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五大新政”幫扶困難人群就業

上月底,江蘇省出臺《關于促進零就業家庭就業和創建充分就業社區的意見》,明確提出年內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揚州市在貫徹實施這一精神中,提出了就業幫扶的“五大新政”。為此,記者昨日走訪了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就業處,請該處有關負責人詳細解讀了“五大新政”。
新政一:再次失業可重新申領《再就業優惠證》
《意見》: 在2008年底前,持《再就業優惠證》享受再就業扶持政策期滿后又失業的就業困難人員,進行失業登記并經縣級以上勞動保障部門確認后,可重新領取《再就業優惠證》,憑證享受再就業扶持政策。
持《再就業優惠證》的“4045”人員,在公益性崗位工作,享受社保補貼3年期滿后,可相應延長補貼期限。對距離退休年齡不足2年的,可延長至其達到法定退休年齡。
解讀: 現有的再就業優惠政策規定,下崗失業人員憑《再就業優惠證》可以享受一系列再就業扶持政策。但《再就業優惠證》有一個3年有效期,期滿后不再享受政策優惠,《再就業優惠證》每人也只能申領一次。一些企業為了降低勞動成本,就與再就業人員簽訂3年勞動合同,政策享受完了勞動合同也解除了,一些就業困難人員再次面臨失業。新政策允許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在扶持政策期滿后又失業可再次申領《再就業優惠證》,再次享受優惠政策,從而增加了他們及時再就業的可能性。
“4045”人員是再就業工作的難點,如果因3年社保補貼期滿后無法繼續享受扶持政策,就有可能增加其就業的不穩定性。延長補貼期限,特別是對距離退休年齡不足2年的,明確可以延長至其退休年齡,不僅可以增加這些人員的就業穩定性,還保證了更多就業困難人員退休后能夠及時領取養老金。
新政二:吸納弱勢群體就業最高可獲百萬貸款
《意見》: 用人單位吸納零就業家庭就業可獲更多社保補貼;個體經營戶也可根據使用的下崗失業人數享受稅收減免;勞動密集型企業也可申請貸款擔保。
解讀: 用人單位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有三大“利好”。
現有的再就業優惠政策規定,用人單位聘用下崗失業人員可以享受社保補貼,非商貿企業和服務型企業的用人單位只能獲得50%的社保補貼標準。新政策將吸納零就業家庭人員就業的社保補貼優惠政策擴大到各類用人單位。
按照現有政策,個體經營戶無論吸納多少下崗失業人員,都只能享受最高不超過8000元的稅收減免。此次允許個體經營戶也像其他企業一樣,比照吸納下崗失業人員的人數享受稅收減免的條件,不再設定最高限額,必將大大增加個體經營戶吸納下崗失業人員就業的積極性。
以前,小額擔;鹨话悴粸閯趧用芗托∑髽I提供擔保,新政策允許有條件的地方放寬政策。對當年吸納符合小額擔保貸款發放條件的人員就業,并與其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的勞動密集型小企業,可根據實際吸納人數,按每人不超過5萬元的標準,最高不超過人民幣100萬元,由銀行發放貸款,有條件的地方可由小額貸款擔保基金提供擔保,這將促進勞動密集型小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
新政三: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零就業家庭
《意見》: 大力開發公益性服務崗位、公益性管理崗位、公益性事業崗位等,優先安排零就業家庭成員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解讀: 過去享受優惠政策補貼的公益性崗位,大多限制在政府購買的保潔、保綠、保安等服務性崗位,吸納大量下崗失業人員的公益性管理崗位、公益性事業崗位,如基層社區的勞動保障協理員、交通治安管理人員等則享受不到優惠政策。新政策進一步拓寬了公益性崗位范圍,明確公益性服務崗位、公益性管理崗位、公益性事業崗位安排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并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的,都可以獲得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
新政四:零就業家庭高校畢業生當年100%就業
《意見》: 建立零就業家庭高校畢業生綠色幫扶通道,確保當年登記失業的零就業家庭高校畢業生100%實現就業。
解讀: 各地要在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基層勞動保障工作平臺設立專門服務窗口,為回原籍登記失業的零就業家庭高校畢業生提供“一對一”的就業援助,并對零就業家庭畢業生落實“六個優先”:優先按規定為其辦理失業登記手續,享受再就業優惠政策;優先安排其進入就業見習基地見習;優先給予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鑒定;優先幫助申請小額擔保貸款和享受規定貼息;優先提供崗位信息并推薦就業;優先安排公益性崗位實行保底就業。
新政五:零就業家庭享受“五個一”服務
《意見》: 加快建立就業援助長效機制,對經申報認定的零就業家庭,確保1個月內至少有1人實現比較穩定的就業,年內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對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不挑不揀就業崗位的就業困難人員,幫助其在登記后1個月內實現比較穩定的就業。
解讀: 對零就業家庭幫扶要求做到“五個一”:有關部門對登記失業的零就業家庭,要為每位家庭成員制訂一套符合其特點的促進就業計劃,發放一套就業政策宣傳資料,并告知免費就業服務承諾,進行一次面對面的專項職業指導,提供一次免費職業技能培訓機會,推薦一組有效的就業崗位信息,切實做到“出現一戶,幫扶一戶,解決一戶”。
零就業家庭實行屬地化管理,社區是幫扶他們的“第一責任人”。根據社區居民生活需要,創造一批社區就業崗位,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鼓勵機關事業單位提供一批后勤服務崗位給他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