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戰之父喬治-盧卡斯別傳:用鉛筆勾勒出的夢想

從方便面青年到特技教父
正當全球億萬影迷翹首企盼《星球大戰前傳3:西斯的復仇》,這部為28年來星戰傳奇畫上一個句號的假期票房炸彈時,喬治·盧卡斯也在他位于加州馬丁郡的“天行者莊園”里思考如何實現自己電影生涯的二次革命。是舒適地躺在六部星球大戰電影的拷貝上掌控他的數碼特技帝國,還是揀起自己40年前作為一個年輕的好萊塢改革者的叛逆精神,繼續探求電影和特技發展的新潛力?答案也許是后者。近日,盧卡斯在接受采訪時公開聲稱自己對繼續制造票房炸彈不感興趣,盡管他還將出任大名鼎鼎的《印第安納瓊斯》第四部等娛樂電影的制片人,但他真正的興趣卻是拍攝類似于他1971年推出的處女作《THX1138》那樣的小成本試驗科幻電影。早在《星球大戰前傳2:克隆人的進攻》推出時,盧卡斯就諷刺性地將自己比喻為影片中因黑暗之力的誘惑而走入歧途的黑勛爵達斯·瓦德:“1973年的《美國往事》是一個讓我進入好萊塢的意外事故,我從來不認為由商業公司控制電影工業是件好事,然而我現在卻成了這樣一個我一直抨擊的機構主腦,現在是我繼續尋求那條天行者盧克之路的時候了。”
同盧克一樣,出生于加州莫德斯托的盧卡斯在中學時代就顯露了他的才氣和不安分的特質,這個在學校里平均成績為D的逃學大王,常常驅車幾小時去舊金山看電影,并最終使他進入了著名的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作為嬉皮運動的大本營,上世紀50~60年代的舊金山不僅是癮君子與無政府主義、垮掉派的天堂,也成為美國新電影運動的搖籃。以美國著名實驗電影人布魯斯·貝利與斯坦·布拉奇治為首的一批西海岸藝術青年正在使用軍方淘汰的16毫米攝影機拍攝美國第一批獨立電影。在舊金山,盧卡斯也狂熱地沉溺于美國現代宗教哲學家約瑟夫·坎貝爾的著作,在這位獨辟蹊徑,以精神分析理論研究神話與宗教起源的學者影響下,盧卡斯從60年代初期開始,就在揣摩一個關于發生在父子間,正義與邪惡較量的故事,為《星球大戰》勾勒出了最初步的故事大綱。
在南加州大學,盧卡斯也許沒有意識到他已經加入了一個即將在未來影響整個好萊塢的電影人群體。從他的同班同學,日后《現代啟示錄》的編劇約翰·米厄里斯那里,盧卡斯第一次觀看了《七武士》等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作品,深受黑澤明“武士精神”影響的他決心有朝一日在自己的作品中設計一群同樣堅忍、自制,將武力視為修煉而非征服手段的角色。而對盧卡斯拍攝風格影響最大的電影人就是首先嘗試將動畫、模型與真人在電影中相組合的加拿大動畫大師諾曼·麥克拉倫,以及美國先鋒導演阿瑟·李普塞。在其著名實驗短片《21-87》中,李塞普將畫面與聲音隨意剪輯拼貼,從而創造出一種完全超越音像本身的敘事方式。為了向這位年僅41歲就以自殺結束生命的怪才致敬,盧卡斯在他的第一部電影作品《THX1138》里,主人公就生活在機器全面控制人類的2187年,到了《星球大戰1:新的希望》中,當盧克與索羅船長前往營救莉阿公主時,發現她被帝國突擊隊關押在代號“2187”的監牢中。
盧卡斯的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風順,這位攝影天才喜歡全程掌握作品的拍攝與制作,從而惹怒了好萊塢:1972年,華納兄弟公司將他的《THX1138》剪輯得面目全非,然后把拷貝扔到一些B級影院中上映。兩年后,環球電影又威脅盧卡斯,如果他仍然堅持對影片的后期制作插手,他們將拒絕發行《美國往事》。這一切都迫使盧卡斯感到,只有像星球大戰里的反抗軍一樣建立自己的基地——制作公司,才能夠與目光陳腐的好萊塢“帝國”對抗。以1975年特技工作室“光魔實業”的建立為標志,盧卡斯開始借助技術奠定自己在電影界的地位,其中包括被好萊塢電影制作奉為圭臬的THX認證標準以及數碼剪輯系統“Edit Droid”。從《E.T》、《銀翼殺手》到《侏羅紀公園》,它們都不得不依仗光魔的力量來贏得票房,盧卡斯也終于實現了他青年時代的夢想:像李普曼和麥克拉倫那樣將現實與虛擬、影像與聲效隨心所欲地在銀幕上拼接組合。
黑武士的不歸路
具諷刺意味的是,當盧卡斯追隨李普曼等電影革命先驅近40年,并成為諸如彼得·杰克遜等新一代電影技術狂人的偶像后。他卻開始對自己一手創造出的魔幻世界感到困惑。電影評論家羅杰·艾伯特抨擊說,在充當了20年的夢幻孩子王和好萊塢圈內人后,盧卡斯身上學院派和獨立電影人的氣質還能剩下多少:“我知道他想干什么,他想把阿西莫夫和羅伯特·海因萊恩的作品統統搬上銀幕,只不過他恐怕會發現自己無從下手。”而諸如阿倫·普拉默,這個在“光魔”與盧卡斯共事了17年的計算機圖像模擬專家也開始懷疑,這些特技是否已經越俎代庖,從實現電影敘事目的的手段變成了電影本身的目的。正如尤達大師教導阿納金的名言“物體的尺寸其實無關緊要”那樣,打算改弦更張的盧卡斯發現他辛苦積攢的財富與設備也許幫不上他的忙,還記得在去年圣丹斯電影節上獲得評審團大獎的科幻獨立電影《雷管》嗎?它不過是一位32歲的退休程序員山恩·加魯斯單槍匹馬搞出來的,成本只有7000美元。
“雖然他和40年前一樣,仍然在探索一種截然不同的電影語言,但如果他再次要求我的指導,我可不會像當初那樣大膽地鼓勵他。”曾指導過盧卡斯的南加州電影學院教授伍迪·歐文斯如是說,他堅持認為自己這位得意門生今日的聲名是妨礙他繼續挑戰自我的最大障礙,而其他科幻作家也把盧卡斯看作一個腦滿腸肥的商人,而非人類未來的真正質疑者,“星球大戰與科學技術以及人類未來命運其實關系不大”,英國數碼朋克作家理查德·摩根在《紐約時報》上冷嘲熱諷說,“里面充斥的其實是一些善惡斗爭的陳詞濫調和好萊塢的惡俗東西”。
《環形世界》的作者拉里·尼文也認為盧卡斯惟一值得夸耀的就是運用計算機特技,將一些諸如“超光速推進系統”等古老的科幻概念視覺化:“《銀翼殺手》在2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一部關于未來的出色預言,而《星球大戰》呢,它的特技和精神都將在不遠的將來成為老古董。”
更加艱難的也許是盧卡斯影視帝國的轉型,盡管他信誓旦旦地要把他的帝國從一艘好萊塢夢工廠的“殲星艦”,逐漸轉變為一家“更為靈活的小型多元企業”,并打算把電子游戲、電視節目與低成本獨立電影當作是它未來的業務支柱,但他能夠拒絕因制造“星球大戰”等票房炸彈而帶來的滾滾財源嗎?盧卡斯想和尼基·卡羅一樣拍攝的夢想簡直可以上愚人節新聞的頭條:雖然依靠DVD出租和在線觀看業務,卡羅的《鯨騎士》在去年獲得了2100萬美元的額外收入,不過與《星球大戰》電影系列帶來的34億美元的累計票房收入和90億美元周邊產品的收入相比,簡直像一個笑話。正是在星戰系列這棵搖錢樹的支持下,盧卡斯工作室已經從一個小作坊發展為一個年贏利達10億美元的龐大商業帝國,包括游戲制作小組“盧卡斯藝術”,特級制作公司光魔實業公司,音響制作室“天行者音響”,并擁有星球大戰所有周邊產品的設計與版權。6月,盧卡斯電影公司即將帶著它的1500名員工搬進位于舊金山的新總部,耗資3.5億美元的Letterman數碼藝術中心,這一切都使盧卡斯的未來更像是電影特技界的比爾·蓋茨。
對于大多數導演而言,在職業生涯的中期推倒一切,另起爐灶無疑是一種奢侈,然而對于盧卡斯來說,他的最終障礙似乎在于自己依靠的“力”的黑暗面:“在你新片上映的第一個周末,如果全美國能有100萬觀眾乖乖走進電影院去看,那么恭喜,你就可以在500萬美元到手的同時,在票房排行榜前十位占據一個位置。”盧卡斯在《星球大戰前傳3:西斯的復仇》預映時對記者說,“如果你做不到,那么你的作品只能被做成DVD,到租賃市場去碰運氣。在這個生態圈里,老鼠是斗不過獅子的,除非它自己想辦法進化成為一只獅子。”已經成為獅子的盧卡斯會不會像《星球大戰3:武士歸來》結尾時脫下面具的黑武士那樣,面對他一直渴望的那個全新境界而手足無措?惟一可以肯定的是,30年前,盧卡斯可以用一支2號鉛筆勾勒出整個星戰世界的草圖,但今天他發現自己的夢想早已經不能依靠鉛筆,乃至任何技術條件來實現了。
來源:新浪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