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來圖書館學情報學方法論研究的三次創新
http://www.dcyhziu.cn 2007/5/24 源自:中華職工學習網 【字體:
】

科學是隨著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就向前發展的,研究方法每一次創新,隨之我們面前也就開拓了一個充滿種種新鮮事物的更遼闊的遠景。圖書情報學方法論是圖書情報學基礎理論重要的研究內容,方法論的研究對于豐富圖書情報學理論,完善圖書情報學學科體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至今已走過二十余年的發展歷程。這期間,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研究由自發到自覺,由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概括和抽象,反映了方法論研究的規律。縱觀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研究的二十年,我們不難看出,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研究經歷了三次創新,這三次創新可以概括為:體系的構建、理性的反思和網絡環境下的方法論研究。本文以方法論研究的三次創新為線索,試圖管窺二十年來圖書情報學基礎理論研究的全貌。
1.第一次創新:引進、移植、體系的構建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政治形勢的改觀,圖書情報學迎來了科學的春天。1982年,沈繼武的《論我國圖書館學的危機及其革命》拉開了方法論研究的序幕。作者認為,我們圖書情報學落后的內在原因主要是方法落后造成的。文章進一步指出圖書館學的發展與研究方法密不可分,沒有方法上的革命就不會有理論上的突破。(1)
1983年,圖書館學方法論研究的標志性成果,喬好勤的《試論圖書館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發表。喬先生認為,方法論研究是圖書館研究的當務之急,而建立方法論體系又是圖書館學研究的重要任務。在此基礎上,作者把科學方法的三層次結構(哲學方法,一般科學方法和專門科學方法)引入圖書情報學。后來,“三層次”說得到圖書情報界廣泛地接受,并成為圖書情報學方法論體系的基本結構。(2)同年,嚴怡民的《情報學概論》出版,該書第一次詳細、系統地介紹了文獻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原理,使方法論研究由定性為主,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轉變。(3)另外,運籌學的理論也被引入圖書情報學領域,從而使定量分析的方法成為圖書情報學重要的研究方法。
1985年有兩本著作影響深遠,一個是吳慰慈和他的學生邵巍合著的《圖書館學概論》(4),另一個是武漢大學黃宗忠所著的《圖書館學導論》(5)。前者被選取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和部分高校的教材,發行量很大,后者也是多所高校的教材。這兩本書都吸收了喬好勤的“三層次”說。在《圖書館學導論》一書中,黃宗忠還對“三層次”說作了進一步的細化,從橫向上又提出四個研究過程,并且明確地提出方法論屬于理論圖書館學的研究范疇。此外,王崇德的《情報學研究方法概論》也是一篇重要的論文,該文確立了“三層次”說在情報學領域的地位。(6)上述研究成果對于普及圖書館學知識、掀起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研究的熱潮起到重要的作用。
1986年,李廣建的文章《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方法論體系初探》,呼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學方法論體系(7),黃海燕的《情報學方法論的思索》探討了情報學方法論研究、情報學理論發展和情報實驗三者的關系(8)。1987年,許培玲的《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哲學思辯》對三個層次中涉及到的來源問題進行了具體地闡述。內容有三點:第一,對圖書館工作、圖書館個體進行考察;其二,對圖書館工作的整體進行考察,建立以實踐為基礎的理論體系;第三以宏觀(哲學)上來考察圖書館實體的內在本質和規律,目的在于建立更高層次的以哲學為基礎的體系(9)。同年,盧泰宏的《情報科學的三個研究規范》提出三個規范學說,即面向情報源的規范、面向情報傳遞過程的規范和面向情報用戶的規范。三個規范的學說標志著圖書情報學方法論朝多元化模式的方向發展。(10)
1988年,霍國慶在《圖書館學方法論試探》中提出建立圖書館學方法論體系的若干原則,有整體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客觀性原則、靈活性原則和簡單性原則(11)。劉東維的《情報研究方法論綱》認為,1988年前后,情報學面臨轉變,因此研究方法也會發生質變,按情報學研究的時間特征分三大類,即回歸類(回溯性研究)、分析型(現實研究)和預測型(未來)。該文作者還主張構建情報學一整套的研究方法及評價體系,而不能用單一的、片面的方法。《情報研究方法論綱》的意義在于論證了研究方法多元化模式存在的合理性(12)。1988年,王崇德的《圖書情報學方法論》出版,該書是有關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的第一部專著,是近十年來方法論研究成果的系統總結。(13)
從1980到1990十年間,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研究取得了輝煌成就,具體地說,十年的方法論研究填補了圖書情報學研究的一個空白,開拓了一片新的研究領域,科學方法的三層次結構引入圖書情報學研究,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以定性為主的模式,轉向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多元化并存的局面。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引進、移植和體系構建為主要內容的方法論思潮被新的創新思想所取代,但是這種思潮并沒有結束,而是在繼續地發展和創新。比如,1990年劉植慧的《情報學研究方法探索》(14),2002年王子舟的《圖書館學專門方法論綱》(15)等等。
2.第二次創新:反思、審視和理性的批判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研究是80年代的繼續,但是它的主流已經不是體系的構建,而是以反思、審視和理性的批判為主的新的學術思潮。
1990年,文鵬程的文章《中國情報學研究述評》認為,中國的情報學在十年的發展中暴露出表現性的繁榮,情報學理論研究方法并沒有什么創新。作者還對“三層次”說進行批判:第一,哲學方法只是一種指導功能,主要是啟示作用,并非具體指導;第二,一般科學方法中的移植法不是簡單地引進,把其它學科的方法移植到情報學專門方法要有恰當的切入點,但是并沒有找到這個切入點;第三,專門方法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從情報學內部生成,另一個根植于其它學科,以后又消化整合為情報學專門方法,但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批判、吸收、消化、整合的過程(16)。梅雪的《研究圖書館學的方法論反思》也持同樣的觀點,該文提出方法論研究應剔除無實際意義的所謂方法,篩選出有價值的研究方法,這樣才能使新方法破土而出。(17)
1993年,張北泉的《近些年圖書館學方法論體系結構研究》認為,已有的方法論體系存在如下問題:第一,十多年來多種觀點相互爭論,沒有取得較為統一的認識;第二,圖書館學方法論受其它學科影響的多,自身創立的少;第三,不加選擇地引進、移植,造成圖書館學方法論體系繁雜無序,無限膨脹;第四,某些方法的研究,在認識范圍上過于狹窄。(18)1995年,朝麗鳳撰文《試析當前圖書館學方法論的瓶頸》,該文認為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是制約方法論研究的瓶頸問題,只有解決了方法論的系統化問題,才能使方法論研究得到發展(19)。
1997年,郝沐平的《淺論圖書情報學體系》認為,在運用方法論體系上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過去對數學方法過于頂禮模拜,造成圖書館學研究華而不實;第二,別的學科中定量分析及“洋方法”的盲目移植,造成了圖書情報學研究中反客為主的現象較為普遍;第三,研究方法與工作方法混為一談。(20)
90年代以來關于圖書情報學專門方法的爭論也十分激烈。第一種觀點認為圖書情報學不存在專門方法;第二種觀點認為專門方法在理論上存在,實際上沒有形成;第三種觀點認為,圖書情報學有自己的專門方法,并得到廣泛地應用。如文獻計量法、引文分析法等。2002年,吳慰慈、董焱在《圖書館學概論》一書中指出“一門學科只要產生并且生存發展,一定會產生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只不過在某些學科中,這些方法可能是被零散地、偶然地使用,缺乏理論的總結和歸納,圖書館學研究的專門方法還在發展中,許多方法尚未定型,還需要研究者花大氣力去探索并使之完善。”(21)
3.第三次創新:網絡環境下的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后,互聯網在全球興起,人類的信息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以數字化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通訊技術綜合而成的現代信息技術,引發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信息革命。新的社會環境使圖書情報學研究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應對新的環境就成為圖書情報學方法論必須回答的問題。
2003年,王東波的《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學研究的若干問題》認為,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學研究方法與傳統方法一脈相承,有許多相似之處,如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總結法、文獻研究法、思維研究法、數理統計法、數學模型法等等。這些方法在網絡環境下不但不會消失相反大有作為。但同時,作者又提醒道“多達20多種的圖書館學研究方法都帶有時代的烙印,都有它的局限性,我們要對它們進行科學的改造,及時地補充和大膽地批判,使之完全適應數字化社會圖書館學研究的需要。”(22)
同年,李偉超、王蘭敬的文章《鏈接分析法——情報學研究的新方法》認為,面對浩繁的網絡信息資源必須尋找新的理論和方法(如鏈接分析法)來描述和組織網絡信息世界,傳統的方法如文獻計量法,必須進行自身的轉化和創新,這樣才能適應網絡時代圖書情報學研究的需要。(23)從目前來看,正在發展中的網絡信息計量學是描述網絡資源的最有力的工具。到目前為止,這一領域的成果還不多見。
4.結束語
二十年來,我國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研究的三次創新反映出圖書館學情報學理論研究的繁榮和發展。第一次創新是在文革結束后,百廢待興的圖書情報事業迫切需要科學方法的指導,在這種情況下,方法論研究的興起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而第二次創新是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確立的社會環境下發生的,這時的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研究,已經走過了十余年的發展歷程,這十年的發展,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和問題。因此,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的反思和總結就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思潮。20世紀90年代互連網在全球興起,人類的信息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第三次創新拉開了帷幕。2003年10月23日,中國圖書館學會第四次圖書館學理論研討會在鄭州舉行,會議爭論的一個焦點就是圖書館學研究是否與實踐相脫節。透過二十年來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研究的創新之路,我們完全可以得出結論,圖書情報學理論研究并沒有與實踐相脫節,相反聯系的更加緊密。
當然,方法論研究也存在著許多問題,諸如積極引進的多消化吸收的少,研究方法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現有的研究方法還沒有完全地被總結和概括,缺乏像《丑陋的圖書館學》這樣的理論批判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視。總之,方法論的三次創新是圖書情報學理論研究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一個標志,代表著二十年來圖書情報學理論研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主流學術思潮,在21世紀的網絡時代,這三種學術思潮將相互借鑒共同服務于21世紀的圖書情報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沈繼武.論我國圖書館學的危機及其革命.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6)
2 喬好勤.試論圖書館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圖書館學通訊,1983(1)
3 嚴怡民.情報學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23
4 吳慰慈,邵巍.圖書館學概論.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5 黃宗忠.圖書館學導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5
6 王崇德.情報學研究方法概論.情報科學,1985(6)
7 李廣健.建立有中國特色方法論體系初探.圖書情報知識,1986(2)
8 黃海燕.情報學方法論的思考.情報科學,1985(7)
9 許培玲.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哲學思辯.圖書館學通訊,1987(1)
10 盧太宏.情報科學的三個研究規范.情報學報,1987(6)
11 霍國慶.圖書館學方法論試探.圖書情報知識,1988(6)
12 劉東維.情報研究方法論綱.情報學報,1988(3)
13 王崇德.圖書情報學方法論.北京: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1988
14 劉植慧.情報學研究方法論探索.情報學報,1990(4)
15 王子舟:圖書館學專門方法論綱.人大復印資料,2002(3)
16 文鵬程.中國情報學研究述評.情報學報,1990(3)
17 梅雪.研究圖書館學的方法論反思.圖書館,1990(3)
18 張北泉.近些年圖書館學方法論系體結構研究.當代圖書館,1993(2)
19 朝麗鳳.試析當前圖書館學方法論中的瓶頸.晉圖學刊,1995(40)
20 郝沭平.淺論圖書館情報學體系.津圖學刊,1997(2)
21 吳慰慈,董焱.圖書館學概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22 王東波.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學研究的若干問題.圖書館論壇,2003(6)
23 李偉超,王蘭敬.鏈接分析法——情報學研究新方法.情報資料工作,2003(3)
1.第一次創新:引進、移植、體系的構建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政治形勢的改觀,圖書情報學迎來了科學的春天。1982年,沈繼武的《論我國圖書館學的危機及其革命》拉開了方法論研究的序幕。作者認為,我們圖書情報學落后的內在原因主要是方法落后造成的。文章進一步指出圖書館學的發展與研究方法密不可分,沒有方法上的革命就不會有理論上的突破。(1)
1983年,圖書館學方法論研究的標志性成果,喬好勤的《試論圖書館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發表。喬先生認為,方法論研究是圖書館研究的當務之急,而建立方法論體系又是圖書館學研究的重要任務。在此基礎上,作者把科學方法的三層次結構(哲學方法,一般科學方法和專門科學方法)引入圖書情報學。后來,“三層次”說得到圖書情報界廣泛地接受,并成為圖書情報學方法論體系的基本結構。(2)同年,嚴怡民的《情報學概論》出版,該書第一次詳細、系統地介紹了文獻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原理,使方法論研究由定性為主,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轉變。(3)另外,運籌學的理論也被引入圖書情報學領域,從而使定量分析的方法成為圖書情報學重要的研究方法。
1985年有兩本著作影響深遠,一個是吳慰慈和他的學生邵巍合著的《圖書館學概論》(4),另一個是武漢大學黃宗忠所著的《圖書館學導論》(5)。前者被選取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和部分高校的教材,發行量很大,后者也是多所高校的教材。這兩本書都吸收了喬好勤的“三層次”說。在《圖書館學導論》一書中,黃宗忠還對“三層次”說作了進一步的細化,從橫向上又提出四個研究過程,并且明確地提出方法論屬于理論圖書館學的研究范疇。此外,王崇德的《情報學研究方法概論》也是一篇重要的論文,該文確立了“三層次”說在情報學領域的地位。(6)上述研究成果對于普及圖書館學知識、掀起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研究的熱潮起到重要的作用。
1986年,李廣建的文章《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方法論體系初探》,呼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學方法論體系(7),黃海燕的《情報學方法論的思索》探討了情報學方法論研究、情報學理論發展和情報實驗三者的關系(8)。1987年,許培玲的《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哲學思辯》對三個層次中涉及到的來源問題進行了具體地闡述。內容有三點:第一,對圖書館工作、圖書館個體進行考察;其二,對圖書館工作的整體進行考察,建立以實踐為基礎的理論體系;第三以宏觀(哲學)上來考察圖書館實體的內在本質和規律,目的在于建立更高層次的以哲學為基礎的體系(9)。同年,盧泰宏的《情報科學的三個研究規范》提出三個規范學說,即面向情報源的規范、面向情報傳遞過程的規范和面向情報用戶的規范。三個規范的學說標志著圖書情報學方法論朝多元化模式的方向發展。(10)
1988年,霍國慶在《圖書館學方法論試探》中提出建立圖書館學方法論體系的若干原則,有整體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客觀性原則、靈活性原則和簡單性原則(11)。劉東維的《情報研究方法論綱》認為,1988年前后,情報學面臨轉變,因此研究方法也會發生質變,按情報學研究的時間特征分三大類,即回歸類(回溯性研究)、分析型(現實研究)和預測型(未來)。該文作者還主張構建情報學一整套的研究方法及評價體系,而不能用單一的、片面的方法。《情報研究方法論綱》的意義在于論證了研究方法多元化模式存在的合理性(12)。1988年,王崇德的《圖書情報學方法論》出版,該書是有關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的第一部專著,是近十年來方法論研究成果的系統總結。(13)
從1980到1990十年間,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研究取得了輝煌成就,具體地說,十年的方法論研究填補了圖書情報學研究的一個空白,開拓了一片新的研究領域,科學方法的三層次結構引入圖書情報學研究,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以定性為主的模式,轉向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多元化并存的局面。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引進、移植和體系構建為主要內容的方法論思潮被新的創新思想所取代,但是這種思潮并沒有結束,而是在繼續地發展和創新。比如,1990年劉植慧的《情報學研究方法探索》(14),2002年王子舟的《圖書館學專門方法論綱》(15)等等。
2.第二次創新:反思、審視和理性的批判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研究是80年代的繼續,但是它的主流已經不是體系的構建,而是以反思、審視和理性的批判為主的新的學術思潮。
1990年,文鵬程的文章《中國情報學研究述評》認為,中國的情報學在十年的發展中暴露出表現性的繁榮,情報學理論研究方法并沒有什么創新。作者還對“三層次”說進行批判:第一,哲學方法只是一種指導功能,主要是啟示作用,并非具體指導;第二,一般科學方法中的移植法不是簡單地引進,把其它學科的方法移植到情報學專門方法要有恰當的切入點,但是并沒有找到這個切入點;第三,專門方法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從情報學內部生成,另一個根植于其它學科,以后又消化整合為情報學專門方法,但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批判、吸收、消化、整合的過程(16)。梅雪的《研究圖書館學的方法論反思》也持同樣的觀點,該文提出方法論研究應剔除無實際意義的所謂方法,篩選出有價值的研究方法,這樣才能使新方法破土而出。(17)
1993年,張北泉的《近些年圖書館學方法論體系結構研究》認為,已有的方法論體系存在如下問題:第一,十多年來多種觀點相互爭論,沒有取得較為統一的認識;第二,圖書館學方法論受其它學科影響的多,自身創立的少;第三,不加選擇地引進、移植,造成圖書館學方法論體系繁雜無序,無限膨脹;第四,某些方法的研究,在認識范圍上過于狹窄。(18)1995年,朝麗鳳撰文《試析當前圖書館學方法論的瓶頸》,該文認為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是制約方法論研究的瓶頸問題,只有解決了方法論的系統化問題,才能使方法論研究得到發展(19)。
1997年,郝沐平的《淺論圖書情報學體系》認為,在運用方法論體系上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過去對數學方法過于頂禮模拜,造成圖書館學研究華而不實;第二,別的學科中定量分析及“洋方法”的盲目移植,造成了圖書情報學研究中反客為主的現象較為普遍;第三,研究方法與工作方法混為一談。(20)
90年代以來關于圖書情報學專門方法的爭論也十分激烈。第一種觀點認為圖書情報學不存在專門方法;第二種觀點認為專門方法在理論上存在,實際上沒有形成;第三種觀點認為,圖書情報學有自己的專門方法,并得到廣泛地應用。如文獻計量法、引文分析法等。2002年,吳慰慈、董焱在《圖書館學概論》一書中指出“一門學科只要產生并且生存發展,一定會產生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只不過在某些學科中,這些方法可能是被零散地、偶然地使用,缺乏理論的總結和歸納,圖書館學研究的專門方法還在發展中,許多方法尚未定型,還需要研究者花大氣力去探索并使之完善。”(21)
3.第三次創新:網絡環境下的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后,互聯網在全球興起,人類的信息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以數字化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通訊技術綜合而成的現代信息技術,引發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信息革命。新的社會環境使圖書情報學研究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應對新的環境就成為圖書情報學方法論必須回答的問題。
2003年,王東波的《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學研究的若干問題》認為,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學研究方法與傳統方法一脈相承,有許多相似之處,如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總結法、文獻研究法、思維研究法、數理統計法、數學模型法等等。這些方法在網絡環境下不但不會消失相反大有作為。但同時,作者又提醒道“多達20多種的圖書館學研究方法都帶有時代的烙印,都有它的局限性,我們要對它們進行科學的改造,及時地補充和大膽地批判,使之完全適應數字化社會圖書館學研究的需要。”(22)
同年,李偉超、王蘭敬的文章《鏈接分析法——情報學研究的新方法》認為,面對浩繁的網絡信息資源必須尋找新的理論和方法(如鏈接分析法)來描述和組織網絡信息世界,傳統的方法如文獻計量法,必須進行自身的轉化和創新,這樣才能適應網絡時代圖書情報學研究的需要。(23)從目前來看,正在發展中的網絡信息計量學是描述網絡資源的最有力的工具。到目前為止,這一領域的成果還不多見。
4.結束語
二十年來,我國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研究的三次創新反映出圖書館學情報學理論研究的繁榮和發展。第一次創新是在文革結束后,百廢待興的圖書情報事業迫切需要科學方法的指導,在這種情況下,方法論研究的興起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而第二次創新是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確立的社會環境下發生的,這時的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研究,已經走過了十余年的發展歷程,這十年的發展,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和問題。因此,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的反思和總結就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思潮。20世紀90年代互連網在全球興起,人類的信息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第三次創新拉開了帷幕。2003年10月23日,中國圖書館學會第四次圖書館學理論研討會在鄭州舉行,會議爭論的一個焦點就是圖書館學研究是否與實踐相脫節。透過二十年來圖書情報學方法論研究的創新之路,我們完全可以得出結論,圖書情報學理論研究并沒有與實踐相脫節,相反聯系的更加緊密。
當然,方法論研究也存在著許多問題,諸如積極引進的多消化吸收的少,研究方法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現有的研究方法還沒有完全地被總結和概括,缺乏像《丑陋的圖書館學》這樣的理論批判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視。總之,方法論的三次創新是圖書情報學理論研究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一個標志,代表著二十年來圖書情報學理論研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主流學術思潮,在21世紀的網絡時代,這三種學術思潮將相互借鑒共同服務于21世紀的圖書情報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沈繼武.論我國圖書館學的危機及其革命.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6)
2 喬好勤.試論圖書館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圖書館學通訊,1983(1)
3 嚴怡民.情報學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23
4 吳慰慈,邵巍.圖書館學概論.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5 黃宗忠.圖書館學導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5
6 王崇德.情報學研究方法概論.情報科學,1985(6)
7 李廣健.建立有中國特色方法論體系初探.圖書情報知識,1986(2)
8 黃海燕.情報學方法論的思考.情報科學,1985(7)
9 許培玲.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哲學思辯.圖書館學通訊,1987(1)
10 盧太宏.情報科學的三個研究規范.情報學報,1987(6)
11 霍國慶.圖書館學方法論試探.圖書情報知識,1988(6)
12 劉東維.情報研究方法論綱.情報學報,1988(3)
13 王崇德.圖書情報學方法論.北京: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1988
14 劉植慧.情報學研究方法論探索.情報學報,1990(4)
15 王子舟:圖書館學專門方法論綱.人大復印資料,2002(3)
16 文鵬程.中國情報學研究述評.情報學報,1990(3)
17 梅雪.研究圖書館學的方法論反思.圖書館,1990(3)
18 張北泉.近些年圖書館學方法論系體結構研究.當代圖書館,1993(2)
19 朝麗鳳.試析當前圖書館學方法論中的瓶頸.晉圖學刊,1995(40)
20 郝沭平.淺論圖書館情報學體系.津圖學刊,1997(2)
21 吳慰慈,董焱.圖書館學概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22 王東波.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學研究的若干問題.圖書館論壇,2003(6)
23 李偉超,王蘭敬.鏈接分析法——情報學研究新方法.情報資料工作,2003(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