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 明理 導行淺談《品德與生活》活動化教學

品德與生活課是一門讓學生學習道德知識、培養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的學科,它作為小學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擔負著培養學生道德觀念、指導學生道德行為的最根本的任務。激情、明理、導行是思品教學的三個基本環節,宋代儒學大師朱熹說“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能否使學生把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并使之科學化和持久化,作為教育者,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方法,實施創新教育,適時構建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使品德教育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下面從我個人在一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中的一些做法,談談如何利用活動化教學提高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實效。
一、活動化教學激情
思品“活動”打破了以往一成不變的教學格局,可以采用講故事、聽歌曲、看錄像、角色游戲、小品表演、分組討論、知識競賽、演講辯論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創設出一個個教學情境,以活動激情,由情入境,充分挖掘和發展教材內涵的情意因素,有機地營造和渲染出一種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使學生能愉悅地去感受、去體會、去認識,能極大地誘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性。如在教學《我們的老師》這一主題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將班上的任課老師和學校里其他一些老師的相片做成幻燈片,用數字進行鏈接,開始上課了,我對學生說:“老師的電腦屏幕上有這么多的數字,每一個數字后面都藏著一位我們學校里的老師,大家想不想把他們找出來呀?”學生躍躍欲試,紛紛舉手要求上臺來操作,尤其是當找到自己班級的任課老師時更高興,找出來后還能用一兩句話說說這位老師。這樣,通過一段活動化教學,學生積極性高漲,主動參與到教學中,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二、活動化教學明理
俗話說“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充分明理是導行的堅實基礎。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識,形成道德觀念,明確行為方向,達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從而有利于指導行為實踐。而活動化教學明理,能讓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明白道理。如在教學一年級《和大家一起玩》第二課時時,我將班上學生分成四大組到操場上玩游戲。一組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一組玩貓捉老鼠的游戲;一組玩校園里的滑滑梯;一組玩丟手絹的游戲。在玩的過程中,玩滑滑梯的那一組發生了矛盾,有兩位男孩子爭了起來,馬上有學生跑來報告我,我走過去問清了情況后,讓他們那一組的同學圍在一起,討論一下:和同學一起玩時應該怎樣做?學生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最后得出:不亂擠、不搶先、互相讓一讓,這樣大家才會玩得高興。我聽了直點頭,那兩個男孩子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剩下的時間他們主動排好隊,還負責維持他們這一組的秩序。這樣,通過活動化教學,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接受了教育,明白了道理。
三、活動化教學導行
學生的道德觀念、信念轉化為道德實踐、道德行為,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終目的。通過活動化教學,能達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全面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道德判斷能力的作用。在社會生活和實踐中便能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提高道德行為的正確性,進而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往的思品課教學是課堂教學與生活脫離。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讓活動化導行的內容接近學生生活實際,貼近生活。如在教學《按時上學》這一活動主題時,我結合學校實際(因我校是寄宿制小學),與生活老師配合,利用午休時舉行了一次競賽: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穿好衣服、折好被子、整理好床鋪。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道德知識,(如睡覺前自己的衣服鞋襪擺放整齊、書本收拾好,第二天起床時才不會到處找東西,也就能迅速穿好衣服、整理好床鋪,不會遲到等,)通過這一次競賽活動,內化為學生自己的道德認識,能更好地指導學生今后的行為。
最后,讓我引用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過的一句話“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開闊了”,思想品德教育活動化正是能使“教室的天地”開闊些,再開闊些,那我們也就真正是做到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陶行知語),也就能培養出21世紀的合格人才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