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題校對工作占三分之一

作為命題人員,每天的工作任務就是編制試題,使用頻率最高的單詞就是“高考”。曾是監考人、應考人,現在又是命題人的我,感慨良多。
1980年參加高考監考,每天騎自行車往返20公里,早出晚歸。身為監考,自知責任重大,不敢懈怠,清點、密封備加小心。也曾提醒粗心的考生填寫姓名、考號;也曾警示另有圖謀的應試者展示真實的水平。
工作后就想圓父輩和自己的大學夢,工作之余準備高考,緊張的3天過后,并沒有什么“黑色七月”、“考試地獄”之感,只是覺得能有機會參加高考已經是非常幸運了!天遂人愿,但因為是教師,只能上師范院校。
再次參加工作后,和高考結下不解之緣。過去在學校總是被考,現在出題考別人,感受應是不同,飄飄然似登科之后。然而開始工作后才知遠非如此。有一年數學試題稍易,一些重點中學有所反應,我當時正在外地了解閱卷情況,有關領導從北京打來電話,要求作出難度估計,并分析原因。這只是初次嘗識,幾年經歷后,更知個中的艱辛,不禁慨嘆道: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誠惶誠恐,戰戰兢兢。
命題有三怕:一怕出現科學性爭論,二怕試卷過難過易,三怕校對出錯。
出題不像自己寫論文,文責自負。而試題一旦出現科學性爭論,值班電話就會鈴聲不斷,閱卷期間各省會紛紛要求給出說明。近年來新聞媒介更是爆炒不疊。有爭議的試題會成為專業人員的談資、外行人的笑料。各種信件紛至沓來,指出錯誤者有之,發表議論者有之,因發現錯誤要求獎勵者有之,要求出示晉級證明者有之,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試卷過難會惹得人們不滿。但試卷過易也會有反應,一些重點中學會覺其學生未顯出英雄本色而不滿,高等學校的教師也會質疑:學生高考分數那么高,為什么學習還有困難?其實難度只是評價試卷的一個指標,而且不是十分重要的指標,但在高考中,難度不僅影響到考生的分數,更重要的是關系到一些畢業班教師的獎金、房子、評先進、晉級等。但在現行高考中又不能進行試測,因此,每年在難度評估上,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數學題有個特點,題中關卡只有一兩個,知道了就不難了。全國幾十萬數學教師,精英輩出,要逃出這種“圍追堵截”,難度可想而知。
試題出來后,命題工作只是完成了三分之一,校對占三分之一,另三分之一是試題的研磨。
首先是試題是否超綱。為穩定中學教學秩序,提出了“中心開花,不打擦邊球”的口號。再有就是試題的文字,“如果”與“那么”相配;“若”、“則”搭檔;“已知、求證、證明”配套;“已知、求、解”配套。關于試題的研磨僅舉一例,1994年第(20)題的原型為:
在測量某物理量的過程中,因儀器和觀察誤差,使得n次測量分別得到n個結果:a1,a2,a3。如何從n次實測結果去推斷出“最好結果”?我們規定“最好結果”是這樣一個量:它與n次實測結果差的平方和最小。依次定義,從a1,a2,a3推出的“最好結果”。
修改時反復討論了幾次,才最后定稿。下面是曾經討論的一些問題:
1、利用n個測量結果求近似值的方法有多種,而目前以方差最小為最佳,也最簡便。所以“最好結果”應改為“最佳近似值”更為貼切。
2、數學中每個量都用一個字母代表,為了考生運算方便,把“最佳近似值”用a代表。
3、“它與n次實測結果差的平方和最小”也有漏洞,因為最小是與其他量比較而言,此處未提其他量,談“最小”不妥。一種意見改為數學語言,但本題為應用題,因此應用生活語言,并加“與其他近似值比較”。
4、“定義”二字不妥,定義應比較規范,此處只能用“規定”。
5、刪去“如何”一句,語言再加修飾。
由上可見命題之辛苦,我們雖不是“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因為命題不允許那么長時間),但推敲之用心良苦不亞于當年的前輩。因為經常研磨試卷、校對試題,所以每當看文稿、聽廣播、看報紙時,總想挑出其在邏輯、語法、文字、標點上的錯誤。不免被家人斥為“出題落下的毛病!”
說到校對,一般出版社、報社都允許有一定比例的校對錯誤,真正出現時發個勘誤表或更正也就了事。但高考試卷不允許出現校對錯誤,因為在兩個小時之內不可能將更正發到全國的三百萬考生。
開始兩年的校對是在監獄,住在為犯人家屬準備的招待所,加之那幾年比較落后,因此其食宿條件可想而知。在此之前,自己也算守法公民,未曾經歷監獄的陣勢,真正見到才知其壁壘森嚴,高墻警察,電網警犬,隔離地帶,小號單間。印刷廠更是監獄里的“監獄”,長年保密,即使監獄管教不在本片也不能進入。才到監獄就辦了出入證,每次進出要“驗明正身”,車輛進出要辦證件,點人數、看底盤,防止夾帶。校對時由管教人員傳送試卷,不與犯人接觸,但打出清樣后,要監視犯人毀掉鉛版,必須進入車間。但只見慘白的水銀燈光當頭照下,一排排的鉛字柜圈出一個個死角,也留下一片片的陰影,工作臺下、柜子后不時露出一個個剃得精亮、泛著青光的頭皮。想著這些人過去都有驚人之舉,現在只有咫尺之遙,身陷其中,全身進入應急狀態:眼睛和脖子自覺配合,組成全方位預警系統,實行360°監控;臂腿肌肉緊急集合,進入一級戰備;心跳和呼吸加快,保證后勤供應。好不容易完成任務,出來時步幅和頻率都加快了,當時未來得及精確計算,但至少提高了20%。
用計算機后,慶幸再不用受牢獄之苦,但同樣有煩惱:忘記存盤,前功盡棄;出現病毒,氣也枉然。計算機很聰明,但又很笨。高考試卷的模式沒有哪兩年是完全相同的,計算機只記住了上年的模式,當年的試卷有一點沒有改,計算機都會忠實地保持上年的樣子。試卷校對還不同于一般校對,光頁碼就有五項:科目、試卷或答案、文科或理科類、第幾頁和共幾頁。其他還有年份、題號、選項、分值,包括每題的分值,題目和答案的分值是否一致,各題分數之和與總分是否相等。題目中有上下角碼、大小寫、正斜體。數學中易混的符號也非常惱人,英文字母“a,w”與希臘字母“α,ω”相像;“b,z”和數字“6,2”類似;英文字母“o”、希臘字母“θ”和數字“0”就像三胞胎。分A、B卷后更為復雜,要互相對照,一并改正。數學又分文理兩類,工作量增加一倍。到了校對的最后階段,校出錯誤大驚失色,校不出錯誤更為害怕:“是不是卷中還有錯誤沒校出來?”最后要在每頁試卷和答案上簽字,簽字時筆重千斤,忐忑不安。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等待,只待7月的最后“判決”……
考試后各界對試題的評論鋪天蓋地,使人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考試是一種妥協”!因為閱卷管理人員、學科專業人員、考生、中學和大學等方面各執一辭,而考試命題就是各種矛盾的匯聚點。因此雖沒有諸葛亮舌戰群儒之辯才,但不得已也要參加各種論戰:
“為什么不能多出一些選擇題?機器閱卷快捷方便,也不必動員閱卷
教師,還要安排食宿、娛樂。”
“數學是思辯性比較強的學科,要有一些解答題考查思維過程。”
“‘文革’前五個大題就能選拔新生,現在為什么需要這么多的試題?
是不是命題人員的素質下降了?”
“小題可以全面考查基礎知識,避免考試誤差,防止猜題押題,引導
中學全面復習。”
“老師,你出題時是不是要讓30%的考生做不完?”
“不對,我們要讓40%的考生能完成全卷。”
……
如果說真有“黑色七月”、“考試地獄”的話,那對命題人員倒是實實在在的煎熬!正因為處于各種矛盾的焦點,也就格外受到關注。因此經常警示自己,不是因為樹高,而是因為長在山上!其實,以樹自詡未免狂妄,只要能為一棵報春小草,我心足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