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在關于設立諾貝爾獎的遺囑中并沒有經濟學獎,F在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瑞典中央銀行在1968年慶祝建行300周年時建議并設立的,全稱是“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由于其評選條件、授獎方式、授獎時間、獎金數量與其他諾貝爾獎相同,所以,我們一般都稱之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從1969年頒發第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開始,至今已頒發了32屆,共有46位經濟學家獲獎。對這項獎是否應該設立、頒發是否合理一直有不同看法。但回首這些獲獎者的成就,我們從中大體上可以看出戰后經濟學發展的軌跡。應該說,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總體上是公正的、嚴肅的、具有權威性的。
一、諾貝爾經濟學獎簡單回顧
迄今為止頒發的經濟學獎的明顯反映了在過去50年的一些經濟分析的特點。
首先,它表明在這一時期美國在經濟研究中處于主宰地位。在46位獲獎者中,29位是美國公民。盡管他們都在美國工作了很長時間,也許有必要指出,其中5人(里昂惕夫、庫普曼斯、德布勒和豪爾紹尼、芒德爾)生于其他國家。獲得這項獎的其他國家是英國(7人)、瑞典和挪威(各2人)、法國、印度、德國、加拿大、荷蘭和蘇聯(各1人)。獲獎超過一次的大學有芝加哥大學(9次)、哈佛大學(4次)、劍橋大學(4次)、麻省理工學院(3次)、伯克利加州大學(3次)、奧斯陸大學(2次)、普林斯頓大學(2次)、斯坦福大學(2次)和耶魯大學(2次)。
從獲獎者的貢獻可以明顯地看出評獎強調的是經濟分析中的演繹法,而不是歸納法。重要的例子有薩繆爾森、?怂、阿羅、庫普曼斯、德布勒、阿萊等獲獎者。
20世紀后半葉經濟學的另一個趨勢是數量分析方法即計量經濟學的重要性提高。這明顯地反映在給弗里希、里昂惕夫、克萊因、斯通和哈韋爾莫等人的頒獎上。如果沒有計量經濟學,投入一產出分析以及功能巨大的計算機的出現,過去10年大量的數量研究幾乎是不可能的。
經濟學獎的頒發還顯示了戰后宏觀經濟學的重要作用,尤其表現在弗里德曼、克萊因、托賓、莫迪利亞尼、索洛和盧卡斯等獲獎身上。
二、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如何評出來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任命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委員會評定,該委員會由五名經濟學家組成,現任主任是瑞典著名經濟學家阿薩爾•林德貝克(Assar Lindbeck)。
諾貝爾經濟學獎在設立時確定的原則是授給“以科學研究發展靜態和動態的經濟理論,以及對提高經濟分析有積極貢獻的人士”。林德貝克把經濟學研究分為五類:一般均衡理論、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跨學科研究和經濟分析新方法。在評選這項獎時,委員會強調了兩個原則:一是理論要有原創性,而且這種原創性必須是有意義的,能結出碩果的,而不是一些不著邊際的空想;二是要對現實經濟產生影響,能促進現實經濟發展。
回顧獲獎者的成就,我們可以看出迄今為止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定是嚴格遵循了這些原則的。正是這些原則保證了諾獎的高水平與嚴肅性。經濟學成果是否符合這些原則往往要由時間來判定。歷史會把那些顯赫一時但實際上并沒有什么新意的理論淘汰,留下的也許在當時并不引人注目,但隨著時間推移其影響力越來越大。所以,許多獲獎成果都是在30年左右以前取得,經過時間考驗后獲得人們承認的。我們只要把獲獎時間與獲獎者取得成果時間對照一下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獲得諾獎的經濟學家并不是*一時的知名度或媒體炒作,而是*其確有影響的成就。有些獲獎經濟學家社會知名度并不高,也未曾收入各種名人錄,他們的獲獎甚至讓許多人吃驚。但他們的成果確實“貨真價實”。有些經濟學家聲名顯赫,但卻與獲獎無緣。記得70~80年代時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以短缺經濟學聞名于世,尤其是原計劃經濟國家的市場經濟轉型更使他聲名大震,他在這時寫的《通向自由經濟之路》成為全世界的暢銷書。盡管他也曾被多次提名,但一直未獲獎。其原因就在于他的理論缺乏原創性。許多曾經輝煌一時的經濟學家如美國的加爾布雷思、供給學派經濟學家都未曾獲獎,F在的歷史證明了,他們的成果的確不夠評獎標準。時間是無情的,時間的淘汰保證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公正性。
一項評獎的公正性還要*程序來保證。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分為三步。首先,由委員會將一份詳細問卷寄給世界各地的著名經濟學家,征求他們的提名。這一階段推選的候選人約在100至200人左右。這使諾獎有廣泛的基礎。然后,由委員會聘請權威經濟學家匿名研究判斷被提名者的成就,從中推選出20位候選人。最后,在此基礎上評選出5位,由委員會5名成員投票決定。經過這種嚴格推選過程選出的最后5位候選人都做出了突出成就,誰獲獎都不會令人失望。由于難以取舍,往往也有2~3人同時獲獎的時候。在整個評獎過程中,評選情況對外都是保密的。評選過程的嚴謹與公正,保證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權威性。這正是世界經濟學界公認這項獎為經濟學最高獎的原因。
一項獎的公正性和權威性來自它的評選標準和評選程序。標準決定了一項獎的水平,而程序保證了標準的實現。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
三、弗里德曼不該獲獎嗎
指責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公正的人往往認為該獎授給了不該得獎的人。其中受指責最多的是1976年獲獎者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F在間弗里德曼獲獎已有20多年了。我們回頭看看當年的爭論能更好地判斷出弗里德曼是否應該獲獎。
對弗里德曼獲獎的指責主要不是來自于他對經濟學的貢獻,而是來自于他的政治態度,即他強烈地支持自由市場經濟。70年代智利軍人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阿連德政府。阿連德是社會黨人,上臺后推行國有化與計劃經濟。這些政策引起智利國內經濟倒退與混亂。皮諾切特上臺后用強力手段推行市場經濟改革。多種經濟轉型引起國內左翼人士反對,受到皮諾切特的鎮壓。同時,國內失業與貧窮現象嚴重。智利的向市場經濟過渡計劃是由薩克斯等一批美國青年經濟學家策劃的。這些人中不少曾受教于芝加哥大學弗里德曼,被稱為“芝加哥小子”。因此,在弗里德曼獲獎后,設在瑞典的智利委員會把弗里德曼稱為“要對當前智利的失業饑餓政策負有罪責的經濟學家”,也有不少人指責弗里德曼同智利問題有牽連,認為應該取消他的獲獎資格。
現在看來,這種指責是站不住腳的,弗里德曼獲獎應該說是當之無愧的。首先,弗里德曼的獲獎是由于他“在消費理論分析、貨幣史和貨幣理論的研究領域的成就”,以及“他對經濟穩定政策復雜性的論證”。他的這些成就現在已得到經濟學界的公認。也正因為這些貢獻,弗里德曼被美國《財富》雜志評為5位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其次,諾貝爾遺囑中確定的評獎原則是不問政治信仰的。弗里德曼信仰自由市場經濟,并不應該成為他獲獎的障礙。最后,現在的情況證明智利轉向市場經濟是成功的。當年的問題實際上是轉型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當時這些問題到底與弗里德曼有多大關系,并沒有確定。起碼有一點可以肯定,弗里德曼本人并未直接參與這種經濟轉型,把學生的問題(如果算是問題的話)歸罪于老師也是不公正的。更何況弗里德曼關于市場經濟的觀點現在看來是正確的。說起來,堅持市場經濟也是他的一個成就呢!
曾經有國內學者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公正性與權威性提出挑戰。他們所用的一個例子是1997年由于“期權定價模型”而獲獎的美國經濟學家邁倫。斯科爾斯和羅伯特•默頓。斯科爾斯和默頓還是一家對沖基金公司的合伙人,該公司從事期權交易,每年回報率在40%以上,他們倆的個人資產都在10億美元左右,被認為是最富有的經濟學家。但1998年之后該公司由于投機失誤而損失慘重。有的學者則由引推論:運用自己提出的理論而失敗,豈不證明這種理論是錯誤的嗎:這種錯誤的理論獲獎豈不證明諾貝爾經濟學獎缺乏權威性嗎?
這種推理本身是錯誤的。期權定價模型的正確性并不在于是否可以用這個模型去賺錢。這個模型沒有保密,如果它可以指導人們在期權市場上賺錢的話,豈非人人都可以賺錢了嗎,這個模型的意義在于它對金融理論的創新。它對現實的影響則在于開創了金融衍生品市場的新紀元。許多經濟模型是先有經濟活動的實踐而后有理論。但期權市場則是根據模型建立的。現在期權市場已成為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理論的原創性和現實意義難道還有什么值得懷疑的嗎?早在90年代初就有許多經濟學家預言期權定價模型要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表明這項成果的獲獎也是眾望所歸。至今也沒有聽說有哪位嚴肅的經濟學家對此提出異議。唯一的一點遺憾是這項獎來得遲了一點,對此做出貢獻的另一位經濟學家費希爾•布萊克在1995年去世,未能獲得這項殊榮。
理論和理論的運用是不同的事。經濟學家提出某種理論但并沒有因此賺錢這種事在經濟思想史中屢見不鮮。斯科爾斯和默頓在期權市場上是否賺錢與這個模型是否正確并沒有關系。他們原先賺錢不是這種模型正確性的證明,他們以后賠錢也不能證明這個模型是錯誤的。現實中期權市場是否正常運行才是檢驗這個模型正確與否的標準。2000年獲獎的美國經濟學家麥克法登經營一個農場虧損嚴重,以致他計劃用這筆獎金去挽救它。誰能以此否認他在經濟學中的貢獻呢?
本來對一項成果的原創性和實用性,甚至對某位經濟學家是否應該獲獎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評獎也是一件眾口難調的事。但現在世界經濟學界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公正性與權威性基本是公認的,做到這一點的確不容易。
四、瓊•羅賓遜該獲獎嗎
指責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公正的另一個方面是,有人認為一些該獲獎的經濟學家由于評選委員會的原因而未獲獎。其中最常被人談到的是英國新劍橋學派的女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對于瓊•羅賓遜未獲獎,有些人更多的不是從其學術成就來分析,而是強調了兩點:一是瓊•羅賓遜是女性,至今沒有一個女經濟學家獲獎,說明評獎委員會有性別歧視;二是瓊•羅賓遜并非主流經濟學家,而是屬于激進的左翼經濟學家,頒獎委員會有政治歧視,從未給瓊•羅賓遜和加爾布雷思這樣影響甚大的左翼經濟學家授獎。這種觀點在經濟學界有一定影響,甚至薩繆爾森在瓊•羅賓遜去世后寫的悼念文章中也為這位女士未獲諾貝爾經濟學獎鳴冤叫屈。
應該說,瓊•羅賓遜是一位相當有才華的經濟學家。她在30年代寫的《不完全競爭經濟學》與美國經濟學家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共同創立了壟斷競爭理論,是20世紀經濟學的重大突破之一。但此后她放棄了這一極有意義的研究領域,思想轉向左傾。她的主要學術活動集中在兩個方面:與美國新古典綜合派關于資本問題的爭論以及以收入分配為中心發展凱恩斯主義。
1953年瓊•羅賓遜發表了《生產函數和資本理論》,認為新古典經濟學的總生產函數中對資本的計量單位沒有給出明確回答,由此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核心——邊際生產力理論提出了挑戰。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和索洛對此給予答復,于是拉開了一場被稱為“兩個劍橋”(瓊•羅賓遜所在的英國劍橋與薩繆爾森和索洛所在的麻省理工學院的美國劍橋)之爭。因為這場爭論的中心屬于純資本理論范圍(資本的性質與測定、資本積累過程、技術變化與不變時資本積累的特點、技術進步和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作用的估算、作出投資時的技術選擇等),所以又被稱為“資本的爭論”。爭論的實質在于新古典經濟學邊際主義的價值論與分配論是否能成立。瓊•羅賓遜是反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挑戰者,美國學者則是應戰的新古典經濟學支持者。應該如何評價這場當年轟轟烈烈的爭論呢?瓊•羅賓遜的傳記《瓊•羅賓遜與“兩個劍橋”之爭》的作者瑪喬里•謝潑德•特納認為,這是一場沒有勝負的爭論。這就是說,盡管瓊•羅賓遜能言善辯,但沒有取勝。索洛認為這是一場毫無意義的爭論,他在介紹自己的工作時完全避開了這場爭論,因為“這段插曲,在我看來是所謂看到煙就有火的一個活生生的‘反’例。在這段爭論中,只有煙而沒有火”。他曾為卷入這場無意義的爭論浪費了時間而悔恨,F在的經濟學家已沒有人提到這場爭論了。這說明,這場爭論對經濟學的發展毫無意義。瓊•羅賓遜的挑戰并沒有動搖新古典經濟學的地位。
與這場爭論相關的是瓊•羅賓遜從李嘉圖-斯拉伐對勞動價值論的解釋入手,以收入分配為中心來發展凱恩斯主義,這就形成了凱恩斯主義中的新劍橋學派。其實細讀過凱恩斯《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的入都知道,凱恩斯主義的中心是用國家干預來糾正市場機制的缺陷,收入分配決不是凱恩斯主義的中心。瓊•羅賓遜以一種對市場經濟的批判態度來為我所用地解釋凱恩斯主義,這是對凱恩斯思想的歪曲。瓊•羅賓遜把收入分配不公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病根,實際上犯了歷史上收入分配決定論的毛病。不去探討決定分配的因素只在分配上做文章也正是馬克思所反對的。瓊•羅賓遜以“馬克思主義者”自居,實際上她也是為我所用地解釋馬克思主義。瓊•羅賓遜曾痛斥新古典綜合派。新古典綜合派當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他們對凱恩斯主義理論與政策的貢獻早已得到公認。相反,新劍橋學派的那一套東西早被人們遺忘了。有學者指出,瓊•羅賓遜把由馬歇爾開創的劍橋學派引上了邪路,這正是現在英國經濟學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總有一些學者認為不給瓊•羅賓遜和加爾布雷思這樣的左翼人士頒獎,證明諾貝爾經濟學獎有政治色彩。從獲獎的情況看,這種指責并不符合事實。其實左翼人士亦有獲獎,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就是一個。諾貝爾獎重視的是學術,許多獲獎者只是某一領域內的專家,并沒釘什么政治色彩,即使像弗里德曼這樣自由主義色彩甚濃的經濟學家,他們的獲獎只是由于他們過硬的學術成就。瓊•羅賓遜、加爾布雷思這類左翼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和正統經濟學都提出了批評。但仔細一看,他們的東西現象擺了不少,感情色彩強烈,思想缺乏深度,更談不上創造。今天的批評者已經沒有馬克思這樣的大師了。左翼的激進經濟學思想現在已銷聲匿跡,如果當年給了瓊•羅賓遜等人諾貝爾獎,現在豈不是笑話了嗎?以冷靜的態度去看,諾貝爾經濟學獎大體上是公正的、嚴肅的、有權威性的。也許有一些經濟學家(如哈羅德)由于過早去世而未獲獎,有一些做出了重要貢獻的經濟學家也未獲獎,俱獲獎者的成就的確代表了戰后經濟學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