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類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存在經濟活動,但是那時人們只有一些樸素的經濟思想。在前資本主義時代,人們關注的是作為生產單位的家庭,如奴隸主莊園或封建主莊園的經營管理,那時的經濟學可以稱為家政經濟學。
經濟學是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而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科學的。要把握經濟學發展的脈絡,需要從三個方面對經濟學理論加以考察。一、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狀況;二、以往積累的經濟理論;三、其它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文化背景。另外有兩個問題需要關注:一是當時的經濟學家所關注的問題,一是當時所用的經濟學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
此外,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在同一時期,也必定是百家爭鳴,有很多種理論學說,但一般會有得到認可的主流學派,這是經濟學發展的主要線索和軌跡。我們的論述也將以主流學派的變遷為主,兼顧同時期有重要影響的非主流學派。就每一個學派來說,會有它的典型代表人物,弄清楚了代表人物的思想,也就對該學派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經濟學發展的主要流派大致劃分為五個階段:
啟蒙階段(重商主義、重農學派);
古典學派;
新古典主義;
凱恩斯主義;
新古典綜合派。
從古典主義出發,特別是根據李嘉圖的理論,馬克思、列寧等發展了有關社會主義的經濟理論。經過將近一個多世紀的社會主義實踐后,前蘇聯和東歐開始了激進的私有化改革,試圖實行全面市場經濟。中國則走了一條與之不同的漸進道路。與新古典綜合派相對應的其它現代經濟學派有新自由主義、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新劍橋學派、新制度主義等等,這些學派都可以在以前的非主流經濟學派中找到他們的影子,并或多或少吸取了主流經濟學的觀點,正日益成為新古典綜合派的有力競爭者。
一、古希臘經濟實踐的思辨
雖然伴隨著商品交換,就逐步形成了財富、分工、價格、供求、貨幣等概念,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形成緩慢而流長。遠在經濟思想形成以前,伴隨著文明的發源,在古希臘已開始對經濟實踐進行思辨。古希臘最早研究經濟的是蘇格拉底的弟子色諾芬(約公元前430-335),他的著作《經濟論》以對話的形式轉述了蘇格拉底的許多經濟思想。《經濟論》是論述奴隸主家庭經濟的著作,其副標題是關于“財富管理的討論”,成為古希臘關于經濟的代表作,其主要思想包括從使用價值的角度認識財富,維護自然經濟,高度重視農業等。其他的哲學家,如柏拉圖也在其《理想國》分析了分工、等級、公有財產等概念,而亞里士多德對經濟的研究則已深入到簡單的判斷和推理,并第一次認識到貨物有兩種用途,一種是本身固有的,一種是交換產生的,這一思想被亞當.斯密發展成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即使是在西方哲學起源的古希臘,也沒有以成熟的方法論研究經濟現象,哲人僅僅是根據日常生活實踐,提出一些關于經濟的樸素推理和簡單概念。
到了中世紀,經濟學仍沒有自己的獨立位置,而是歸屬于神學,屬道德神學或倫理學的組成部分。進入16世紀,經濟學歸入經院法學體系,雖然沒有作為一個整體被論述過,但利息、貨幣等問題的討論已是司空見慣了。而此時西歐各國大多已步入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思想開始有了萌芽。
二、啟蒙階段
近代史的研究者誰都無法不注意到那些在1600年后兩百年間足以促成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因素,而最深刻的變革出現在經濟領域。始于16世紀、從西班牙征服者而開始的殺人越貨的海外擴展,使歐洲成為龐大的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正是這個時期,出現了配第等著名經濟研究家,并形成了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兩大經濟思潮。
2.1、配第創立早期古典政治經濟學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是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統計學的創始人。馬克思評價他為“現代政治經濟學的創始者”和“最有天才和最有創造的經濟研究家”。配第還留下了許多關于醫學、數學、物理和統計方面的著作。
其代表作《賦稅論》出版于1662年,共分十五章,所研究的中心問題是政府怎樣征收和使用賦稅,才能促進財富生產,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
配第在《賦稅論》中的第一個重要經濟觀點,是從生產過程來考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過程,把勞動看作財富的源泉。配第有一句名言:“土地為財富之母,而勞動則為財富之父和能動的要素”配第在《賦稅論》中的另一個重要經濟觀點,是把勞動時間看作衡量價值的尺度和基礎。這是勞動價值論的一個基本觀點。配第在創立勞動價值論上的貢獻,不僅在于首先明確地用生產中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決定價值,而且在于他已經看到價值量的大小和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成正比,卻和勞動生產率成反比。配第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考察了地租的性質和來源,在《賦稅論》中提出了第三個重要的經濟觀點:地租是從農產品中扣除生產費用(工資加種子)以后的余額。
他的另一名著《政治算術》(1672年出版)被馬克思視為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科學分離出來的最初形式。在著作中,他廣泛運用經驗歸納和數學方法研究經濟實踐,使經濟學開始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
作為十七世紀杰出的經濟思想家,他的許多觀點和研究方法開經濟領域之先河,深深影響了后期形成的重商主義者和重農主義者。
2.2、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是隨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海外貿易的增長而一同興旺起來的,其基本假設是出口為國家帶來財富。這一學派的倡議者支持并主張政府采取措施保護貿易順差。
重商主義者堅信,對外貿易是國家致富的唯一手段。在國際金融制度得到高度發展以前,對外收支逆差必須用現金彌補,而國際間唯一可接受的現金形式是金銀,因此貿易赤字會導致國庫空虛,反之則國庫殷實。從中可得出結論,出超將帶來國內經濟增長,而入超會使國內經濟萎縮。這種思想迎合了當時政治和經濟環境的需求,并在事實上引導了十七、十八世紀的商業革命。
盡管西歐多數國家準備采納重商主義,其程度有所不同。西班牙盡管堅持向外國關閉其殖民地市場,積聚金錠和銀錠,卻從未達到重商主義者所要求的自給自足,從而必須以貴金屬去交換英國或法國的其它制品。荷蘭人反對重商主義所隱含的經濟集權化,同時國土太小無法自給自足,因而一直信守自由貿易。正是法國人和英國人把政府中央集權化與獨立的商業企業最有效的結合起來,奉行重商主義。英國早期的合營公司都是為商業貿易所建立,并有不少斯特許公司,政府允許他們在某一地區進行貿易壟斷,成為重商主義者與資本家利益吻合的實例。如英屬東印度公司,在18世紀末之前一直是印度次大陸地區剝削開拓的實際統治者。
2.3、重農主義
重農主義主導了法國十七、十八世紀的經濟思想。法國在十八世紀還保持著封建經濟的結構,其工業變化、海外貿易的步伐并非那么快捷有力,為主的經濟活動仍然是農業生產。地租連同向耕種者征收的賦稅是法庭、軍隊和藝術文明的經濟來源。農民只得用剩余部分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再生產。重農主義者以此為依據提出,產生地租的土地是純產品依賴的唯一源泉。重農主義者將國民分為三個階級,即生產階級、土地所有者階級和不生產階級,最早運用社會階級體系來說明社會經濟結構。
弗蘭斯瓦.魁奈(1694-1774)是十八世紀法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重農主義學派的領袖和宗師。“自然秩序”是魁奈及其重農主義體系的精髓,成為重農主義者看待問題的基本出發點、根本標準及最終歸宿。在魁奈重農主義體系中,自然秩序和自然權利緊密相連,自然權利包括財產所有權和自由,而在財產所有權中,土地所有權是基礎,是國家統治的自然秩序的根本條件,是進行農業資本主義的根本條件。
魁奈的代表作是《經濟表》。《經濟表》以商品資本的循環為基礎,把一年土地上生產出來的總產品作為分析的起點,抓住了社會資本再生產研究中最主要和最困難的問題,即社會產品在物質上如何得到替換和在價值上如何得到補償的問題,第一次分析了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過程,概括了重農主義的經濟理論和政策。
隨著資本主義向縱深發展,制造業日趨重要,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變得陳舊,他們的后繼者—古典經濟學派開始了經濟學的又一輪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