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字含有 匣 的文章] |
|
1.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實踐與思考 | 更新時間:2007年6月28日 來源:中華職工學習網 | 1改革開放后蘇州古城保護歷程與影響因素分析
保護原則初步確定的起步階段(1978-1986年)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蘇州市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后,古城保護工作始終得到專家、領導的重視,并開展了一些保護工作,如留園、北寺塔等的文物古建筑搶修。此外還對文物、古跡、古建筑進行了調查摸底,基本確立了除文物保護單位以外的252處的古建筑作為控制保護,進行了掛牌記錄,從而使古建筑的保護提到議事日程。后又對古樹名木進行了統-的調查、編號、掛牌,以利古樹名木的保護,對古橋、古井和基地的地標性的歷史遺存也在實踐中逐步摸底到位,做到重點保護要素基本清晰。 [詳情……] | | |
|
|
2.數字技術使千年敦煌成為不朽遺產 | 更新時間:2007年6月28日 來源:中華職工學習網 | 敦煌研究院等世界各地的文物保護、收藏單位正在將數字技術引入敦煌遺產保護。專家們稱,他們聯合打造的“數字敦煌”,有望使這些分散世界各地的珍寶“回歸”和重新聚合。“準確地說,數字敦煌有兩層含義,一是將數字技術引入敦煌遺產保護,將洞窟、壁畫、彩塑及與敦煌相關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數字圖像;二是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研究成果、相關資料,通過數字處理,匯集成電子檔案。”多年從事“數字敦煌”開發研究的敦煌研究院保護所副研究館員劉剛說。 [詳情……] | | |
|
|
3.淺析古建筑消防安全設計規劃特殊性 | 更新時間:2007年6月28日 來源:中華職工學習網 | 1 引言
中華民族有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惟一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而不曾中斷的國家。悠久的歷史賦予了我們豐富的文化遺產,構成了獨特而燦爛的文明景觀。它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迄今我國已有29處文物古跡、歷史名城和自然景區被列人世界遺產名錄,成為繼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遺產國。還有100多個項目被列入遺產預備清單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經成為遺產大國。遺產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對待文物古建筑必須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文物法》規定:“文物保護單位應當制定專項的總體保護規劃,文物保護工程應當依據批準的規劃進行。”然而,目前的現實是,絕大多數的古建筑在消防方面均沒有較完整的規劃。以山西省為例,共有木制結構古建筑18 118處,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結構古建筑占全國的72.6%,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119處。這么多的古建筑,除平遙古城的消防規劃正在編制中外,其余的還沒有一個做出消防規劃。
[詳情……] | | |
|
|
4.談古建筑火災特點及補救措施 | 更新時間:2007年6月28日 來源:中華職工學習網 | 1 引言
古建筑一般指古人遺留下來的距今有較長歷史年代且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主要包括寺院、廟宇、宮殿,樓閣、古塔、宅院等。這些古建筑除了本身的歷史價值外,其內部陳列的各種古代雕塑、壁畫、文物等更具不可再生性,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信仰的歷史資料,是國家珍貴的文化遺產。古建筑單位幾乎都是宗教、旅游活動集中地,是文物保護的重點,同時也是消防安全重點單位。
[詳情……] | | |
|
|
5.青銅文物的清洗及封護最新工藝解析 | 更新時間:2007年6月28日 來源:中華職工學習網 | 青銅文物保護學者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以尋求更有效、簡便而完善的保護方法。目前,在青銅器保護處理方面有許多行之有效的辦法,可分為兩方面: [詳情……] | | |
|
|
6.超細干粉在古建筑消防中的設計與應用 | 更新時間:2007年6月28日 來源:中華職工學習網 | 一、前言
我國古建筑(主要是寺廟)的分布、規模、開發和消防設施狀況相差甚遠,消防安全管理也各異。古建筑(特別是寺廟等)一般建于山上、道路崎嶇或屬于高臺式建筑,沒有消防車道,消防車根本無法靠近。古建筑著火后,由于古建筑(寺廟等)多半年久失修,加之寺廟長年香火不斷,一旦著火,本身耐火等級低,極易蔓延擴大,而且多數古建筑(寺廟)位于離城鎮較遠的山區和鄉村,消防隊到達后,火勢往往已處于猛烈燃燒階段,難以撲救,貽誤了滅火的最佳時機。如何解決這一消防難題,成為消防業界的研究課題,根據筆者在消防工程中的經驗,下面介紹一種針對這種場所有效防范和撲救的超細干粉滅火劑及自動滅火裝置的設計與應用。
[詳情……] | | |
|
|
7.新型的拋光磚與仿古磚再分天下 | 更新時間:2007年6月28日 來源:中華職工學習網 | 在瓷磚選材方面,因為滿足了部分戀舊之人的心理訴求的仿古磚曾一度走俏,也就有了仿古磚將統一瓷磚市場的說法。而近日,正在裝修的筆者逛了不少建材城,發現在灰、黑色調主控的仿古磚市場中,在技術創新的推動下,新型拋光磚也有了新內涵。 [詳情……] | | |
|
|
8.坭興陶簡史 | 更新時間:2007年6月28日 來源:中華職工學習網 | 已有1300多年歷史的欽州坭興陶藝作品于1915年參加美國巴拿馬舊金山舉辦的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名列中國四大名陶。與江蘇宜興紫砂陶、云南建水、四川容昌陶飲譽中外。近百年來,多次參加國際和國家級展覽會評比并獲得大獎40多項,坭興陶產品遠銷東南亞,東歐,美洲以及港澳臺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歷代坭興陶珍品被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中國科技館、中國軍事博物館、臺灣歷史博物館、南京歷史博物館、清華大學藝術館、廣東、北京、天津、大連、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江西、安徽、內蒙古、澳門等二十個省、市工藝美術館和美國、德國、新加坡、日本、意大利、法國、俄羅斯等國家博物館或藝術館收藏。最近,坭興陶“連心碗”被指定為國賓禮品贈送東盟十國領導人。 [詳情……] | | |
|
|
9.兩項陶瓷新技術帶來陶瓷生產設備革命性創新 | 更新時間:2007年6月28日 來源:中華職工學習網 | 陶瓷是當前世界最主要的建筑材料,據預測,未來幾十年陶瓷的需求量將會大幅攀升。目前,我國是建筑陶瓷生產大國,但遠非強國,主要原因是產品檔次較低,關鍵設備開發和生產能力差。 [詳情……] | | |
|
|
10.綠色陶瓷 | 更新時間:2007年6月28日 來源:中華職工學習網 | 一、引言
人口、資源、環境是當今社會持續發展所面臨的三大問題,人類在創造社會文明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破壞賴以生存的環境空間。人口膨脹、自然資源生態的失衡,象干旱、洪水、沙漠化、荒漠化、酸雨、溫室效應、地球臭氧層的破壞等等,這一切給人類自身的健康和生活質量以及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帶來嚴重影響,危害到人類未來的生存。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基本國策。各國強調以高新技術為支柱產業,科學、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開發尚未利用的富有自然資源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資源,并對部分傳統產業進行改造,生產綠色環保型產品。
[詳情……] | | |
|
|
|
|
|
|
|
 |
熱門文章 |
 |
|
|
 |
推薦文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