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開啟大學生就業新模式 訂單式培養成新招
】政府“救助”
6月27日,重慶市2007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召開。
副市長吳家農在會上稱,將把回原籍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作為考核各區縣政府領導班子工作實績的重要指標,確保當年年底,使60%以上返回原籍登記失業的普通高校畢業生,能夠實現就業。
就在吳家農作出這樣的要求前,6月13日,2007屆高校畢業生離校前夕,一份意義特殊的文件,從重慶市政府辦公廳迅速印發至各個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級各部門以及各普通高校。
這份編號為“渝辦發[2007]166號”的文件,其正式名稱是《關于切實做好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
該文件首次以政府發文的形式,明確要求政府機關加大從普通高校畢業生中考錄公務員的力度,并具體指明基層公安、司法、工商、稅務、質監等執法部門新增人員,將是應屆大學生就業的優先“流入地”,“應首先從普通高校畢業生中考試錄用”。
《通知》規定,對今年9月1日之后,回原籍進行失業登記的高校畢業生,勞動保障部門將建立專門臺賬,免費提供就業咨詢、職業指導、資格培訓等一攬子就業服務。此外,對申請參加職業資格培訓和就業見習的大學生,政府將給予補貼。由各級人事部門牽頭建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對未能就業大學生免費提供3個月至半年的見習培訓,當地財政還需為其提供基本生活補助。
這些信息傳遞出的信號是:政府正在將大學畢業生就業視為一個“特殊任務”,出臺種種強力措施扶持、保障,甚至將其納入地方官員考試指標。
高校“自救”
統計表明,重慶市2006年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為8.8萬余人,而今年,這一數字已經突破10萬大關。“十五”期間,重慶市高校畢業生總數,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而同期,城鎮新增崗位卻十分有限,兩者矛盾越來越大。
重慶市部分高校,針對就業動力不足的問題,已經開始了各種形式的嘗試。
西南大學,一所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已經連續多年從優秀的畢業生中挑選“就業信息監測員”,來實現就業情報搜集功能,以完全市場化的選擇,進行學科調整和專業配置。此外,該校實施“青苗計劃”,實質就是讓畢業生就業提前到實習期間。
西南大學黨委副書記龍力,將這一模式稱之為“就業前置”。他介紹,目前西南大學已將4個本科年級的在校生,全部納入到就業指導中,從學生大一就開始考慮就業問題。
西南大學的“就業前置”實質是實習轉試用,而重慶大學正在探索的方式,則某種意義上將大學培養變成了就業鏈條中的一環。日前,重慶大學與長江電力合作,在大四階段,預招一定數量在校生組成“三峽班”,按照學校與公司共同制定的教學計劃在校學習。
據悉,“三峽班”的學生畢業經考核合格后,將直接赴公司上崗,并且學生在校期間可獲得企業資助。重慶大學將此稱為“訂單+聯合”培養模式。重慶大學宣傳部介紹,“三峽班”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除了完成各種必修課選修課外,還要完成10多門長江電力與重大聯合制定的課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學生在校期間,已經在接受職業培訓了。
實用思維
繼針對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的種種“輸血式”扶持后,重慶市政府將“訂單式”培養,明確寫入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中。
除此之外,重慶市還將積極推行普通高校畢業生,獲得學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即“雙證書”制。有就業資格準入的有關專業,要確保90%以上的“雙證書”獲取率。
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大力推行“雙證書”制度,就是要改變以往大學畢業生缺乏實用知識,一旦畢業就面臨工作困難的現狀。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得,將使應屆大學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據悉,為了促進大學生“雙證書”獲取率,重慶市還將改革現有的師資模式,推行“雙師型”教師,既具有理論素養,又具備職業教師能力。據市教委有關人士透露,今后“雙師型”教師數量,將作為高職院校教學評估的重要指標。
“今后的高等教育,必須更加實用,至少能確保大學生畢業后能夠順利就業。”市教委副主任趙為糧表示,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尤其是培養方式和就業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有教育專家表示,以往的高等教育更多帶有精英教育的色彩,其基本思維是將每一個大學生培養成研究型人才。而現在隨著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需要一種平民化思維。因此,高等教育的模式也必須向市場看齊,培養大量實用型人才,以促進學生更好地與社會接軌,畢業就能順利上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