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的課堂教育探討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背井離鄉外出務工。農村“留守兒童”主要是因此被迫離開父母,廝守在當地讀書的兒童。這些孩子在留守期間是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的,由于過早脫離了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其生活、學習和心理都受到前有未有的境遇。有的不適應,感到孤獨無助,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壓力,誠惶誠恐,有的勞累過度,力不從心,等等。“留守兒童”的問題早已成為教育界廣泛探討的課題,我這里只是就其課堂教育談一點淺見,以拋磚引玉。
作為一名教師,多年來我一直關注著這些孩子。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比起其他孩子,他們主要存在學習差,性格偏激,缺乏親情、心理障礙等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雖然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不是簡單的課堂教育所能夠全部解決的,但是我們可以利用課堂這樣一個重要的溝通環境,給“留守兒童”多一些關心,盡量緩解他們的厭學情緒,彌補家庭教育的缺陷。
“留守兒童”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學習成績不理想。分析其原因是農民選擇外出打工,更多的是想通過自身的勞動盡快擺脫家庭的經濟困境,并沒有太多地想到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孩子的臨時監護人畢竟代替不了父母,他們平日里也就是負責孩子的吃喝拉撒,對于孩子的學習要么是不管不問,要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對孩子的教育充其量就是讓其完成作業。而孩子年紀小,自覺性一般來說并不強,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群體成績較差。我認為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其適當照顧,對他們采取"四優"措施:優先提問,通過讓他們多回答問題,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優先板演,使他們得到多練的機會;優先批改,優先輔導,使他們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達到當堂學習,當堂消化的目的,避免把問題積累起來,力爭新課不“欠賬”。每節課都注意掌握他們學習的情況,及時輔導,并鼓勵他們不懂要敢問。值得注意的是,當“留守兒童”學習出現問題時, 教師要嚴而不兇,在尊重和信任學生的基礎上,提出合理的嚴格要求;必須針對其缺點錯誤進行嚴肅的批評和教育。嚴格與尊重相結合,激起學生的自尊心,上進心和自信心,使其成為一種積極的鼓舞力量,讓課堂、學校成為一個能吸引孩子的地方。而用變相體罰方法來整治學生是決不可取的,即使你有恨鐵不成鋼之心,學生也不會有絲毫感激之情,尤其是“留守兒童”,他們缺乏親密溝通的父母,無法正常宣泄心中的敵對情緒,其結果是學生只會以逆反心理相報,甚至出現厭學情緒。
“留守兒童”的另外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性格孤僻,沉默冷漠,抑郁寡合,不懂也不主動請教。因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為孩子的祖父母或是其他親戚,他們對于孩子的生活,不是過于溺愛,就是放任自流,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答疑,因此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據調查顯示,在外打工的孩子的父母有一半以上不能經常與孩子電話聯系,他們比別的孩子缺乏親情的溫暖。學校、社會和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三缺其一,而學校教育最為關鍵的就是課堂教育,因此教師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對于“留守兒童”要給予更多的關心與呵護,給他們創造得到肯定的機會,及時注意他們的點滴進步,對他們應以表揚為主,在課堂上表揚他們的閃光點和點滴進步,以激起他們希望與進取的火花。要以批評為輔,最好在私下進行。在批評時應慎重,做到適時、適度、適時,應在孩子心態平和的情況下進行。教師要利用其對學生的真摯熱愛和期望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讓他們感到來自老師和學校的溫暖,從而熱愛學習和學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