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課程建設之我見

新世紀全世界經濟和政治的迅猛發展,要求我們要有新一代的人才群體和與之相匹配的人才培養模式,這自然促動著國際范圍的教育改革浪潮。20世紀80年代末,許多國家就開始進行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的研究,如英國推出的《教育改革方案》,法國建立了“學校思考委員會”,美國推行《2000年教育目標法》,德國的課程設置基礎化和綜合化的改革,日本修訂《大學設置基準》,等等。其中,不乏專業、機制、管理等方面的內容,但是,核心的部分大多是關于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改革方面的。由此我們不難認識到,在推進高等教育發展,促動高校教學改革的整體進程中,課程建設毫無疑義地是處于核心地位的、根本的根本。我國在90年代中期開始的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計劃就是在世界教育改革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建設的大形勢下所擬定的戰略舉措;顯然,今天我們提出“精品課程建設”的大命題,是一個理性的繼承和適時的總括,又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推進。
課程的組構和設置是學校、院系以至于專業建設的基礎。課程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最主要的界面(或稱“平臺”)——它維系著執教的教師與在學的學生,以及學校與之相關的行政和管理;它展布在課堂、野外、實驗室、實習基地;它溝通著科研、生產、文化、商貿、機關。而這一切都是著眼于人格的養成,而非“螺絲釘”或“馴服工具”的鑄造。正如孑民先生所說:“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僅僅為灌注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類也。”
課程建設不僅體現辦學思想、辦學特色,甚至還可以成為學校發展進程中的標尺,應該把它作為舉鼎大作來干。而在課程建設中,培建精品課程一定會發揮示范和指向的作用。
所謂精品課程就是指體現現代性、科學性、先進性,有嚴正風范和鮮明特色,并具有示范和輻射作用的優秀課程。
精品不同于凡品。出類拔萃才能謂之為“精”。精品課程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才可以稱之:精粹而不繁雜,精當而不失體;精辟而不流俗,精湛而不虛夸;精深而不淺浮,精進而不囿舊。進一步說,就是:
1.課程的體系和架構符合科學發展的規律和教育的認知規律,并多有創意;
2.課程的內容有堅實的學術研究基礎,同時還是教與學切磋相長的匯萃;
3.課程要在理論與實踐,基礎與新知,知識與技能等方面有恰當合理的布局和設計,同時要注意學科交*和文理交融;
4.課程要從課程體系的高度顧及先行和后繼課程的相關內容,有溫理,有鋪墊,有延伸;
5.課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既有科學歷史過程的回顧,又有科學和社會發展進程的前瞻,既有必要的反思,又有更新思考的詰問。
如果在以上諸方面有所建樹,那么它就必然可以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發人深思,啟思明智;通過教學相長,不斷啟迪學生探索求知的熱望,引發他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和自強不息的品格。這就可能達到 “效果” 深遠和“輻射”寬廣,從而成為課程建設的排頭兵和引風旗。
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此例甚多。魯迅在北京大學教授的《中國小說史》,王竹溪教授的《熱力學》,馮友蘭在清華大學教授的《中國哲學史》,杰弗里·泰勒在劍橋大學教授的《動力氣象學》和《物理學》,就都是為人傳頌的好例子。
課程建設,必然涉及隊伍、內容、方法、教材、管理等方面,但是,造就一批師才和建設教師隊伍、構建課程體系和撰述高質量的教材無疑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方面。
月涵先生的名言:“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至今音猶震耳。所謂師才,是指課程的主講教師必須具有嚴謹治學、敬業愛教、誨生不倦的良好師德和從嚴執教、勤奮思考、奮進創新的教學作風。這自然在授業者的風范上表現出來;而受業者也必然聞道于心,獲漁而樂,終生獲益。這也一定會在學生的評教里得到反響。言傳身教,此之謂也。授課要有真情。因此,教風就要兼容并包,不宜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慷慨激昂,鞭撻有聲,好!剖析入微,娓娓道來,好!華彩大放,引人入勝,也好!……只有這樣才能給新一代學子們展現出一個思路萬端的學術氛圍和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
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教材就是課本,也就是一課之本。就好像是劇本是一劇之本,沒有它們就不好上課。一門課程的一本(或幾本)好教材不僅要傳授本門學科的知識(授業),還必須講析明白學理、事理,并盡可能兼及為人處世和行事的道理(傳道),還要能適當地從學術研究的新動態中提煉出問題,引發、分析問題和回答問題(解惑)。比如,有關全球變暖的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溫室效應”就有“冰室效應更可怕”的反詰,可屬一例。
自撰確有特色的教材固然很好,而選用成熟的、已有定評的好教材也未可非議。因為教師并不是演員,教課也不同于演戲。課程講授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它是有個人魅力的和個人風格的,它是知識積累和人文素養內化和熏陶的外現。老舍的《茶館》只看北京人藝的,可普契尼的《圖蘭多特》就可以有不同風格的演出。因此,如果是屬于后者的課程,考察其詮釋的教案和教學參考材料,以及講課的表述特色也就是很必要的了。
不言而喻,作為課程建設的總體而言,還必須有從事本課程的構建合理、傳承有繼的教學隊伍,以及恰當有序的管理機制。
精品課程一定是較長時間積淀的結果,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應該揠苗助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高校的多類型,專業的多種類,地緣的特色,辦學的歷程,都會使各類學校都有可能培建出有自己特色的優秀課程或不同層次的精品課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