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住教改“牛鼻子”

縱觀兩年多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思路明確:以教學改革為核心,以教學基地建設為重點,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努力辦出高職高專教育特色。兩年來,各相關部門抓規范、促建設,使高職的教學基本建設正朝著能夠滿足教學工作要求的目標前進。
兩年前,教育部提出“以教育思想觀念改革為先導,以教學改革為核心,以教學基本建設為重點,注重提高質量,努力辦出特色”的基本工作思路,也就是被人們稱之為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的六條基本特征,并明確提出工作目標:經過五年的努力,產生一批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理論研究成果;制定一批特色鮮明的專業教學計劃;推出一批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建成一批“雙師型”教師隊伍;編寫一批高質量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教材;建設一批示范性實習、實訓基地,示范性專業和教學工作優秀學校。由此,教育部啟動、展開了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與建設,以及教材、師資培訓基地、專業改革試點等項工作,從而拉開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深化改革、全面推進教學基本建設的序幕。
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與建設,是關系到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特色能否形成的關鍵。各類院校對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與建設的項目計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全國上報的項目共計1100項,涉及720所院校。教育部高教司有關負責人認為,在原高工專專業教學改革工作的基礎上,全國高職高專院校、成人高校和本科院校的職業技術學院,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的,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為主題,全面啟動了專業教學改革的工作。
實踐基地:質量與特色的保證
加強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是培養合格工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的必備條件之一。也有人說,實踐教學基地是高職高專教育質量、特色的保證。兩年來,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與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全國涌現出一批條件較好的實踐教學基地。但是,從高職高專教育的全局發展要求來看,這方面的工作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不久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教育部的優秀實踐教學基地的專家評審,為我國的高職高專院校示范性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奠定了基礎。怎樣建?建什么?怎么用?是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在建設實踐教學基地中提出的思考,也是所有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共同關心的問題。
走進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工業訓練中心,看到的是首期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按技術應用群分設的15個實訓室。二期工業訓練中心2億元的投入,憑借先進的實訓教學設備、現代企業管理方法,營造出真實或仿真的職業活動氛圍,縮短了廠校間的距離,達到快速勝任崗位工作的目的。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士的話說,“那是心臟,是直接生產生產力的地方”。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踐說明,教學基地建設應以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為主旨,以行業科技和社會發展的先進水平為標準,以學校發展規劃目標后所設專業的實際需要為依據,充分體現規范性、先進性和實效性,與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相一致,形成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相結合,統籌分片布點建設工業訓練中心,是許多省市對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經驗。
據了解,上海近年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形成了多渠道、多模式的格局,專業結構比例的構成,建立了第二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等一批實踐教學基地,有力地改善了實訓條件。
全國政協委員、原北京工業大學校長王滸對此提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不是“廉價教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能“瓜菜代”,政府要加大投入。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地的政府對這項工作力度很大,北京聯大通過貸款等方式拿到6000萬元,建設實踐教學基地。此外,還應大力發掘社會資源,與企業、行業聯合辦培訓基地;北京海淀走讀大學生物工程專業與北京大學副校長陳章良負責的生物中心聯辦,與清華大學多媒體實驗室聯合建設,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資源,創造先進的管理模式。
評價體系:以能力為本位
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委員會制定的《高職高專教育教學工作優秀學校評價體系》和《高職高專教育教學工作和各項新評價體系》,既是對各類高職高專院校進行檢查、評估的標準,也是各類高職高專院校進行教學改革與建設的重要依據。不久前,教育部對沈陽電力高等專科學校的教學工作優秀學校試點評估,是在高職高專教育教學領域另一層面的推進。教育部有關方面負責人指出,對沈陽電力專科學校的教學試評工作,是全國示范性高等專科學校建設工作的延續;旨在逐步在全國樹立一批高職高專教育的先進典型,運用典型的樣板作用,進一步推動高職高專教育的發展。
教學工作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對此,從事學校教育的人士并無異議。由于高職高專與普通高等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因此轉變觀念,轉變教學評價觀念,從注重對理論教學的監控評價轉向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監控評價,突出實踐教學的地位,才能夠推動、保證高職高專教育特色的形成。高職高專教育要完成教育模式的變革,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把學科本位的評價觀念轉向能力本位的評價觀念。轉變觀念是先導,質量、特色是目標;不以犧牲質量為代價,追求規模;通過專業教學改革的試點,把學校教學工作推向新的高度;加強教育的理論研究,防止發展中出現反復;扎扎實實抓好教學的基本建設,繼續探索作為一種教育類型的高職高專教育的模式;要克服重視層次、忽視類型,崇尚理論、鄙視技能的思想觀念,構建基于社會層面上的,而不是基于教育內部的人才培養層面上的“立交橋”。
師資隊伍:“雙師型”尚未形成
當前,我國高等專業技術院校師資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依然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尚未形成,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有待提高;獲得碩士研究生及更高學歷的教師比例偏低,具有正高級職稱的教師很少;專業和學科帶頭人匱乏;教師進修、培訓提高的渠道不暢,缺少培訓計劃;現有高校的師資評審制度不利于引導高職高專教師走“雙師型”的發展道路。針對這些問題,為了加快師資隊伍建設的步伐,兩年來,教育部批準籌建天津、上海兩個全國高職高專師資培訓基地。同時,選擇了一批辦學條件好,教學質量高,特色鮮明的院校,建設部分專業師資培訓點,與培訓基地協調配合,形成全國性的師資培訓網絡。
兩年的時間雖短,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迅猛、規模快速擴大。隱含著的必然是條件的不足與“門檻”的降低。當前在全國出現高職熱的情況下,面對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發展,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對應用性人才的多樣化需求,怎樣辦出高職高專的特色與質量,業內人士紛紛提出還應多一分冷靜和思考。
祝愿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一路走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