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是我們的偉大旗幟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能成為我們的偉大旗幟,最根本的立論依據是,它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核心
馬克思恩格斯廣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形成了超越前人的學說,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運動創建了科學的思想體系即科學社會主義?茖W社會主義之所以冠以“科學”,是因為馬克思恩格斯把社會主義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這個“現實的基礎”就是指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資本家私人占有這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從而與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流派劃清了界線。科學社會主義由此出發,揭示了社會主義最終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結論(簡稱“兩個必然”);由此出發,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理論和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但并沒有先驗地為未來新社會規定具體細節;由此出發并運用科學抽象的方法,揭示了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一般特征,即指出了未來社會所具有的本質的、必然的和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而不拘泥于各種特殊的、具體的因素;由此出發,指出了社會主義在不同國情的國家實現形式的差異性;反對把科學社會主義變為“一般歷史哲學理論”的萬能的鑰匙,并且把社會主義看作是一個充滿辯證運動的、經常變化和改革的有機整體,等等。以上這些都屬于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這是它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超越前人的有力佐證,也是科學社會主義同各種冒牌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
我們黨十分重視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
十二大以來,在歷次黨代會通過的黨章的“總綱”中都有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精辟論述。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第一次在黨的文獻中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重大命題。黨的文獻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從學說到實踐,從一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到多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到當前世界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實踐,都是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擴展和深化,都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同各國實際和時代發展的結合。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么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建設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偉大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管用即能夠發展中國、富強中國、是因為它根據我國實際賦予了鮮明的中國特色。正如鄧小平指出的“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扎根于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中國最基本的國情。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一切要從這個最大實際出發,這是我們付出了代價才得到的來之不易的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是生產力不發達的階段,這就決定了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的矛盾。因此我們始終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動搖。這就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最根本的內容。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始終是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也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我們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基本國情并沒有改變。正如胡錦濤同志在“6·25”重要講話中指出的,必須牢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認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我國基本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增強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堅定性,提高想問題、辦事情決不可脫離實際的自覺性,清醒而又頑強地為實現黨的歷史使命而扎實奮斗、不懈奮斗。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在初級階段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公有制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社會主義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是我國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之所以是基本經濟制度是因它決定我國的社會性質和發展方向。市場經濟是現代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方式,是配置資源整合生產要素的主要途徑或手段。經過對社會主義的不斷再認識,我們黨認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并于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定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把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這既是前無古人的創舉又是中國特色之所在,同時它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用了近十年時間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六大決定再用十年時間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要求生產和交換的主體多元化、法制化。因此,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必然要求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市場經濟要求經濟運行有效、公平、有序。這就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科學發展觀認為,增長不等于發展,而是既要發展又要節能環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和諧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主義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認識,從三位一體擴展為四位一體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和發展。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目標及其總體布局認識的深化和擴展,是在不斷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并提出實現“四化”的目標,到十一屆四中全會提出,我國現代化不以“四化”為限,還包括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從十二屆六中全會形成的“一個中心,三個堅定不移”的現代化總體布局,到十三大提的“三位一體”的奮斗目標,從十五大提出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到今天形成的四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有力地證明了我們這個黨是一個始終致力于不斷探索,高度重視總結實踐經驗并且在指導思想上能與時俱進的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四大建設既缺一不可,又要協調發展。因為這是實現我國社會和諧發展全面進步的基礎。當前既存在這四大建設之間不協調的狀況,又有各項建設自身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胡錦濤同志在“6·25”重要講話中對現階段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民主政治建設的推進,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加快推進社會建設和抓好黨的自身建設等作了重要部署。對此,我們要統一思想,即把思想統一到努力實現四大建設協調發展,從而實現社會全面進步上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社會主義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又一鮮明特色。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首先,這是由我們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決定的。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決定了我們不會去侵略他國,不會對外擴張。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就向全世界宣示:我們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我們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因此,一百年、一萬年,我們也不會侵略別人。毛澤東有句名言,要把中國建設成“大強國而又使人可親”。鄧小平曾經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括為“是不斷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江澤民同志指出,在世界文明多樣性的背景下,世界各國應和平共處相互借鑒。中國始終致力于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胡錦濤同志把半個多世紀來我國走過的道路概括為和平發展的道路,并鄭重提出中國要為推進和諧世界建設作出不懈的努力;其次,我們是以努力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這是長期以來特別是1978年以來我們所選擇的重大發展戰略。這個發展戰略的特點可以用“四不”加以概括,即不爭霸,不稱霸、不當頭、不當附庸。我們決不走歷史上一些后興大國為改變國際關系體系不惜訴諸武力爭奪霸權最后害人又害己的道路;再次,我們摒棄并反對冷戰思維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外堅定奉行和平發展合作的方針。自然堅決摒棄和反對冷戰思維方式。20世紀90年代冷戰格局雖已瓦解,但冷戰思維方式仍頑固存在。一些國家以此作為判斷是非曲直的標準,并要求各國接受他們的“普世價值”。這是導致當今世界很不安寧的重要原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系而不是相脫離的進程中,通過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堅定不移獨立自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總之,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1978年以來,由于我們黨領導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程中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從而在發展中國、富強中國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雖然我們還沒有完全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歷史性的任務,但是應該說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為完成這歷史性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必將對世界社會主義做出重要的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