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制糖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的探討

一、云南制糖產業現狀的調查分析
云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北回歸線橫跨我國境內最長的省份。省內熱區面積為8.11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熱區總面積的16.8%。由于具備氣溫高、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和雨量適中等甘蔗種植的優越條件,目前已成為全國重要甘蔗生產基地和蔗糖產區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糖業各主要管理機構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關心與支持下,通過全省糖業體系的共同努力,甘蔗生產和制糖加工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特別是“九五”期間,通過調整、鞏固和提高,甘蔗和食糖產量已躍居全國第二位。
(一)云南甘蔗農業生產
1、種植布局:全省甘蔗種植面積達380-400萬畝,分別約占全省農作物播種面積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7%和20%,實現的產值分別占同期全省農村種植業產值和經濟作物產值的10%和30%。省內甘蔗農業生產主要分為七個片區,商品量較大且比較集中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流經省內的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南盤江、元江、大盈江、隴川江、芒市江流域。
2、種植品種:九十年代以來,我省引進并培育了新臺糖10號、16號、20號、22號,云蔗89/151、桂糖89/5、粵糖79/177、閩糖69/421等一批新一代甘蔗品種,至2002年全省甘蔗良種面積比例達到40%。甘蔗單產平均3.8-4噸/畝,甘蔗含糖分13-15%。
(二)云南蔗糖工業生產
1、產區布局:蔗糖工業生產覆蓋全省11個地、州、市的48個縣(市),涉及600萬蔗農,3.3萬糖業職工。其中,滇西、滇西南、滇南的臨滄、德宏、保山、思茅、版納、紅河、玉溪等7個地、州、市的食糖產量占全省產糖總量的96%以上。
2、生產能力:2002年全省機制白糖廠有74間(法人單位)、87條生產線。2002年全省日加工甘蔗能力14.06萬噸。其中:大一型糖廠3間,大二型糖廠2間,中一型糖廠22間,中二型糖廠35間,小型糖廠12間。平均每個糖廠日加工甘蔗能力1900噸。
(三)經濟效益
全省有3個地州市財政收入的50%來自蔗糖業,28個縣(市)糖料甘蔗產值占當地農業總產值的30%。蔗糖利稅占當地縣級財政收入的35%—78%,制糖工業產值突破40億元。2001/2002榨季,全省種蔗面積405萬畝,產蔗1480萬噸,產糖143.7萬噸,全省600萬農民種蔗收入超過22億元,人均種蔗收入370元,73個貧困縣中有24個縣的200萬貧困人口靠種蔗實現了脫貧致富。甘蔗主產縣(市)國民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中,有30%-70%來源于蔗糖業。蔗糖業已成為云南省僅次于“兩煙”的第二大生物資源產業。其發展對促進云南省社會經濟發展、地方財政資金積累、增加農民收入、減少貧困人口、穩定地方政權、促進民族團結、鞏固祖國邊疆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制糖業發展中存在的關鍵問題
云南雖在有效利用熱區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種植甘蔗獲得成功,但根據筆者在實際工作中對云南制糖業發展區域,比如,彌勒、德宏、保山、臨滄等地所做的初步調查,發現除省內資源對糖業綜合發展存在制約因素外,還有不少外部因素直接影響著糖料種植和制糖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其主要表現為:
(一)內部制約因素
1、生產條件差。云南省內土地資源占有情況不平衡,農田建設底子薄,耕地后備資源少,自然環境惡劣,基礎設施條件差,種植多發生在干旱(旱地甘蔗占總種植面積的80%)、瘠薄的“望田天”,甚至是30度的坡地,且有水利灌溉的高產蔗區約50萬畝左右,僅占總面積的14.4%,旱災危害突出。
2、生產規模較小。我省平均每個糖廠日加工甘蔗能力1900噸。而國外糖廠一般都在8000噸以上,其中,巴西一般在1500至3000噸、印度為1000到3000噸。
3、技術落后、生產效率低。我國目前仍處于手工收獲階段,而澳大利亞從1979年開始就實現了收獲機械化,巴西、古巴的機械化收獲率分別達到50%和72%。
4、我省甘蔗生產一直存在低產低效的重大問題,各主產區品種單一化、熟期單一化十分嚴重,加之長期連作,甘蔗黑穗病、花葉病和宿根矮化病已成為蔗區危害最嚴重、最普遍的病害。
5、生產過程不完整。須以無農不穩、無工不活、無商不富為指導思想作眼于未來。
(二)外部制約因素。
2001年年底,我國正式加入WTO,按照承諾,糖市場以關稅配額的形式逐步對外開放。第一年進口配額是160萬噸,約占當時全國產量的20%;配額內關稅為30%,配額外關稅為76%。同時,中國承諾此后5年內配額數量每年增加5%(從1999年起計算)。
該舉措對于糖業生產經營走向世界市場起著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但作為WTO的新成員,“我國農業沒有發達國家的高國內支持和高出口補貼,也沒有發展中國家的高關稅保護。”因此,在糖業生產經營方面明顯缺乏競爭力。
1、糖市價格低迷與糖廠虧損的問題
據中國糖業協會有關人士說:“從2001年10月到2002年4月,6個月時間,國內糖價從每噸4000元降到2600元,下跌了35%;2003年糖價基本穩在每噸2250~2450元。”目前,國際糖市總體供大于求,加之入世后比國內價格低得多的糖源大量流入國內,因此,種蔗、產糖產業遭遇到一系列嚴重打擊,糖廠幾乎出現行業性虧損,糖商降低甘蔗收購價格的舉動,又將部分負擔轉嫁給了種蔗農民。
2、外糖的傾銷問題
按照WTO的定義:如某公司以低于其國內“正常市場價格”向國外出口,這便是傾銷。“入世”后,我國糖量進口大幅度增加,歐洲的糖出口量達幾百萬噸(世界糖的貿易量約為3700萬噸,主要出口國有:巴西659萬噸,歐盟515萬噸、澳大利亞446萬噸,泰國432萬噸、古巴358萬噸,這5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量占世界食糖出口量的65%。),出口補貼是世界糖價的兩倍,面對這種傾銷行為,我們不得不引起重視。
3、環保問題
一方面,廣大蔗農為提高甘蔗產量,長期偏施化學肥料,導致土壤老化,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普遍缺乏有機質,缺氮缺磷的比重較大。在不利于提高甘蔗養分的同時,大量無機農藥、化肥殘留量的存在,給人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另一方面,制糖業工業污水排放不達標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已成為久治不愈的“頑癥”。
4、甘蔗種植大多仍停留在食糖和酒精生產等方面,其綜合利用和副產品深加工率低。
三、制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加強甘蔗優勢區域規劃和基礎建設 ,調整糖業結構和優化糖料生產布局,改善生產條件,加快良種培育和技術引進步伐,從而最大限度提高糖料種植的科技含量和產業化水平。
2、將傳統甘蔗制品擴展為糖、能、果多用途甘蔗、食糖、能源、化工、建材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如機制紙、中密度板、碎粒板、蔗渣石膏板、藥用酵母、木糖、單細胞蛋白、蔗糖脂、復合肥、菌肥、白酒等。
國家“十五”發展計劃綱要中明確列入開發燃料酒精等石油替代品,節約石油資源的舉措。同時,制訂、頒布了《變性燃料乙醇》、《車用乙醇汽油》兩項國家標準,規定在汽油中添加10%的變性燃料乙醇。由此,利用經改良和遺傳育種后的能源甘蔗生產乙醇不僅有利于我國能源結構的優化,有利于節約資源、節省外匯,有效的治理汽車尾氣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同時將促進種植業結構、糖業結構的調整及大幅度提高農民的收入。
3、推廣甘蔗的優良品種,提高單位產出及出糖率。1999年,云南省科委組織實施了“甘蔗豐產栽培綜合配套技術示范”重大成果推廣項目,在旱地蔗區重點推廣“八五”科技攻關形成的節水抗旱栽培技術“穴植聚土栽培法”和“深溝板土槽植法”,并結合改變植期,實行秋植、冬植;在水澆地蔗區實行集“選用高產高糖良種、提早植期、地膜覆蓋、配方施肥、化學除草、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為一體的“畝產噸糖”綜合技術。
該項目在瑞麗、潞西等17縣(市)進行實施,共完成中心示范11266.7hm2,推廣面積26820hm2,其中水澆地公頃增產達38.25t,蔗糖份提高0.5%以上,旱地蔗平均公頃增產21.6t,提高蔗糖份0.3%以上,實現了預期的水澆地畝產噸糖、旱坡地畝產半噸糖的技術經濟指標,為甘蔗生產的兩個根本性轉變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
4、形成相對穩定的連片規模化生產帶及糖料生產的主產區,通過制糖企業改組改制,由兼并形成大的企業集團,以彌補資金、技術、人才的不足,在理順體制、激活機制的同時,實現制糖行業可持續發展和提高抗風險和外糖的能力。德宏州制糖行業連續多年全行業虧損,為有效改變糖業效益差的狀況,提升制糖行業競爭力,州委、州政府根據省委、省政府整合糖業的有關精神,積極抓住機遇,引入戰略合作伙伴參與德宏糖業整合。2003年5月17日,在省、州領導的關心和推動下,該州與英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德宏糖業整合框架協議》,以資產為紐帶,用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在云南率先整合景罕、瑞麗、平原、弄璋、盞西五家糖廠,并于2003年8月16日,組建了制糖行業第一家現代企業集團——云南德宏英茂糖業有限公司,其在芒市揭牌成立,標志著云南制糖行業第一家現代企業集團的正式組建。2003年9月21日,德宏州又與云南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本著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則,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經過充分的討論和友好協商,簽訂了潞西、梁河兩縣市糖業整合的《框架協議》,由云南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出資對潞西市、梁河縣的五條制糖生產線進行全面重組整合。
5、通過生物有機肥等生物處理方法,建立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 ,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減少環境污染。以制糖工業綜合利用能源甘蔗拓展新產品為例,其工業在生產普通級食用酒精、工業酒精等主產品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出大量的副產品——糖蜜。糖蜜含糖量較高,因其本身就含有相當數量的可發酵性糖,只須添加酵母便可直接發酵生產酒精,是大規模工業生產制造酒精的良好原料之一,但糖蜜生產酒精,會產生多倍于糖蜜的高濃度酒精廢醪液。而這些酒精廢醪液排放后,必將給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為防治甘蔗制糖工業廢水對環境的污染,1983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發布、 實施《甘蔗制糖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針對高濃度酒精廢醪液治理,目前國內主要采用有氧化塘處理、厭氧發酵生產沼氣、酒精廢液作為鍋爐水膜除塵器除塵沖灰水循環使用、蒸發濃縮制復混肥或飼料酵母等方法進行治理。而那些在制糖過程中剩下的蔗渣與濾泥,則多作為鍋爐燃料或肥料。以上治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并不能完全符合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同時,由于云南山區多、壩區少,邊疆多、內地少,造成運輸不便、耗能高、投資成本相對較大。
結合生物有機肥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能有效降解有機物,釋放大量能量,同時,可有效限制病原微生物繁殖,對有害微生物起著防治作用這一特性,筆者等人遵從試驗、示范、推廣的程序,在彌勒縣云南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原云南省彌勒糖業有限公司竹園糖廠協助下進行小樣發酵試驗。經過2001/2002榨季的摸索試驗,以及后期研究與探索,成功研制出利用制糖廠廢料、濾泥、煤灰、蔗髓和酒精廢液,配以生物有機肥菌種后通過高溫發酵生產有機肥的技術。該項技術已可以全部消化吸收制糖過程中產生的濾泥、煤灰和酒精廢液,而生產出的生物菌廢可以改良土壤,解決土地板結問題,真正實現了以廢制廢、變廢為寶。2003年1月22日,該公司的生物有機肥廠順利通過了州、縣環保局及相關部門的檢查驗收。目前公司年可生產生物菌肥6萬噸,這些生物菌肥,除主要用于甘蔗種植,實現生態發展外,還可用于水果、蔬菜生產。由此,該企業不僅成功解決30余名員工的就業問題,完成產值262萬元,利稅40余萬元,實現利潤80萬元,并且,由從前每年被環保部門罰款70至80萬元的企業,轉變為排放達標,政府給予40萬元獎勵的企業。
6、建立和完善糖料收購價和食糖銷售價的聯動機制。制糖企業對簽訂糖料種植合同的農戶,可承諾一個最低收購保護價,并實行蔗糖價格掛鉤連動,通過"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組織形式,使糖廠和基地的農戶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合體。
7、建立完善的產品質量標準體系、食糖安全及衛生監測體系,通過提高食糖質量,加強廣告宣傳,改善包裝等方法增加產品的吸引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