身份中轉換著。知識的智慧和勞動的力量,就這樣在他的身上合二為一。
文化水平———初中。
解決技術難題———52項。
為企業創造效益———1380萬元。
實現這樣一個奇跡的人,就是中國中鐵一局電務公司高級技師竇鐵成。“沒有文憑,但不能沒有知識”
28年前,23歲的竇鐵成進入中鐵一局,成為一名普通的電務工。
剛開始工作,就有一件事對竇鐵成觸動特別大———別人裝電表不讓他看。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年輕工人暗自下定學好技術的決心。他說:“沒知識,沒技術,就會被人瞧不起,更談不到養家立業。”
機會總是面向有準備的人。1980年9月,竇鐵成考進了局電力技術培訓班。他覺得這是難得的機遇。
培訓整整進行了7個月。盡管培訓地離家只有幾十公里,竇鐵成卻僅僅在春節時回過一次家。星期天,其他學員或探親訪友,或聚會玩耍,竇鐵成依然把自己關在教室里苦讀。
功夫不負苦心人。結業時,竇鐵成電力單科考試成績名列榜首。
這次培訓向竇鐵成打開了一扇大門,更讓他對專業技能以及背后的理論知識如饑似渴。可是,再到哪里去找現成的培訓班和老師呢?竇鐵成決定自學。
日常生活里,購買專業書籍成為竇鐵成的重要開銷。從《高等數學》、《電工學》、《電磁學》、《電子技術》、《電機學》、《鈑金工藝》、《鉗工技術》到《機械制圖》,竇鐵成僅是購書就前后花費近萬元。
自學是艱難的,對于只有初中文化的竇鐵成更可謂難上加難。但是,這個倔強的青年工人堅信,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
書一頁頁地啃,知識一點點地咀嚼,理論一環環地反復琢磨、分析,碰到比自己懂的人他更不放過討教的機會……只要有一點空閑的時間,竇鐵成就像著了魔一樣地看書,常常是一手拿著饃,一手拿著書,邊吃邊學。
在別人眼里,竇鐵成簡直就是一個另人難以置信的“書呆子”———“除了干活,永遠手不釋卷”。寒冬臘月,他好像不知道寒冷;盛夏酷暑,他好像不知道酷熱。回家探親途中,火車上看,在汽車站候車也看。回到家里,人家串門談家常,他把自己圈在家里繼續看,以至于有人開玩笑說:“你是回來探親還是來學習?”由于學習過于專注,他甚至有一次忘記了電熱杯里煮的方便面,直到被燒干的杯子把桌子烤出了黑煙才發覺。
通過自學,竇鐵成掌握了大量電力學技能和理論知識,先后記下了60多本學習筆記,字數超過100萬。
艱難而堅決地攀過自學之梯,竇鐵成終于從僅有小學文化的普通電務工,躍升成為技能出眾、理論功底扎實的知識型高級技師。“干中學,學中干,終身未厭”
書本與操作、理論與實踐,永遠都有距離,而要成為技能高超的知識型工人,則必須將兩端有機結合、融會貫通。
竇鐵成的辦法是在干中學、在學中干。他說:“我始終遵循著書本———實踐———再到書本的學習方法。”
2006年,在達成鐵路金堂牽引變電所施工時,公司新購進了一臺30萬元的機電設備保護測試儀。竇鐵成一邊工作,一邊拿出慣有的鉆研勁頭,很快弄懂了新儀器的原理,熟練地進行調試,實現了電腦、儀器、設備的聯運。由此,他成了公司第一個完全掌握這一設備測試技術的人。
浙贛鐵路板杉鋪牽引變電所是國內鐵路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座變電所。中鐵一局電務公司承擔這一極富挑戰性的工程后,竇鐵成主動請纓前往。
施工現場環境異常惡劣,高溫潮濕,蚊蟲肆虐。竇鐵成光著膀子,熬了一個又一個通宵,對照著設備說明書仔細計算,被蚊子叮得滿身都是疙瘩,依舊全然不顧。
按照設計要求,變壓器引入線為銅板雙導線。但是,這種導線國內買不到,從國外買費用昂貴,工期也不允許。關鍵時刻,竇鐵成提出“簡化結構、保證功能”的加工方案,組織大家利用現場既有的銅排、銅螺栓等材料,加工制作出符合功能要求的全銅間隔棒。這一技術在整個浙贛線迅速推廣,被設計院專家評價為“行業一流”。
開通送電那天,竇鐵成坐在廣鐵集團長沙電力調度中心點擊鼠標,發出“遠程送電”的指令,強大的電流成功通過了沿線各變電所和接觸網導線。當話筒里傳出“一次送電成功”的聲音時,竇鐵成和工友們激動得眼淚奪眶而出。
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新技術層出不窮,更新越來越快。竇鐵成堅持“干中學、學中干”,永不厭倦,從不言老。
電腦剛剛進入企業時,只在財務部門配備。竇鐵成想,現在是信息時代,不會電腦就會落后。于是,他主動請求晚上幫忙看守辦公室,借機學習電腦。
從辨認字母、練習打字開始,竇鐵成最終成為一位電腦行家。很快,他不僅能夠熟練使用電腦,而且學會CAD制圖等計算機應用技術,成為中鐵一局3萬工人中用電腦設計繪制電力圖紙的第一人。
不斷的學習使竇鐵成一直站在新技術的前沿。從電磁保護到晶體管保護,從微機聯鎖保護到四電集成保護,我國電力變配電所經歷的幾次升級換代,竇鐵成未曾有絲毫落伍,始終是企業掌控運用新技術的引領者。“中國工人了不起!”
高超全面的技術水平,深厚扎實的理論基礎,把竇鐵成推到了一個別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在外國專家面前,他靠自己卓越的能力為中國工人爭得了尊重。
泰贛高速公路施工時,設備上有個開關不斷異常跳閘。竇鐵成反復比對,細心研究,查閱了大量技術資料,大膽將小容量開關改為大容量開關。外國專家表示懷疑,提出要親自測試。然而,技術指標完全符合設計要求的測試結果,最終讓外國專家豎起了大拇指:“good,good!中國工人了不起!”
2002年,我國南北大動脈(北)京———珠(海)高速公路開始施工。竇鐵成負責廣東境內一個標段的收費、照明、通信、監控等五大系統機電設備安裝工程。工程所用設備60%從國外進口,施工難度很大。
就在安裝完成進行交工送電前的空載實驗時,意想不到的故障出現了,一個變壓器開關不斷跳閘。反復排查,故障依然無法排除。業主堅持認定,設備是國際最先進的,可能是施工出了問題。
竇鐵成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拿著工具爬上爬下,測數據、對圖紙。幾個小時以后,他大喊一聲:“是隔離開關的問題!”
專程趕來的法國專家搖著頭:“我們的產品很精密,不可能有問題。”
竇鐵成胸有成竹,不急不躁地解釋檢查測試的過程。法國專家將信將疑,親自檢查測試,反復核對。最后,被折服的法國人沖著竇鐵成說:“你太偉大了!”
憑借著自己的技術能力,竇鐵成不斷為企業贏得了效益和聲譽。
蘭新鐵路烏鞘嶺隧道施工中,中鐵一局電務公司負責所有施工單位的供電。竇鐵成在日常檢查時,發現存在電量流失的跡象。他反復檢測分析,最后一一找到了原因,為企業挽回損失680多萬元。
在竇鐵成工作的28個年頭中,他參加過蘭新、西延、京九、西康、西南、烏鞘嶺、泰贛、達成、浙贛等鐵路建設,先后提出實施設計變更6次,解決技術難題52項,為企業創造和節約價值1380萬元。由他負責安裝的38個鐵路變配電所,全部一次性驗收通過,全部一次性送電成功,全部獲得優質工程稱號。
51歲的竇鐵成正在緊張地進行現場指揮,頭盔、工作服一絲不茍,面對復雜的圖紙鎮定自若,嫻熟從容地用手提電腦測定參數。
然而,或許僅僅片刻過后,人們就會看到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竇鐵成———粗手大腳,直言快語,麻利地提起工具箱,輕松地爬高鉆低,就像工地上新來的小伙子。
專家?工人?竇鐵成不停地在這樣兩種身份中轉換著。知識的智慧和勞動的力量,就這樣在他的身上合二為一。
文化水平———初中。
解決技術難題———52項。
為企業創造效益———1380萬元。
實現這樣一個奇跡的人,就是中國中鐵一局電務公司高級技師竇鐵成。“沒有文憑,但不能沒有知識”
28年前,23歲的竇鐵成進入中鐵一局,成為一名普通的電務工。
剛開始工作,就有一件事對竇鐵成觸動特別大———別人裝電表不讓他看。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年輕工人暗自下定學好技術的決心。他說:“沒知識,沒技術,就會被人瞧不起,更談不到養家立業。”
機會總是面向有準備的人。1980年9月,竇鐵成考進了局電力技術培訓班。他覺得這是難得的機遇。
培訓整整進行了7個月。盡管培訓地離家只有幾十公里,竇鐵成卻僅僅在春節時回過一次家。星期天,其他學員或探親訪友,或聚會玩耍,竇鐵成依然把自己關在教室里苦讀。
功夫不負苦心人。結業時,竇鐵成電力單科考試成績名列榜首。
這次培訓向竇鐵成打開了一扇大門,更讓他對專業技能以及背后的理論知識如饑似渴。可是,再到哪里去找現成的培訓班和老師呢?竇鐵成決定自學。
日常生活里,購買專業書籍成為竇鐵成的重要開銷。從《高等數學》、《電工學》、《電磁學》、《電子技術》、《電機學》、《鈑金工藝》、《鉗工技術》到《機械制圖》,竇鐵成僅是購書就前后花費近萬元。
自學是艱難的,對于只有初中文化的竇鐵成更可謂難上加難。但是,這個倔強的青年工人堅信,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
書一頁頁地啃,知識一點點地咀嚼,理論一環環地反復琢磨、分析,碰到比自己懂的人他更不放過討教的機會……只要有一點空閑的時間,竇鐵成就像著了魔一樣地看書,常常是一手拿著饃,一手拿著書,邊吃邊學。
在別人眼里,竇鐵成簡直就是一個另人難以置信的“書呆子”———“除了干活,永遠手不釋卷”。寒冬臘月,他好像不知道寒冷;盛夏酷暑,他好像不知道酷熱。回家探親途中,火車上看,在汽車站候車也看。回到家里,人家串門談家常,他把自己圈在家里繼續看,以至于有人開玩笑說:“你是回來探親還是來學習?”由于學習過于專注,他甚至有一次忘記了電熱杯里煮的方便面,直到被燒干的杯子把桌子烤出了黑煙才發覺。
通過自學,竇鐵成掌握了大量電力學技能和理論知識,先后記下了60多本學習筆記,字數超過100萬。
艱難而堅決地攀過自學之梯,竇鐵成終于從僅有小學文化的普通電務工,躍升成為技能出眾、理論功底扎實的知識型高級技師。“干中學,學中干,終身未厭”
書本與操作、理論與實踐,永遠都有距離,而要成為技能高超的知識型工人,則必須將兩端有機結合、融會貫通。
竇鐵成的辦法是在干中學、在學中干。他說:“我始終遵循著書本———實踐———再到書本的學習方法。”
2006年,在達成鐵路金堂牽引變電所施工時,公司新購進了一臺30萬元的機電設備保護測試儀。竇鐵成一邊工作,一邊拿出慣有的鉆研勁頭,很快弄懂了新儀器的原理,熟練地進行調試,實現了電腦、儀器、設備的聯運。由此,他成了公司第一個完全掌握這一設備測試技術的人。
浙贛鐵路板杉鋪牽引變電所是國內鐵路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座變電所。中鐵一局電務公司承擔這一極富挑戰性的工程后,竇鐵成主動請纓前往。
施工現場環境異常惡劣,高溫潮濕,蚊蟲肆虐。竇鐵成光著膀子,熬了一個又一個通宵,對照著設備說明書仔細計算,被蚊子叮得滿身都是疙瘩,依舊全然不顧。
按照設計要求,變壓器引入線為銅板雙導線。但是,這種導線國內買不到,從國外買費用昂貴,工期也不允許。關鍵時刻,竇鐵成提出“簡化結構、保證功能”的加工方案,組織大家利用現場既有的銅排、銅螺栓等材料,加工制作出符合功能要求的全銅間隔棒。這一技術在整個浙贛線迅速推廣,被設計院專家評價為“行業一流”。
開通送電那天,竇鐵成坐在廣鐵集團長沙電力調度中心點擊鼠標,發出“遠程送電”的指令,強大的電流成功通過了沿線各變電所和接觸網導線。當話筒里傳出“一次送電成功”的聲音時,竇鐵成和工友們激動得眼淚奪眶而出。
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新技術層出不窮,更新越來越快。竇鐵成堅持“干中學、學中干”,永不厭倦,從不言老。
電腦剛剛進入企業時,只在財務部門配備。竇鐵成想,現在是信息時代,不會電腦就會落后。于是,他主動請求晚上幫忙看守辦公室,借機學習電腦。
從辨認字母、練習打字開始,竇鐵成最終成為一位電腦行家。很快,他不僅能夠熟練使用電腦,而且學會CAD制圖等計算機應用技術,成為中鐵一局3萬工人中用電腦設計繪制電力圖紙的第一人。
不斷的學習使竇鐵成一直站在新技術的前沿。從電磁保護到晶體管保護,從微機聯鎖保護到四電集成保護,我國電力變配電所經歷的幾次升級換代,竇鐵成未曾有絲毫落伍,始終是企業掌控運用新技術的引領者。“中國工人了不起!”
高超全面的技術水平,深厚扎實的理論基礎,把竇鐵成推到了一個別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在外國專家面前,他靠自己卓越的能力為中國工人爭得了尊重。
泰贛高速公路施工時,設備上有個開關不斷異常跳閘。竇鐵成反復比對,細心研究,查閱了大量技術資料,大膽將小容量開關改為大容量開關。外國專家表示懷疑,提出要親自測試。然而,技術指標完全符合設計要求的測試結果,最終讓外國專家豎起了大拇指:“good,good!中國工人了不起!”
2002年,我國南北大動脈(北)京———珠(海)高速公路開始施工。竇鐵成負責廣東境內一個標段的收費、照明、通信、監控等五大系統機電設備安裝工程。工程所用設備60%從國外進口,施工難度很大。
就在安裝完成進行交工送電前的空載實驗時,意想不到的故障出現了,一個變壓器開關不斷跳閘。反復排查,故障依然無法排除。業主堅持認定,設備是國際最先進的,可能是施工出了問題。
竇鐵成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拿著工具爬上爬下,測數據、對圖紙。幾個小時以后,他大喊一聲:“是隔離開關的問題!”
專程趕來的法國專家搖著頭:“我們的產品很精密,不可能有問題。”
竇鐵成胸有成竹,不急不躁地解釋檢查測試的過程。法國專家將信將疑,親自檢查測試,反復核對。最后,被折服的法國人沖著竇鐵成說:“你太偉大了!”
憑借著自己的技術能力,竇鐵成不斷為企業贏得了效益和聲譽。
蘭新鐵路烏鞘嶺隧道施工中,中鐵一局電務公司負責所有施工單位的供電。竇鐵成在日常檢查時,發現存在電量流失的跡象。他反復檢測分析,最后一一找到了原因,為企業挽回損失680多萬元。
在竇鐵成工作的28個年頭中,他參加過蘭新、西延、京九、西康、西南、烏鞘嶺、泰贛、達成、浙贛等鐵路建設,先后提出實施設計變更6次,解決技術難題52項,為企業創造和節約價值1380萬元。由他負責安裝的38個鐵路變配電所,全部一次性驗收通過,全部一次性送電成功,全部獲得優質工程稱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