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的工會主席記湖北南漳縣公路局工會主席陶和典
2007/8/2 源自:中華職工學習網 【字體:
】

在人們眼里,工會主席是“閑差”。
但南漳縣公路局工會主席陶和典卻不這樣認為。他的看法是,崗位有區別,“作為”出“地位”。人們說,他把工會工作干出了“彩”。
2003年,南漳縣公路局推行“三分離”(即公路管理局機關與所屬工程施工企業分離、與養護單位分離、與附屬三產業單位分離)、“兩個置換”(即國有資產置換為民營資產、職工身份由事業人置換為社會人)改革。
這次改革,涉及全局600多人的利益。一時間,大家思想波動非常厲害。關鍵時刻,老陶站出來,站在職工角度,把他們的難點、熱點、焦點問題向局黨委及時反映,要求充分依靠職工的力量進行改革;同時,又站在大局角度,深入職工中間“釋壓”,引導他們正確對待改革。
那一段時間,老陶沒有睡一個安穩覺。他知道,做為工會主席,肩上的擔子比任何時候都要重,都要凸顯。一直到“縣公路局第七屆一次職工代表大會”通過“縣公路局關于深化改革的實施方案”,陶和典才略略松了一口氣。
改革的成功,讓陶和典更加充分地相信職工的力量。在他的倡導下,凡涉及到職工切身利益問題(如改革、改制方案、職工工資、福利待遇等)和領導班子廉政建設問題都通過職代會、黨政工聯席會、政務公開欄等形式及時公開,讓職工“知局情、議局事、參局政”,從而調動和激發了廣大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全局煥發出嶄新的活力,在全市工程建設招投標中,南漳公路局累累中標,僅十五期間就完成工程建設投資近3億元,并且所有工程項目全部達到優良工程。
南漳山高坡陡,公路等級低,養護管理站“硬件”基礎差,職工住房陳舊、破爛,許多房屋“屋外大雨,屋內小雨”。
“安居樂業。不能安居,如何能安心?”陶和典憂其憂,急其急,拿出專題報告,引起局里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高度重視。于是以“建小會議室、小娛樂室、小食堂、小浴室、小花園、小菜園”為內容的“六小工程”在全縣鋪開。
在他和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31個養護管理站職工用電難、吃水難的問題得以解決,80%的養護管理站在房前屋后開荒山建菜園達到蔬菜自給,干線上所有養護管理站安裝了電話,有的養護管理站還配了電視機、音響、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全縣養護管理站硬件設施普遍得到改善,建成市級“模范職工小家”1個,縣級“模范職工小家”6個,市級“五星級管理站”2個、“四星級管理站”4個、“三星級管理站”18個。
做為工會主席的陶和典不僅心中裝“大”,而且還裝“細”,職工的“芝麻事”、“私事”,一到他那里,都是“西瓜事”,自己份內的事。
同升養護管理站職工尹忠才因其子患胰腺炎住院,花去藥費3萬多元,債臺高筑。陶和典知道后,立即以局工會名義發出倡議書,號召全體干部職工“一人有難大家共扛”,不到一個星期就為尹忠才捐款3900多元。
77歲退休老工人何全壽在家不慎摔成粉碎性骨折,被送進醫院。當時,何全壽養子外出務工不在家,他在醫院里的生活無人照顧。陶和典不僅親自為他請了護理工,每星期還要抽出時間到醫院看望照顧這位退休老職工。兩個半月后,何全壽出院,但仍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陶和典又將他送到縣光榮院,解決了無人照顧的問題。何全壽在光榮院期間,陶和典仍堅持每月給何送生活費和藥費,還給其買衣服和生活用品,使何在縣光榮院里開開心心地度過了他人生最后一段幸福美好的時光。
池小能將月送來,“閑差”也能出大彩。“崗位的差別,不是地位的差別。”陶和典說,“每一個崗位都能出彩,關鍵是自己怎么對待。”這不,不僅局里職工信任他,贊譽他是發展的穩壓器和各項工作爭先創優的助推劑,而且社會也承認他。他先后多次被市縣授予“全市公路系統職工教育工作先進工作者”、“宣傳工作先進個人”等多個榮譽。2006年,縣公路局工會被襄樊市總工會授予全市“模范職工之家”稱號。
但南漳縣公路局工會主席陶和典卻不這樣認為。他的看法是,崗位有區別,“作為”出“地位”。人們說,他把工會工作干出了“彩”。
2003年,南漳縣公路局推行“三分離”(即公路管理局機關與所屬工程施工企業分離、與養護單位分離、與附屬三產業單位分離)、“兩個置換”(即國有資產置換為民營資產、職工身份由事業人置換為社會人)改革。
這次改革,涉及全局600多人的利益。一時間,大家思想波動非常厲害。關鍵時刻,老陶站出來,站在職工角度,把他們的難點、熱點、焦點問題向局黨委及時反映,要求充分依靠職工的力量進行改革;同時,又站在大局角度,深入職工中間“釋壓”,引導他們正確對待改革。
那一段時間,老陶沒有睡一個安穩覺。他知道,做為工會主席,肩上的擔子比任何時候都要重,都要凸顯。一直到“縣公路局第七屆一次職工代表大會”通過“縣公路局關于深化改革的實施方案”,陶和典才略略松了一口氣。
改革的成功,讓陶和典更加充分地相信職工的力量。在他的倡導下,凡涉及到職工切身利益問題(如改革、改制方案、職工工資、福利待遇等)和領導班子廉政建設問題都通過職代會、黨政工聯席會、政務公開欄等形式及時公開,讓職工“知局情、議局事、參局政”,從而調動和激發了廣大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全局煥發出嶄新的活力,在全市工程建設招投標中,南漳公路局累累中標,僅十五期間就完成工程建設投資近3億元,并且所有工程項目全部達到優良工程。
南漳山高坡陡,公路等級低,養護管理站“硬件”基礎差,職工住房陳舊、破爛,許多房屋“屋外大雨,屋內小雨”。
“安居樂業。不能安居,如何能安心?”陶和典憂其憂,急其急,拿出專題報告,引起局里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高度重視。于是以“建小會議室、小娛樂室、小食堂、小浴室、小花園、小菜園”為內容的“六小工程”在全縣鋪開。
在他和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31個養護管理站職工用電難、吃水難的問題得以解決,80%的養護管理站在房前屋后開荒山建菜園達到蔬菜自給,干線上所有養護管理站安裝了電話,有的養護管理站還配了電視機、音響、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全縣養護管理站硬件設施普遍得到改善,建成市級“模范職工小家”1個,縣級“模范職工小家”6個,市級“五星級管理站”2個、“四星級管理站”4個、“三星級管理站”18個。
做為工會主席的陶和典不僅心中裝“大”,而且還裝“細”,職工的“芝麻事”、“私事”,一到他那里,都是“西瓜事”,自己份內的事。
同升養護管理站職工尹忠才因其子患胰腺炎住院,花去藥費3萬多元,債臺高筑。陶和典知道后,立即以局工會名義發出倡議書,號召全體干部職工“一人有難大家共扛”,不到一個星期就為尹忠才捐款3900多元。
77歲退休老工人何全壽在家不慎摔成粉碎性骨折,被送進醫院。當時,何全壽養子外出務工不在家,他在醫院里的生活無人照顧。陶和典不僅親自為他請了護理工,每星期還要抽出時間到醫院看望照顧這位退休老職工。兩個半月后,何全壽出院,但仍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陶和典又將他送到縣光榮院,解決了無人照顧的問題。何全壽在光榮院期間,陶和典仍堅持每月給何送生活費和藥費,還給其買衣服和生活用品,使何在縣光榮院里開開心心地度過了他人生最后一段幸福美好的時光。
池小能將月送來,“閑差”也能出大彩。“崗位的差別,不是地位的差別。”陶和典說,“每一個崗位都能出彩,關鍵是自己怎么對待。”這不,不僅局里職工信任他,贊譽他是發展的穩壓器和各項工作爭先創優的助推劑,而且社會也承認他。他先后多次被市縣授予“全市公路系統職工教育工作先進工作者”、“宣傳工作先進個人”等多個榮譽。2006年,縣公路局工會被襄樊市總工會授予全市“模范職工之家”稱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