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與人們物質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人類正面臨著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壓力與危機。環境問題是發展問題,發展的實質主要是人的發展。所以,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關鍵是要解決好人類以及每一個人自身應當如何發展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運用科學合理的思想方法,對人及其本質給予深刻揭示和澄明。人學是關于人的存在、本質及其產生、運動、發展、變化規律的新興科學。人學首先以人自身為研究對象,并將人納入自然界和宇宙之中予以通觀。人是肉體和精神的物質辯證統一體。精神的實質也是物質。人與自然界物質存在形態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與宇宙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存在于為他人、為社會、為人類做出的貢獻之中。正確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時空觀和發展觀的確立,將會使人走上真正徹底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關鍵詞: 科學技術;生態環境;人學;精神;物質;宇宙本質
現代科學與技術的迅猛發展,為人類帶來了空前的物質利益和享受。然而,由此引起并導致人類生態遭到的嚴重破壞,已經直接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環境污染、溫室效應、氣候異常、臭氧層破壞、植被破壞、物種滅絕、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淡水資源趨勢性遞減、各種重大災害急劇突發等等,已經使人類面臨著全球性生存環境的嚴重危機。從宏觀和整體上看,這種危機的態勢還在繼續加劇和惡化。 [1]人類生存和發展與全球性生態環境危機這一矛盾,已經開始逐步上升為當代人類面臨的主要矛盾。也可以說,這將是21世紀整個人類面臨的最嚴峻的課題。在當代,如果說“和平與發展”是人類社會的發展主題,那么,它也遠遠不是僅就人類社會一個方面而言的了,它應當也必然包含著人類與自然界之間和諧共榮的意蘊。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矛盾的日益激化和沖突的不斷加劇,即人類在盲目競爭發展過程中造成的嚴重生態危機,已經為我們明確提出了是持續發展還是自我毀滅的兩難命題!生態環境問題是發展問題,而發展的實質是人的發展。人類以及每一個人自身的發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要想解決好人類與自然界之間劇烈對立和沖突這一矛盾,就必須對“人是什么”、“人的本質是什么”、“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人與自然界、與宇宙的關系”等一系列關涉宇宙人生的重大問題給予明確科學的合理回答。
于是,伴隨著現代科學與技術的深入發展,以及人類可持續生存與發展的時代呼喚,人學——關于人的存在、本質及其產生、運動、發展、變化規律的新興科學應運而生。在當代,只有緊緊把握住這一時代的脈搏,奏響這一最美妙動聽的和諧樂章,人類才能擺脫困境,恢復家園;才能處處“凈土”,自在吉祥!
一、人學研究的對象
人學將人作為研究對象是沒有異議的。但將怎樣的人作為研究對象卻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應當將具體的個體的人作為研究對象;另一種看法認為應當將整體的人類作為研究對象;還有……等等。那么,到底應當將怎樣的人作為研究對象呢?我們認為,首先應當將具體的個體的人作為研究對象,并將人作為肉體和精神的統一體來揭示其本質,然后向人類的本質升華。不但如此,人類社會、自然界、宇宙也都應當是人學研究的對象,只不過研究的次序、角度、層面和切入的方法應當厘清。這是人自身存在及其本質,以及人與社會、與自然界、與宇宙個性與共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的辯證統一關系決定的。同時,也與人學研究的方法有著密切的聯系。
人的根本首先是人本身。人學首先應當將具體的個體的人作為肉體和精神的統一體進行研究的科學合理性在于:
1.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由具體到抽象、由個性到共性、由特殊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的一般思維方式和方法。
2.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即符合“對立統一”、“一分為二”的矛盾辯證統一學說。
3.符合中華傳統文化的“陰陽辯證統一”觀。
4.符合佛教文化的“色、空”不二觀。
5.符合基督教和伊斯蘭文化的“人、神”一體觀。
6.符合形而上與形而下、現象與本質的辯證統一法則。
7.根本的符合人作為人存在的事實。因為只有肉體和精神的統一,才是我們定義和現實存在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
二、人學研究的方法
科學合理的辯證方法是宇宙演化過程中自然法則的反映。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在不斷地運動、發展和變化之中,自然界、社會和生命均在其間。“就人類認識運動的秩序來說,總是由認識個別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 [2](P309)而運用科學的辯證方法恰當地界定事物,則成為認識事物特殊性,亦即正確分辨事物的前提;合理地實現辯證基礎上的統一,就成為達到對事物本質和最一般規律認識與把握的關鍵。正如馬克思所說:“……從個別到一般! [3](P31)也如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的那樣:“一切真實的、詳盡無疑的認識都只在于:我們在思想中把個別的東西從個別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從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們從有限中找到無限,從暫時中找到永久,并且使之確定起來。” [4](P554)還如列寧所說:“當思維從具體的東西上升到抽象的東西時,它不是離開——真理,而是接近真理。物質的抽象,自然規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以及其它等等,一句話,那一切科學的(正確的、鄭重的,而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 [5](P181)
科學研究就是通過對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通過抽象達到對該領域普遍和一般規律的認識與把握,即透過表象深化和升華對該領域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進而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這已為現代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諸領域認識運動的實踐所證明。所以,通過對個別生命特殊性的認識,可以達到對生命存在本質的、一般和普遍規律的認識與把握。對人與人類自身本質及其規律的認識與研究也將遵循這樣的路線。
一般而言,事物本質是事物的既象而又抽象的存在,所以,研究人的本質,首先也應當是研究具體的個體人現象存在的抽象本質,亦即研究具體的個體人的特殊性,然后由此上升為人類最一般、最普遍的共同本質。因為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也即本質存在于現象之中。
也就是說,人學首先應當是將人作為肉體和精神的統一體進行研究的關于人的存在、本質及其產生、運動、發展、變化規律的科學。具體研究和切入,主要應當運用科學合理的辯證分析方法,以及人類思想認識的精華,并結合現代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先揭示出人的特殊性和對人具有本質性規定意義的矛盾主要方面。因為事物的特殊性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著事物的性質。
三、人的本質(第一層面的本質)
人是肉體和精神的辯證統一體。那么,在人這一統一體中,誰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誰是從本質上規定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殊性呢?我們研究得出的結論是:
精神(意識、思維、情感、心理、智慧)!
如果人學研究對象首先應當是人本身,并且將人作為肉體和精神的統一體進行研究是科學合理、實事求是的話,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沒有錯。其理由是:
1.精神的差異是人與人之間差異的根本特征。
2.精神的差異更是人與物之間差異的本質所在。
3.精神支配人的行為,是行為的前提和因。
4.精神失常,人就從根本上失常。
5.無精神的人與死亡的動物以及其它物質在本質上沒有區別。
還有,事物本質是事物的既象而又抽象的存在;人的本質也必然是人的既象而又抽象的存在。人是肉體和精神的辯證統一體,除了人的肉體現象,我們還能從人的身上抽象出什么呢?
可見,人之所以為人,主要為人的精神所規定。人的精神是人之所以高級并區別于其他生命或物質存在最顯著的特點,是人的特殊性,是人這一肉體和精神辯證統一體的矛盾主要方面。
研究結果表明:人的本質(第一層面的本質)是人的精神。那么,精神是什么?我們對精神又應當作怎樣更全面、更深刻、更本質的分析和說明呢?
問題在于,要揭示人的本質,就應當同時對人的物質性及其存在形態作出科學合理的明確界定。這就要求我們對宇宙物質存在形態、宇宙本質及其萬事萬物產生、運動、發展、變化的總規律,以及人與自然界物質存在的異同,與自然界、與宇宙的關系作出明確科學的合理回答。這既是破譯人自身本質及其規律的需要,也是人與自然界、與宇宙個性與共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的辯證統一關系決定的。否則,如果僅就人自身來研究人就會受到局限,就難以厘清,就勢必陷入迷茫或“唯心”與“唯物”二元對立的矛盾之中,而使我們的研究難以卓有成效地進行下去。也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說,人學不但應當以人自身為研究對象,而且還應當以自然界和宇宙為研究對象。廣義的人學實質是宇宙學(包括人自身的),是關于宇宙本質及其萬事萬物產生、運動、發展、變化規律的大科學。
也就是說,在對人的第一層面本質精神揭示之后,我們應當進一步研究解決的關鍵,是宇宙物質存在形態和宇宙本質是什么與怎么樣的問題。
四、人與自然界物質存在形態的一致性
現代科學與哲學在研究和探索生命或物種起源、運動、發展、變化規律時,沒有跳出“進化論”的樊籬。應當看到:進化是規律,但進化是過程,不是本源。進化只能在生命體或物種產生之后才能遵循進化的規律,當初產生不會是進化,否則,也就無所謂進化了。而就其進化來說,也主要是本質的進化。因為,雖然物質是由三維的物的象和超三維的物的質構成的統一體,但三維的物的象不能從根本上決定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那么,統一于物質之中看不見的決定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超三維抽象存在的本質又是什么?明確地說是不是物質?
宇宙是物質的。但物質僅僅是我們現代哲學框架定義的存在形式嗎?或者說,我們以往科學研究實證了的物質是全部的物質存在形態嗎?
恩格斯早在他的《自然辯證法》中就曾經指出:“在自然科學本身中,我們也常常遇到這樣一些理論,在這些理論中真實的關系被顛倒了,映象被當作了原形,因而必須把這些理論同樣地倒過來。這樣的理論常常在一個長時期中占統治地位。當熱在差不多兩個世紀內都被看作特殊的神秘的物質,而不被看作普通物質的運動形式時,熱學的情況就是這樣,熱之唯動說才完成了這個倒過來的工作……”。 [6](P388)那么,在現代哲學與科學領域中,在對人自身以及宇宙物質性的認識上是否也存在類似的情形?
“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7](P128)這是以往人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物質存在的定義,今天已表露出其時代的局限性和認識的不完整性。
實存在是物質,那么,虛存在是不是物質?人的肉體是物質,人的精神是不是物質?
如果說宇宙是物質的,那么,宇宙中就沒有不是物質的存在,而只有物質存在的不同維層與形態。
眾所周知,宇宙的同一性在于宇宙的物質性。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宇宙中各種物質既有結構層次的不同,又有運動形式的千變萬化,不同層次、不同形態的物質都有其特有的屬性和運動規律。
目前,現代哲學定義和現代科學研究的物質,主要是三維物質。三維物質是看得見、占有空間的粒子或粒子組合態,是光速以內運動的顯性實存在陽性明物質,F代粒子物理研究對物質結構最小單位的了解不斷深化,用最現代的科技方法和手段已經微分到夸克和輕子,都小于10-17厘米,即不到質子、中子的萬分之一。 [8](P71)這也僅僅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態。
物質存在還有另一種形態,即超三維的物質存在。是看不見、摸不著、不占有空間、超光速運動的隱性虛存在陰性暗物質。虛存在陰性暗物質也屬于物質存在,它也可以為我們的感覺復寫、體驗和反映。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在21世紀中國科技戰略研討會演講中指出:“……另一個在我們宇宙中的大問題是暗物質。從引力我們知道有暗物質存在,可用光看不見,紅外、紫外、X光都看不見。宇宙里90%以上是暗物質。這些暗物質是什么,我們不知道,有極大的能量來源我們不知道!彼瑫r指出:“目前微觀和宏觀的沖突已經非常尖銳,*一個不能解決另一個,它們聯起來會有一些突破。這個突破會影響我們的將來。” [9]現代宇宙學已經發現,“黑洞”是一種引力強大到連光線都難以射出的天體(然而,“量子不確定性”原理允許粒子和輻射從黑洞中漏出來),但人們可以通過它對其周圍物質的影響間接地探知其存在。 [10](P160)現代物理學研究證實,中微子在宇宙中大量存在,每秒鐘穿過人體的中微子多達幾萬億個。中微子來無影去無蹤,且能夠自由穿透墻壁、山脈甚至地球和其它行星一般卻不與之發生反應的科學事實, [11](P183-184)以及“物質不滅”、“對稱反演”、“量子躍遷”和“量子測不準”等科學原理和基礎物理領域中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特別是近年來眾多科學家經過多次反復實驗成功證實的意念對“黑匣子”的影響測試,[12]都為陰性暗物質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和實驗支持。 [13](P191,114-115)
宇宙統一于陰、陽物質。陽性物質是看得見、占有空間、以粒子形態存在、三維的光速以內運動的實存在顯性明物質。陰性物質是看不見、摸不著、不占有空間、超三維、超光速的虛存在隱性暗物質。萬事萬物同時又都是復性物質,都是不同維層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排列組合態。陰、陽物質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復性物質之間亦然。正所謂:“法于陰陽,陰陽互根”;“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轉化,陰陽交變”。也如毛澤東所說:“一切矛盾著的東西,互相聯系著,不但在一定條件下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就是矛盾同一性的全部含義! [2](P330)
陰、陽物質的轉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人為的,一種是自然的。人為的轉化只有在符合事物本質與自然發展規律時才是可取的。人為的轉化只是一種手段,在有些時空點上適用,在有些時空點上不適用;而自然的轉化是必然的。人類社會有人類社會的發展常規,自然界有自然界運動的規律,宇宙有宇宙本質和總規律。規律是普遍存在的。人們可以認識規律,適應規律,把握并運用規律,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對事物進行相當范圍的調整,但卻不能創造規律,或從根本上改變規律發展的總趨勢。這正如自然界整體的運動、發展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一樣。于是,任何不適應或違背自然界、社會和人自身本質與規律允許限度的胡思亂想以及盲目無度的破壞性競爭和發展,最終都將受到規律的調控和懲罰。人類的家園——地球生態被人為過度破壞造成人類整體生存環境不斷惡化的嚴重危機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人的認識物質,就是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對于物質的每一種運動形式,必須注意它和其它各種運動形式的共同點。但是,尤其重要的,成為我們認識事物基礎的東西,則是必須注意它的特殊點,就是說,注意它和其它運動形式的質的區別。只要注意了這一點,才有可能區別事物。任何運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質。這就是世界上諸種事物所以有千差萬別的內在的原因,或者叫根據。自然界存在著許多的運動形式……所有這些物質的運動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質上互相區別的。每一物質的運動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質,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規定。” [2](P308)可以說,這是指導我們認識宇宙中各類物質存在應當遵循的一種正確方法。當然地對于認識人自身也具有同樣的意義。
對于人類而言,宇宙既是永恒的、超時空的存在,又是有時空的運動和發展的物質,是多維的連續過程。就陰、陽兩大類物質運動的特征來看,光速以內運動的是陽性明物質,超光速運動的是陰性暗物質。光具有波、粒二重性。陰、陽兩大類物質的重要區別是速度的差異。光速是陰、陽兩大類物質轉化的臨界點。能把握住這個臨界點,就能把握陰陽。
陰、陽物質與復性物質理論比較科學地反映了現實變化的同一性。它也可以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證明,即:有三維的粒子或粒子組合態、光速以內運動的實存在顯性明物質,同時就一定有超三維、超光速、超時空運動的虛存在隱性暗物質。這是唯物辯證法從更高層次上對物質存在形態的辯證,也是在廣義相對論基礎上對物質存在及運動規律認識的延伸與發展。實踐的證明則首先來源于當代人學對人自身“本質”層面精神研究的突破性成果。
宇宙中一切物質的存在均離不開陰、陽物質“統一辯證”和“辯證統一”。就人自身而言,精神和肉體、認識和實踐將伴隨每一個人以及整個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始終。在當代,隨著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和人學研究與實踐的突破,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哲學嬗變所整合產生的劃時代發現,我們的真理觀就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于是一條新的更光明的人類發展道路就會被開辟出來。
馬克思主義認為,“精神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那么,即便是在這樣的意義上說,精神的實質也必然是物質,精神的運動也必然是物質的運動。正常情況下,人的行為受人的精神支配,這是眾所周知的。世界上哪里存在不依賴精神能動認識的實踐?精神的運動是人的行為的前提(因);人的行為主要是人的精神運動的結果(果)。正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笨梢姡说男袨槭侨说木竦耐庠诒憩F形式、外延或者外化;人的精神是人的行為的內在原因、根據和動力。精神運動也可能不立即表現為外在的行為,但不等于精神沒有運動。只不過量的積累不夠或外在條件不具備,在精神運動過程中被否定或被新的肯定所取代。既然“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存在于自然界、社會和人的思維發展過程之中的普遍規律,那么,我們就沒有理由不承認精神是物質和精神的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這一事實。因為,做為精神存在的思維的運動如果不是物質的運動,那么,如何能有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否定的是什么?被否定的又是什么?如果說宇宙是物質的,那么,宇宙中又怎么能有不是物質的存在?所以,做為精神存在的思維的運動實質是物質的運動,屬于心理實踐活動的范疇。只不過這種物質運動與實踐的方式方法和存在維層不同于三維物質而已。
由于精神這一超三維物質無形無象的虛存在隱性運動的特點不同于三維物質運動的顯性表現形式,它一般只能在意識、思維、心理、情感、智慧的外化時才能表現出來,所以,往往被以三維物質觀做指導的思想所困惑和束縛,難以被認識和直接把握而表現出本來面目。難以認識和把握不等于不起作用,也并非無規律可循,更不是不能認識和把握。我們應當通過對人體現象即肉體三維物質存在全方位的認識與把握,達到對精神超三維物質這一更本質、更高級的物質存在本質與規律的認識與把握,進而促進人類對自身以及宇宙本質與規律認識上的飛躍與升華。
精神也是物質,精神的運動實質是更高級的超三維內在本質層面的物質運動。因此,對 “世界是物質的”認識需要深化,對“對立統一規律”中的“一分為二”,我們應引申理解為宇宙及其萬事萬物的實與虛、顯與隱、三維物質與超三維物質存在,即三維、顯性、實存在的現象與超三維、隱性、虛存在抽象本質的高度辯證統一。
現代哲學與現代科學主要側重研究和把握的是三維物質(陽性明物質)運動、發展、變化的規律,只能說側重認識和揭示了部分物質運動、發展、變化的規律,或物質存在一種形式的內在規律,所以,對物質存在形態的認識是不全面的,對物質內在本質與規律的揭示是不完整的。
如果說科學與哲學對于人類有大用的話,科學與哲學的終極目的就在于提供一個簡單、準確的完整理論去描述整個宇宙及其萬事萬物,揭示人與宇宙本質,進而明確人與宇宙及其萬事萬物的關系,并順應當時的歷史現狀,契合人們的思想實際,自然地為人的身心徹底自由和解放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途徑。
任何科學與哲學也只有緊貼人生層面,并切實解決宇宙人生的實質性問題,才越有助于人的身心自由和生活幸福,也才越有意義。而不能夠正確解釋人與宇宙存在形態及其本質的科學與哲學體系,都難以正確引導人們去圓滿地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也都難以清晰地向人們揭示出宇宙的全部真相。
自人類哲學史產生以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大陣營對人與宇宙本質屬性的爭辯就從沒有停止過。以往的唯物主義是以宇宙是物質的,宇宙統一于物質作為大前提來界定物質與精神誰先誰后、誰決定誰的。總體上說主要是用三維的物質觀來指導人們認識宇宙及其萬事萬物的。所以,它一方面認為宇宙統一于物質,精神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而另一方面卻不承認或否定精神是物質和作為物質的可轉化。于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對統一的物質內涵與外延自相矛盾的認識之中,而使自身對人與宇宙物質存在形態及其本質的認知帶有片面性。唯心主義正好與唯物主義相反,它是以宇宙統一于精神作為大前提來界定物質與精神誰先誰后、誰決定誰的。甚至不承認物質,或只將精神作為脫離于物質之外的東西來看待。于是,必然得出與唯物主義相反的認識。也不可避免地對人與宇宙物質存在形態及其本質的認知帶有片面性。
隨著現代自然科學的深入發展,通過新興人學研究與實踐的升華,全面來看,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人類認識宇宙本質屬性這一同一命題的兩個方面,是各自側重于對宇宙物質存在不同范疇不同層面進行認識和實踐的思想理論體系。無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各自的存在都是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的。談物質從沒有離開過精神,談精神也從沒有離開過物質。是誰在談物質?又是誰在談精神呢?是人!靶摹薄拔铩北臼且辉H吮旧砭褪侨怏w(陽性明物質)和精神(陰性暗物質)、實和虛、三維和超三維、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不是物質(三維、現象、實存在、陽性明物質)產生了精神,精神也并非萬物的本源。這是宇宙萬事萬物“統一辯證”和“辯證統一”的自然法則決定的。
鑒此,我們應當解放思想,拓開心量,沖破以往對人與宇宙物質存在形態及其本質認知上的蔽障,刷新陳舊不徹底的宇宙物質觀:
1. 宇宙是物質的。
2. 宇宙中沒有不是物質的存在,只有物質存在的不同維層與形態。
3.宇宙統一于三維的現象實存在陽性明物質和超三維的抽象虛存在陰性暗物質。
4.萬事萬物都是陰陽和合的復性物質!瓣栔杏嘘,陰中有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轉化,陰陽交變”。
5.事物本質是事物的既象而又抽象的存在。抽象存在的事物本質也是物質。如果說抽象存在的事物本質不是物質,那么,無疑是從根本上否定了萬事萬物存在的物質性。
6. 本質決定現象。抽象存在的事物本質不但是物質,而且是更長久、更穩固、更高級的物質。只不過這種物質不同于以往人們認為和已知的三維物質。
7.人是肉體(屬三維、現象、實存在陽性明物質)和精神(屬超三維、抽象、虛存在陰性暗物質)的物質辯證統一體。
8.精神也是物質。精神是更長久、更穩固、更高級的物質。屬看不見、摸不著、不占有空間、超三維的抽象虛存在陰性暗物質。與其說精神是物質的反映,不如說精神是反映物質的存在。意識是精神對事物的反映;而思維則是精神反映與思考事物過程的活動。
9.在現實人的層面上,精神和肉體與生俱來,同生同在,組異成同,缺一不可。不存在先有誰、后有誰,誰第一、誰第二的問題。“心”、“物”本是一元。
10.精神是人與人類的特殊性而不是萬事萬物的特殊性。
11.不是物質(三維、現象、實存在陽性明物質)產生了精神;精神也并非萬物的本源。
12.在既一切形而又超乎浸透于一切形的宇宙本質之中,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現象的運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形態向另一種形態的轉化過程,即在一定條件下能量的轉化和守恒與總體趨向本質的還原。
宇宙統一于物質,即統一于陰陽物質。這是宇宙物質的自然存在。所以,我們應當確立起三維與超三維辯證統一的宇宙物質觀,應當在肉體與精神的辯證統一中來認識人本身,在實與虛、顯與隱、現象與本質的辯證統一中來認識宇宙中各類物質的存在,以及宇宙自身的存在。這樣,才能便于我們形成科學的全面徹底的宇宙統一物質觀。
五、人與宇宙本質的同一
我們已經揭示了人的本質是人的精神,這也僅僅是就人自身層面而言的,是人的肉體與精神這一物質辯證統一體的矛盾主要方面,是人的特殊性,是人類共同的第一層面的本質。我們還進一步揭示了宇宙物質陰、陽(超三維與三維)兩種存在形態及其辯證統一的關系。但從最本質的宇宙學意義來看,人與宇宙間萬事萬物(不論是陰性暗物質還是陽性明物質)一方面各自都必然有其自身特殊的本質和規律(特殊性),另一方面又都必然有著共同的本質和應當共同遵循的普遍規律(普遍性)。這一宇宙萬事萬物共同的本質就應當是宇宙本質;這一宇宙萬事萬物應當共同遵循的最一般和最普遍的規律,就應當是宇宙的總規律。所以,破譯了宇宙本質和總規律,才是從根本上破譯了人的本質和規律。也只有從根本上破譯了人的本質和規律,人的身心徹底自由和解放這一人學的最終目標才有可能得以實現。
那么,宇宙本質和總規律到底是什么,是怎樣的情形呢?
宇宙本質就是宇宙萬事萬物的本源。宇宙本質必然貫穿浸透于宇宙萬事萬物之中,必然是無時、無處、無所不在的。也就是說,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始終不能離開宇宙本質而存在;宇宙本質必然始終貫穿浸透于每一事物之始終。否則,既不能成為宇宙本質,宇宙本質也無從體現。
但宇宙間的每一事物又不就是宇宙本質,只能表現為宇宙本質所規定的過程的局部。因為,宇宙間的每一事物各有其特殊性,都必然處于“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之中。而宇宙本質卻不會因任何具有特殊性事物的“生滅”而“生滅”。否則,也就不能成為宇宙本質。宇宙本質貫穿浸透萬事萬物,萬事萬物均在宇宙本質之中。也即事物本質的共性和普遍性必寓于事物的個性和特殊性之中,但同時,宇宙中一切個性和特殊性事物從根本上又必寓于宇宙本質的共性和普遍性之中。
可見,宇宙本質雖然不離開萬事萬物而存在,卻又不就是任何一個個體事物本身。宇宙本質是宇宙的既象而又抽象的存在。它既體現在每一事物“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之中,又體現在每一過程之前后,是超對稱、超引力的大統一。它從根本上規定著一切過程,具有自然遍在的超時空性,且具有“能生、能變、能藏和隱藏”的功能。一切都從它發生,一切都復歸于它,一切都盡在其中。這就是道家所謂的“道”和佛家所謂的“空”;也就是基督教所謂的“上帝”和伊斯蘭教所謂的“主”。實質上,就根本而言,“道”與“空”和“上帝”與“主”是同一指代,都是指宇宙萬事萬物這一共同的既一切形而又超乎浸透于一切形的本質,只不過時代不同、民族不同、用來表示的文字不同、傳播的方法和手段不同而已。宇宙中一切物質存在仰或人類的各種文化,都是宇宙本質這一“參天大樹”的“一葉”或“一枝”,亦如樹梢之于樹根。
宇宙本質是亙古長存的永恒存在。它是“非大非小非內外,非遠非近非古今,不來不去不生滅,非動非靜非陰陽”的。一切自然的宇宙現象都是過程,都是宇宙本質之“浮華”,都是宇宙本質自發信息在不同時空點、不同條件下的不同排列組合態,最終還將化解消融復歸于宇宙本質的“空”性之中。
“空”是本質,“有”是現象。現象“生滅”,本質永恒,促使宇宙萬事萬物必然處在“統一辯證”和“辯證統一”的“產生、發展、滅亡”的自然運動過程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萬事萬物雖然為其共同的本質“空”性所規定,但由于物質產生以后所處的時空條件和維層不同,又必然各有其特點;不同維層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排列組合,形成了物質存在的千差萬別和這種“暫有”表現在時間上的長或短。每一種物質存在形態在其運動、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中,又必然為自身的特殊性所規定,必然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因為不同維層物質自身本具的能量不同,運動形式也自然不盡相同;不同維層物質在運動過程中的相互轉化,構成了每一物質存在形態在其運動過程中特殊的本質。也就是說,在既一切形而又超乎浸透于一切形的宇宙本質之中,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現象的運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形態向另一種形態的轉化過程,即在一定條件下能量的轉化和守恒與總體趨向本質的還原。
從宏觀來看,二十世紀天文學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哈勃定律”直接得出的推論是:“宇宙中所有星系都在彼此遠離,即宇宙處在普遍的膨脹之中”。 [8](P86)也就是說,宇宙是由極簡單的原因導致的復雜后果。
就微觀來說,量子力學也已經揭示和闡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質存在形態量子“無中生有”從“真空”中自然發生的“量子躍遷”原理。
然而,當我們通過新興人學研究與實踐深入體悟修證的時候,進一步清晰地發現:宇宙的表象是由極簡單到極復雜再到極簡單的過程,是起始于宇宙本質“空”性,再復歸于“空”性宇宙本質的“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即宇宙表象是從本質“空(無形無象、能生、能變、能藏、隱藏的超對稱、超引力的大統一‘真空’狀態)——成(宇宙本質自發信息〔相當于‘量子躍遷’,產生出最基本的物質形態〕至一定階段,能量高密、‘暴漲’、‘真空相變’,產生萬事萬物)——。ㄈf事萬物不斷組合變化、發展至成熟期而進入高峰〔相對穩定期〕)——壞(趨向發展至宇宙萬象的衰落與‘滅亡’)——空(宇宙萬象化解、消融,最終復歸于宇宙本質‘空’的自性本位)”的開放螺旋式自然循環運動過程。
——宇宙萬象都是過程。
——運動是宇宙本質的屬性。
——現象的運動和發展,實質是趨向本質的還原。
——宇宙萬象的運動和發展,終將復歸于初始發展萬象的宇宙。
即:無始無終、無限無邊界超時空永恒存在的宇宙本質,從根本上規定著有始有終、有限有邊界有時空的宇宙現象的“產生、發展和滅亡”(趨向本質的還原);無始無終、無限無邊界超時空存在的宇宙本質和有始有終、有限有邊界有時空暫存的宇宙現象的統一與融合,構成了宇宙萬事萬物在“產生、發展、滅亡”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既有始又無始、既有終又無終、既有限又無限、既有邊界又無邊界、既有時空又超時空、既現象又抽象的現象與本質“統一辯證”和“辯證統一”的自發、自組織、自洽、自全、自滿足、自控調諧的自然而然狀態。
可見,人類以及宇宙的表象世界,也僅僅是無限宇宙“真空能量海洋”中泛起的幾朵短暫而美麗的浪花。
也就是說,宇宙萬象是由質發展出的量,量再回歸到質的“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的“統一辯證”和“辯證統一”的“自生自滅”、“本無生滅”的開放螺旋式自然循環運動過程。這就是宇宙本質“空”性所規定的自然法則,也是我們對宇宙、人生和萬事萬物得出的基本結論。
六、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人生是過程,人生本“空”,這并不意味著人生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
那么,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
事實證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對他人和人類社會的奉獻之中,就在于對自然和宇宙本質與規律的揭示和適應之中。
就人生狀態而言,大體上可以將人分為小我、大我和無我三種人生境界。
“小我”是自我“本質”迷失的尚未開化、僅僅偏重于三維物質生存和自我享樂的自私自利境界。
“大我”是“小我”發展至對自我“本質”雖然尚未完全自覺,但思想和行為已經不局限于自私自利的“小我”狀態,是在利己中利他,或進一步在利他中利己,乃至于舍己利他趨向人生“本質”層面發展,表現自我能力,力求實現人生存在價值的功利境界。
“無我”的初步是“大我”發展至對自我“本質”的認識或悟解產生飛躍,力求實現“大我”向“無我”超越的“舍我”高尚道德境界;“無我”的極至就是了悟宇宙人生“真相”,體證“物”“我”兩“空”,實現了人的“本質”與宇宙本質合一,“所知障”斷盡,煩惱不生,大徹大悟,大覺大慧,身心獲得徹底自由和解放的人生狀態——這是難以言詮、不可思議、只有親證才能體驗到的身心徹底自由和解放的極樂境界。
就人生價值取向來看,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我,對外物追求與占有欲越強烈的,則人生價值越低,呈“小我”狀態。這是舍本逐末的迷糊人生。人的本質實質是人的既象而又抽象的存在。外物只是人生生存的需要,而不是人生的全部和根本。所以,當生存問題已經得到很好解決,追逐和占有外物越強烈,則背離自身的本質就越遠。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我最終又是誰的?誰又是我?對“我”從哪里來,“我”為什么來,“我”最終又到哪里去毫無所知。心被外物牽動,如隨風飄蕩的落葉不能自主。雖然認為有一個實在的“我”,但對外物呈順其自然的狀態,側重于道德的、智慧的精神追求與自我存在價值的實現,是趨向人生“本質”層面的發展,呈“小我”趨向“大我”發展的較高級狀態。如果能夠舍棄“小我”,進入為他人、為國家、為人類的文明發展而不懈努力的狀態,那么,就可以逐漸成就“大我”并趨向“無我”,在世間就可以行正道建功立業,成為大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政治家、科學家、企業家、軍事家、文學藝術家等偉人或世間圣哲。如果能夠了悟并自證宇宙人生本質的“空”性,了斷人生煩惱,從而獲得圓融無礙的通透大智慧,那么,則出世入世無別,凡圣不住,無掛無礙,瀟灑自在而獲得大自由。就能給人以正知正見,使有緣人開悟人生,獲得不同層次的身心自由和解放。傳播真理,開示宇宙本質之知見;“正世人之所過(并非指責,而是說明道理),輔萬物之自然(揭示宇宙人生的本質‘真相’,順應自然規律發展)”,才能真正實現人生的最高價值。這是個體的人達到身心獲得徹底自由和解放的圓滿人生。
“大道無私”!拔铩薄拔摇眱伞翱铡保盁o我”“無私”就是宇宙本質落實到人生層面的高尚道德狀態和徹底覺悟的境界。
“道德”是崇高的。用“道德”鑄造的人格力量是巨大且無窮的。
天道無私而生育萬物。人類最宏偉的事業必是最“無私”的“利他”事業。以有私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欲想成就無私的偉大事業如何可能?從骯臟齷齪的卑鄙心理出發又怎能產生出崇高而偉大的思想和行為?縱觀古今中外歷史上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留下寶貴財富(特別是精神財富)的偉人、圣哲,哪一位不是以其偉大的思想、“無私”的品德和“舍我”乃至于“無我”“利他”的高尚道德情操而有所成就?孔子、耶穌、穆罕默德、阿基米德、愛因斯坦、諾貝爾、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是“舍我”“無私”的,所以,成就了“舍我”“無私”“利他”的偉大事業;老子、釋迦牟尼等是“無我”“無私”的,所以,成就了“無我”“無私”“利他”與人類與宇宙同在的無量功德而具有無限的永恒魅力!
需要指明的是,人生高一層次的價值取向是包含低層次價值取向的,只不過不將低層次價值取向當作其人生的價值取向和最終目標。就現實人生而言,人這一生命形態是有飲食、睡眠的精神(超三維物質)與肉體(三維物質)的物質辯證統一體,覺悟之人是用而不執的返本還原狀態,是取其順乎自然、無執無著無貪無嗔無癡的“中道”。
由此可見,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通過人不同的思想和行為表現出來的。人生意義和價值體現在不同的人生價值取向上,必然表現為不同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時空觀和發展觀;反過來,不同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時空觀和發展觀又必然表現出不同思想狀態下的不同人生行為,最終表現為不同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結果。
由此也可見,世界上本沒有什么天才,只有不同價值取向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所采取的方法和持之以恒努力的人生結果。或者說,只有不同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時空觀和發展觀指導下形成的不同人生狀態。不是宇宙對每一個人不一樣,而是每一個人對其體悟和認知的程度不同而顯現差別。想了悟宇宙人生超越凡圣解脫生老病死苦等重重煩惱的困擾而獲得人生身心的徹底自由和解放嗎?那就先從認識我們自己,修養、提升和超越我們自己開始吧!
美好產生于心里,“天堂”、“凈土”也就在人間。心凈則國土凈。也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由領域,只是在由必然和外在目的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開始;按事物的性質來說,也就是只存在于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 [14](P962-963)鑒此,我們應當清醒地意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5](P274)科學技術也是第一破壞力?萍际且话央p刃劍。當則利,不當則害。善人正用則善;惡人邪用則惡。物在于人用,善惡、邪正主要在人而不在物。需要特別強調指出的是:時代發展到今天,凡不注重精神文明與道德修養,不側重人的本質和規律探索與適應的,終非人類身心獲得徹底自由和解放的正道,F代哲學與科學如果能夠特別注重對人生本質層面精神的研究、發展與提高和道德境界的升華,引導人們確立起全面正確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時空觀和發展觀,減少自私自利的貪欲和對外物過度的追求與占有,以物質生存為基礎,以健康的精神發展為保證,以身心徹底自由和解放為目標,那么,人與人之間就會更加融洽,人與自然之間就會更加和諧,人自身的心態就會更加平穩,人的身心與現代科技就會得到應有的過濾。現代科技必將在人自身的凈化過程中,在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界平衡協調的發展中呈現出新氣象。人類的智慧與文明就會產生一次質的飛躍。人類在宇宙中的自由度就會更大。如此,則人間“天堂”、“凈土”可以建立,美好的“共產主義”大同世界可以實現。
人身心的徹底自由和解放,是人類共同的理想和奮斗目標。珍惜人生,熱愛祖國,胸懷人類,放眼宇宙,真誠奉獻,“無我”“無私”,才能真正實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也才能獲得身心的徹底自由和解放!而人生身心的徹底自由和解放,必在對思想和精神的自我超越,即對自我和宇宙現象的徹底“否定之否定”之后,最終也只能由人的自我覺悟來完成——“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16](P273)
總之,在人類與自然界急劇對立、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日益嚴重生態環境危機的今天,怎樣做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是時代(人類社會——人道)向我們提出的不能回避、也無法回避的現實課題。而堅持真理,提升“道德”;啟智開慧,引發覺悟;“自度度人,自覺覺他”;百折不撓,難行能行,為人類的和平與人身心的寬容和諧健康發展直至徹底自由和解放而不懈努力,無疑,首先是擺在當代人學、哲學、科學、教育、文化乃至于宗教工作者面前極富挑戰性的神圣使命。我們每一個人也都將面臨著自我和歷史的雙重考驗!
直面人生,我們應當交上一份怎樣的答卷呢?[17]
參 考 文 獻
[1] 聯合國.千年生態體系評估報告〔R〕. 2005-03-30.
[2] 毛澤東選集 (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列寧全集(第38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7] 列寧選集(第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 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 (干部選讀)〔M〕. 北京:科學出版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
[9]〔美〕李政道.在21世紀中國科技戰略研討會上的演講〔N〕. 中國科學報,1997-09-03.
[10]〔英〕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M〕. 許明賢,吳忠超譯.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6. [英]羅杰•彭羅斯. 皇帝新腦——有關電腦、人腦及物理定律〔M〕. 許明賢,吳忠超譯.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
[11] 1995年諾貝爾獎獲得者.τ輕子和中微子的發現〔J〕. 北京:新華文摘(總第210期)1996.〔俄〕維塔利•戈洛瓦喬夫.地下搜尋中微子——科學家捕捉能夠輕易穿透地球的‘幽靈’〔N〕. 俄羅斯:勞動報,2002-11-23.
[12]‘黑匣子’能預測未來嗎〔J〕. 北京:發現〔月刊第8期〕2005.
[13] 2003基礎物理研究盤點.暗物質存在的新證據,暗能量存在的新證據〔J〕. 北京:新華文摘〔半月刊〕2004.
[14] 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15] 鄧小平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 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 楚光玉.人學——關于人的科學哲學•宇宙學〔M〕. 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楚光玉 (1958- ),黑龍江慶安人,遼寧省葫蘆島市高等函授教育管理站主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中國人天觀研究會理事,從事人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