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對諾貝爾經濟學獎說三道四的是中國人何時獲獎這樣一個議題。有人貶低諾貝爾經濟學獎,認為它是給“資產階級捧揚”,“沒有什么了不起”。另有人預言中國人能在未來10年內獲獎。這兩種心態都不正常。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嚴肅評選的世界經濟學界最高獎。對這項世界公認的最高獎的貶低恐怕只說明自己的無知。希望中國人獲獎是正常的,但就我們現在的經濟學狀況而言,10年內獲獎云云未免又有點“超英趕美”的大躍進浮躁心態了。我們要以平常的心態對待諾貝爾經濟學獎,要承認獲獎者的成就,要承認這項獎的權威性,但不必把得獎作為中國經濟學追求的目標。我們進行經濟研究是為了發展中國經濟,并不是為了得諾貝爾獎,只要我們努力,對世界經濟與經濟學的發展做出貢獻,得獎與否關系并不大。重要的在于過程而不在于結果。這個過程就是在改革與發展中推動中國經濟學的進步。
年度 獲獎得主 獲獎緣由
2001 喬治•阿克爾洛夫 在“ 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邁克爾•斯彭斯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2000 詹姆斯• 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 赫克曼以“對分析選擇性抽樣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發展和貢獻”獲獎。
丹尼爾•麥克法登(DANIEL L. McFADDEN) 麥克法登以“對分析離散選擇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發展和貢獻”而獲獎。
1999 羅伯特•門德爾(ROBERT A. MUNDELL) 門德爾具有革新意義的研究為歐元匯率奠定了理性基礎。他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所做的分析使他獲得這一殊榮。
1998 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 ) 印度人阿馬蒂亞•森,由于他對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做出精辟論述。
1997 羅伯特•默頓(ROBERT C. MERTON) 默頓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
邁倫•斯科爾斯(MYRON S. SCHOLES) 斯科爾斯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
1996 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 莫里斯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的論
威廉•維克瑞(WILLIAM VICKREY) 述,在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維克瑞在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5 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 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并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1994 約翰•納什(JOHN F.NASH) 這三位數學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約翰•海薩尼(JOHN C. HARSANYI)
萊因哈德•澤爾騰(REINHARD SELTEN)
1993 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 NORTH)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W. FOGEL) 諾斯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
福格爾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
1992 加里•貝克(GARY S. BECKER) 將微觀經濟理論擴展到對人類相互行為的分析,包括市場行為。
1991 羅納德•科斯(RONALD H.COASE) 揭示并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1990 默頓•米勒(MERTON M. MILLER) 米勒通過解釋資本資產結構和公司股利政策之間的關系,對公司財務研究理論產生了重大影響。
哈里•馬科維茨(HARRY M. MARKOWITZ) 馬科維茨提出了有關預期收益和風險之間相互關系的資產選擇理論,成為資本市場理論的核心,并其為現代證券投資理論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 夏普的主要成就是在馬科維茨的資產選擇理論基礎上建立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1989 特里夫•哈維默(TRYGVE HAAVELMO) 在闡明經濟計量學的概率理論基礎及有關聯立經濟結構的分析方面做出開拓性貢獻。
1988 莫里斯•阿萊斯(MAURICE ALLAIS) 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了系統闡述。
1987 羅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 對增長理論做出貢獻。提出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技術進步,而不是依*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
1986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 公共選擇學說的創始人,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使經濟分析擴大和應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
1985 弗蘭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 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這一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984 理查德•約翰•斯通(RICHARD STONE) 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賬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極大地改進了經濟實踐分析的基礎。
1983 羅拉爾•德布魯(GERARD DEBREU) 概括了帕累拖最優理論,創立了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2 喬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 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做出了創造性重大貢獻。
1981 詹姆士•托賓(JAMES TOBIN) 發展了凱恩斯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宏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0 勞倫斯•羅•克萊因(LAWRENCE R. KLEIN) 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
1979 威廉•阿瑟•劉易斯(ARTHUR LEWIS) 劉易斯致力于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經濟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做出了開創性貢獻。
西奧多•舒爾茨(THEODORE W. SCHULTZ ) 舒爾茨長期專注于農業經濟和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對于農業經濟學的發展和發展經濟學做出了突出貢獻。
1978 赫泊特•亞•西蒙(HERBERT A. SIMON) 對于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進行了研究,這一有關決策程序的基本理論被公認為關于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創見解。
1977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BERTIL OHLIN)詹姆斯•愛德華•米德(JAMES E MEADE) 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
1976 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在消費分析和貨幣歷史與理論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在論證穩定經濟政策的復雜性方面有獨到見解。
1975 列奧尼德•康托羅為奇(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 蘇聯人康托羅為奇把資源最優利用這一傳統的經濟學問題,由定性研究和一般定量分析推進到現實計量階段,對線性規劃方法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佳林•庫普曼斯(T C. KOOPMANS) 庫普曼斯的成就主要表現在現代經濟計量學的創立和將線性規劃應用于經濟分析這兩個方面。
1974 弗•馮•哈耶克(F. A VON HAYEK) 他們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并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綱納.繆達爾(GUNNAR MYRDAL)
1973 華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 發展了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得到運用。
1972 約翰•希克斯(JOHN R. HICKS) 希克斯在動態的一般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方面做出開創性研究 。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K J. ARROW) 阿羅利用數學分析工具,研究一般均衡和福利經濟學,對資產階級經濟學說新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1971 西蒙•庫茲列茨(SIMON KUZNETS ) “GNP之父”,由于他在國民生產總值和經濟增長領域的開創性研究而獲獎。
1970 保羅•安•薩默爾森 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全部領域。
(PAUL A SAMUELSON )
1969 拉格納•弗里希(RAGNAR FRISCH) 他們發展了動態模型來分析經濟進程。前者是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后者經濟計量學模式主要建造者。
簡•丁伯根(JAN TINBER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