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新英語課堂上的幾種常用的教學法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發展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所以,能否上好每一堂課成為擺在每個教師面前的首要問題。而能否靈活機動的采取各種教學方法來組織教學便顯得尤為重要了。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任務型”教學法。
新課程提倡“任務型”教學法,《英語課程標準》也以學生“能做某事”來衡量教學效果。所謂“任務型”教學法,就是要求教師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上Unit3 This is my sister 這個單元時,我給同學們布置了這樣的任務,我要求學生帶上自己家里的全家福照片或自畫的全家福,在課前就要求同學之間互相用“This/That is my…,his/her name is… ” “Is this your…?Yes, he/she is. //No, he/she isn’t”這樣的句型來介紹自己的家人,然后再由同學在課堂上自己上臺表演。這樣的練習,不僅操練了口語,復習了句型,鞏固了知識,還對學生進行了以家為榮的情感教育,更關鍵的是學生通過它,滿足了自己的需求。
第二,合作學習法。
當今社會是一個全球化的社會,所以新的教育理念也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團隊精神的培養,因此,合作學習法就顯得尤為重要。我的具體做法是先將同學分為成雙的四大組,每兩同桌為一個小的集體,在由他們自行組織其它同學組成一個新的集體。當接收到老師的命令后,小組開始行動,甚至可以在教室里自由的走動,找自己的搭檔進行練習,要求只有一個:就是所有同學都開口說,敢于演。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尤其是在教“What’s this?”“What color is it?”“What’s your name?”等日常交際用語時教師只需帶讀幾遍,然后交給學生自己練習,效果很好。當然,如果學生愿意的話,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還有一點就是請學生表演或回答問題時,除了自愿組合外,教師可以喊同桌一起上。這樣,同桌中只要有一個舉手了,另一個同學就必須跟著來。無疑,這對調動后進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是有益的。
第三,交際表演法。
課堂是一個小型社會,在這方小天地里,學生應該有自己的交際空間。所以我們應毫不猶豫地把學生推到這個舞臺上,讓他們盡情地揮灑自己的才能,滿足他們表現自己的欲望。例如在學習Unit1 My name’s Gina這個單元時我把大部分時間都交給了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詢問同學的姓名、電話號碼等,這樣一來,那些怯于表現自己的學生也必須傾全力去應付,久而久之,便會養成一種習慣,然后再請學生上臺把它表演出來。這樣不僅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活躍了氣氛,更重要的是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鍛煉。
第四,活動與游戲法。
在教顏色、名字(制作小卡片)、寫招領啟事、畫全家福、學數字等內容的時候,我覺得可以用這個方法,而且盡量在課內完成。例如學數字時,可以作這樣的游戲:老師可以說:“請這一小組或所有No.3或No.4的同學 stand up”用以來考察他們的反應能力,對那些出了錯人,其他同學也可以幫其糾正。這樣一來,強化了學生對英語數字的敏感度。
第五,自主學習法。
新課程強調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其中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重要方面。例如在學習每單元Section A中1a的時候,可以利用課本上的插圖和生字表自己去找出該生字的意思,學習能力強一點的學生還可以自行拼讀。這樣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生詞教學不形象、不直觀的弊端。作為老師,有時還可以畫一些簡筆畫讓學生來拼讀單詞等等。又如在學完father、mother、patents之后,可引導學生學出grandfather、grandmother、grandparent(s)等單詞,另外在名詞的復數教學中也可以用此法,真正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除此之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還可以用聽說法、沉默法、全身反應法等許多方法,或者說將幾種方法串聯起來,不斷變換新的方法,因為學生是活的,課堂是互動的,教師本身也是在不斷思考探索的。只要我們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本著能夠找到更多、更好、更實用也更有創造性的方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