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彥蒼:田野中走出的雕刻藝術家

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是國務院命名的“中國雕刻之鄉”。
早在漢代,曲陽石雕就用于建筑業。北魏時期,曲陽石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清朝末年,曲陽石雕藝人雕刻的《仙鴿》、《干枝梅》等作品,曾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榮獲銀獎。新中國建立以來,曲陽石雕藝人曾先后參加過首都十大建筑、人民英雄紀念碑修復、毛主席紀念堂和天津引灤入津紀念碑等重要工程建設。
曲陽石雕做工精致、造型優美、形神活脫、題材寬廣,既有木雕之細膩,又有玉雕之逼真,還有牙雕之玲瓏。我們今天介紹的獨具特色的農民雕刻藝術家———甄彥蒼,便是曲陽石雕行業中的領頭羊。
位于太行山東麓的曲陽縣城南村,依山傍水、景色秀麗。但兒時的甄彥蒼,卻因家境貧寒,僅僅念了小學。過早的生活重擔并未壓垮他渴望學習的激情。現已68歲的甄彥蒼,學習勁頭依如孩提時代那樣的如饑似渴。他酷愛學習,善于思考,勤于積累,這為他后來的雕塑藝術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人過三十不學藝。甄彥蒼38歲那年突發奇想:用石頭雕刻小人。說干就干,第二天他請假騎車往返120里買回一塊兒白石頭,用自制的刀子、釬子和小錘子干了起來。對于只上過幾年小學、沒有任何美術基礎和雕刻基礎且早已過了“學藝”年齡的甄彥蒼來說,困難太大了。他白天上工,中午晚上雕刻,一干就是大半夜。經過3個月的艱苦努力,凝聚著他心血的第一件作品問世了。之后,他一邊上工,一邊學雕刻。1979年考進縣雕刻廠,由于用心鉆研,進步很快,先后任車間主任、雕刻廠長和協助組建第二、第三雕刻廠。1986年,他辭去廠長職務,扔掉鐵飯碗,回鄉創辦了新穎雕刻廠。那時社會已經初步開放,來曲陽的外國人也多了起來。他敏銳地感覺到,一個東西方文化大交流的時代即將來臨,何不用中國傳統的石雕技術雕刻西方人物,走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甄彥蒼向我們介紹說,乍一看,西方人的長相也就是高鼻梁,深眼窩,但一雕刻起來才發現哪兒都和我們不一樣。為了研究西方人的體貌特征,甄彥蒼煞費苦心,圖書、圖片買了一大堆,碰到西方人,總要多看幾眼,雖然有失禮貌。這樣他一邊研究,一邊雕刻,經過一番努力,終于開創了中國技法的西方人物雕刻。大概是應運而生的新事物吧,在甄彥蒼的無私幫助和帶動下,西方人物雕像風風火火很快發展起來,現已有6000余人從事西方人物雕像,占曲陽石雕人數的一半以上,僅他的家鄉,就有4000多人從事這一行業。
甄彥蒼善于思考,愛好廣泛,文學、歷史、哲學、經濟等無不涉獵,尤好文學、哲學。他出版的《靜思錄》一書,內容短小精練,道理深入淺出,語言樸實無華,寓意生動形象,深受讀者的喜愛。
由于雕刻業績的突出貢獻,甄彥蒼被評為河北省勞動模范,并先后被河北大學中文系、哲學系,天津城市建筑學東方美院聘為兼職教授,還擔任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1996年,甄彥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人民網記者 李石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