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課程:讓我們共享優質教學資源

【背景】
“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以下簡稱質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訂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品課程建設是“質量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教育部計劃用五年時間(2003-2007年)建設150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利用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將精品課程的相關內容上網并免費開放,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提高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包括六個方面內容:一是教師隊伍建設,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講教授負責的、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梯隊,要按一定比例配備輔導教師和實驗教師。二是教學內容建設,教學內容要具有先進性、科學性,要及時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相關的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實驗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等要上網并免費開放,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設。五是實驗建設。要大力改革實驗教學的形式和內容,鼓勵開設綜合性、創新性實驗和研究型課程,鼓勵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六是機制建設。要有相應的激勵和評價機制,鼓勵教授承擔精品課程建設,要有新的用人機制保證精品課程建設等。
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采用學校先行建設,省、自治區、直轄市擇優推薦,教育部組織評審,授予榮譽稱號,后補助建設經費的方式進行。教育部在網站上設立“全國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網頁,發布與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相關的政策、規定、標準、通知等信息,整個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申報階段,二是評審階段,三是公布結果階段。
一、申報階段
2003年教育部計劃建設150門左右精品課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教育行政部門按照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積極組織本地區的高等學校參加精品課程的申報工作,在進行省、自治區、直轄市內評選的基礎上向教育部推薦優秀課程,同時,為了進一步完善推薦工作,特別增加了各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及有關專家組織向教育部直接推薦的渠道,通過這兩種渠道,全國共推薦494門課程申報2003年度國家精品課程。經初步審查合格后進入評審階段。
二、評審階段
精品課程的評審過程分為四個階段:資格審查、網上教學資源評審、專家會議終審、課程公示。
1.資格審查,2003年10月17日精品課程申報工作截止,本年度全國共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38個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組織推薦來自260所高校的494門課程申報國家精品課程,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進行資格審查,共有467門課程通過了資格審查。
2.網上教學資源評審,資格審查結束后,教育部按照學科專業分類組織專家對240所高校的467門課程進行了網絡通訊評審,本次評審總計聘請了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西藏和青海除外)159所高校的381名專家參與網絡評審,教育部根據專家打分和課程排名遴選出210門課程參加專家會議終審。
3.專家會議終審,教育部于2003年12月18日至20日組織專家召開了精品課程專家終審會議,對網絡通訊評審遴選出的210門課程進行終審,通過專家投票最終評選出151門國家精品課程,覆蓋21個省、市、自治區,83所高校。
4.課程公示,按照《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實施辦法》要求,教育部于2004年1月5日至2月5日對入選國家精品課程的151門評審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網絡資源、授課錄像等材料進行了公示。
三、公布結果階段
入選課程經過一個月公示,由教育部正式發文授予“2003年度國家精品課程”稱號,向社會公布課程的所有網絡資源進行共享。獲得“2003年度國家精品課程”稱號的課程須在五年中負責維護和更新課程內容,保持網絡暢通,教育部將根據《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實施辦法》對其進行監督和管理。
[1] | [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