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自主創新 創造百年輝煌

一是以政策激勵人才。出臺了調動各級各類人才積極性的若干政策規定,使科技人才隊伍成為收入最高的群體、備受青睞的群體、大有作為的群體。
二是為員工成才搭建階梯。根據企業的需求,對員工進行職業生涯設計,努力建設高級管理人才、學術技術帶頭人、外向型人才、復合型專門人才、生產操作高級人才五支核心人才隊伍。為專業技術人員搭建從技術員到資深專家的成長階梯,為生產操作人員搭建從助理技師、技師到高級技師的成長階梯。
三是加強全員培訓。與國內外知名院校合作,采取聯合辦學、委托教學等方式,“十五”期間,共培訓各類高級人才1029名。制定《員工自學成才獎勵辦法》,激發員工勤奮讀書、自學成才,涌現出自學成才典型1000多名。建立系統配套的員工培訓基地,全員培訓率達到80%以上。
培育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核心的企業文化,激勵員工創建百年油田。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油田的核心價值理念,更是創建百年油田的精神動力之源。
一是以優秀文化引領發展,不斷充實和豐富大慶精神。我們認為,大慶人在新時期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就是要以產業報國,始終以維護國家石油安全為己任;發揚創業精神就是要持續創新,頑強拼搏,矢志謀求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發揚求實精神就是要努力打造誠信企業;發揚奉獻精神就是要忠實踐行國有企業的經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二是以優秀文化培育先進典型,打造英雄的鐵人式隊伍。始終堅持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培養人、塑造人、提升人,造就了以王進喜、王啟民為代表的兩代鐵人,先后選樹了會戰時期、新時期“五面紅旗”,做到行行有樣板、隊隊有標桿、崗崗有典型,形成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局面。
三是以優秀文化凝聚人心,提升創建百年油田的執行力。結合創建百年油田的實踐和員工思想的實際,開展“創百年油田,做百年先鋒”等主題教育活動,鼓舞士氣、激發斗志。面對特大洪水、20年不遇的暴風雪以及5.1級地震等自然災害,廣大員工不畏犧牲、團結奮戰,充分體現了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哺育的英雄隊伍高度的執行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與時俱進地推進制度和機制創新,為創建百年油田提供制度支撐。一是著眼于傳統管理與現代管理相融合,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制度體系。大慶油田的“崗位責任制”是中國石油行業第一個系統的管理制度,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進入新時期,以“崗位責任制”為基礎,建立了以“四個不一樣”、“親情管理”等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模式。二是著眼于企業管理與國際慣例的接軌,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積極借鑒國際著名石油公司的先進管理模式,在實行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管理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內控體系和運行機制。大力實施網絡化、數字化管理,積極推行作業區、小油區模式。
三、創建百年油田應當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和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背景下,為主動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挑戰,大慶油田堅持以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謀劃發展思路,以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提升整體素質與企業品位,以自主創新和知識武裝增強發展動力。為達此目的,要求我們妥善處理好如下關系。
一要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要留給后人以持久的繁榮,就必須千方百計謀求可持續發展。首先,要不斷適時調整、充實和完善百年油田戰略,使之更具科學性。要落實好“十一五”及中長期可持續發展規劃,做“穩”石油,發展天然氣;做“精”老區,發展外圍;做“強”本土,發展海外,不斷夯實長遠發展的基礎。其次,要著力加強油田的科技自主創新,一代為一代奠基,一代為一代儲備。在做強做精已有勘探、開發技術的基礎上,瞄準制約長遠發展的瓶頸技術進行攻關,扎實推進“十大現場試驗”,加快技術成果的轉化,為油田長遠發展提供持續穩定的技術支撐。
二要處理好本土發展與對外合作的關系。囿于一隅求生存,限于一途謀發展,往往是資源采掘型企業的致命傷。要以本土為根基,積極發展海外業務,以優勢技術合作換取資源來源。要依托大慶獨有的優勢技術,在站穩已有海外技術市場的同時,做強海外勘探開發業務,探索海外勘探開發新模式。
三要處理好做強主業與多元發展的關系。經過40多年的高效開發,后備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資源接替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以做強主業為基礎,構建多元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才能使企業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抗風險能力。首先要在鞏固石油資源的同時,加快天然氣儲量探明和產能建設步伐,構建“油氣并舉”格局。在原油產量遞減的情況下,以氣補油,保持油氣當量的相對穩定。其次要依靠科技創新,開發新能源。進一步深化對油氣成藏規律的認識,繼續勘探稠油、地熱等新能源。
四要處理好弘揚傳統與不斷創新的關系。既要發揚優良傳統,又要創造新優勢,謀求新發展。要實現由勞動資本密集型企業向知識和技術資本密集型企業的轉變,著力構建學習型企業。實現由粗放型企業向集約型企業轉變,著力處理好產能大戶與耗能大戶的關系;實施精細化管理,降低系統運行能耗,提高綜合運行效率;推進技術創新,優化工藝技術,降低開發成本;實現由傳統型企業向現代化企業轉變,大力推進信息化油田和數字油田建設。
五要處理好企業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關系。“十一五”期間,我們將與地方、相關企業一道,加大油區改造力度,建設“綠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將主動承擔城市文化場館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運用現代傳媒和信息技術,以已建成的30多個教育基地為載體,不斷豐富城市文化的內涵和底蘊;以“責任共擔、發展共促、穩定共抓、城鄉共建”的實際行動促進和諧發展,實現企地和諧雙贏。
![]() | [1] |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