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點時評:"領導干部不上網"暴露出的官僚傲慢
】為避免類似“黑磚窯”的事件再次發生,7月23日,山西省政府召開第九次全體(擴大)會議,正式出臺了11項法規和制度文件。據報道,在“黑磚窯”事件過程中,山西省省長于幼軍一直高度關注網上的反應,“有一次,我起碼打了十幾個省廳和地市官員的電話,問他們‘有沒有看網上?’都說沒有,都不重視網絡。”于幼軍說,今后一定要高度重視互聯網的民意表達,他要求各部門提高在網絡時代快速反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說幾年前大家還在為“網絡是不是衛生間的涂鴉”而爭論的話,那么發展到了今天,網絡在傳遞信息、集納民意方面的作用已經無需贅語。可以說網絡輿論常帶有片面性,卻無法否認它的確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意見——兼聽則明,不管從哪個角度,都不能漠視這里發出的聲音。正如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所說:“領導干部懂不懂網、上不上網、用不用網,是具不具有現代意識、能不能跟上時代潮流的一個重要體現。”
在這樣的背景下,聽聞于省長說一連十幾個省廳和地市官員都不上網、不重視網絡的時候,多少有些吃驚——尤其是“黑磚窯”事件已經傳得沸沸揚揚,而這些省廳地市官員多多少少已經成為“當事人”的時候,這種漠視尤其讓人想不通。是不具備上網的硬件條件嗎?當然不是。根據筆者有限的經驗,幾乎從科員以上,政府大樓里的每個辦公室里都擺著電腦,更不要說“省廳地市級官員”面前了。是因為網上批評如潮,不敢看嗎?應當也不是。瀏覽網頁不同于會見網民,屬于隱身存在的“單向選擇”,根本不需要擔心網民的口水與板磚砸到自己身上。排除了這兩點,恐怕剩下的只有一點可能:根本就沒有把網絡上的輿論當回事情,持續著傳統的“傲慢與偏見”。
這的確讓人有些不安了。政治學者常常把網絡上升到推動民主建設的高度,認為民眾參與因此得到了一條暢通的渠道,意見表達的自由度也是前所未有。甚至北大法學院教授賀衛方近日在接受采訪時稱:中國當下的公眾參與存在一種網絡依賴癥,沒有哪個西方國家的互聯網承載了這么大的顯示民意的功能。盡管網絡承載如此多的功能多少有些不正常,反映出信訪等機制不暢等問題,但卻是中國發展的現實。當民眾對網絡表達寄予厚望的時候,實際上非常需要官員從上往下的“對接”,需要從這里聽取民聲、獲得民意。
曾在《人民日報》上讀過一篇“政府官員:上網干什么?——省、市、縣、鎮4位領導干部說上網”的消息,寫得很有趣。一位分管科教的副省長說,他要在網上了解世界科學技術動態、學術成就和一些國家的科技政策,有了這些信息,在制定本省的科技政策和科技發展戰略時就可以站得更高些;一位市長說,中央精神和國家對內、對外的方針政策,是我上網首先要看的內容,再就是汲取兄弟省市的經驗做法;一位縣長說,他上網主要看科技發展、項目合作、訂貨會等,尋找合作伙伴、資金;一位鎮長說,他最關心當天的蔬菜價格,對于主要菜籃子產品、水果、肉蛋、水產品批發日報表的網頁,他都要詳細看。根據這些說法,很多時候網絡代表著一種信息,代表著一種開放的心態與視野,甚至可以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官員上不上網只是一個外在的表現,內在的核心是對待網絡民意,有沒有一個聽取公意的姿態;對待信息時代撲面而來的諸多信息,有沒有汲取的能力,能不能跟上時代潮流的步伐;對待網絡批評,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智慧。省廳地市官員的級別不算大,卻也不算小,在中國致力于信息化建設的今天,他們對于網絡的缺位與漠視,以及背后反映出來的問題,顯然不容漠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