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制造業反污染破堅冰

當丁曦民從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秘書長王敬忠手中接過“綠色環保堿錳電池產品”的證書時,他更多感到的是沉重。
去年我國電池產量305億只,但是堿錳電池的產量僅65億只,占20%左右。這其中,綠色環保的無汞、低汞產品只占到60%。“推動這個產業的發展刻不容緩。”南孚公司總經理丁曦民意味深長地說。
9年等來首批“綠色”名單
昨天下午,與“南孚”一起獲得“綠色環保堿錳電池”證書的,還有“555”、“雙鹿”、“白象”、“火車”、“長虹”等其他10個品牌。王敬忠介紹說,首批綠色環保電池的汞含量都低于無汞電池汞含量的限量指標。
但是這距離國家9部委《關于限制電池中汞含量的規定》的發布已經過去近9個年頭。1997年12月31日,原國家輕工業局等9部委發布了“限汞令”,要求從2006年1月1日起,禁止銷售汞含量大于電池質量0.0001%的堿錳電池。
首批名單的公布,也僅是堿錳電池無汞化的開始。根據電池工業協會的數據,目前國內堿錳電池生產企業近80家,“這些都是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還有更多的小企業、小作坊,如何對這些不達標的企業加大監管才是重頭。”說此話時,王敬忠的神情凝重。據了解,早在1996年,美國、加拿大堿性電池市場占有率已占一次普通電池的86%以上,日本堿性電池市場份額2004年已達到61%。
80%制造商亟待“節能化”
下面這個數據更讓外界吃驚:目前國內電池市場,堿錳電池與碳性電池的比例是1:4;普通碳性電池的年產量,如按照5號電池的長度來計算,足夠繞地球8圈!擁有龐大使用量的碳性電池,卻不具備節能優勢。同樣1節電池,堿錳電池可供電量是普通碳性電池的3-6倍。但碳性電池卻因單價低而長期占據市場主導。比如,1節5號“南孚”堿錳電池的售價為2元,但普通碳性電池卻是2節/元。即便是上述11家獲得“綠色環保”證書的企業,也同時生產碳性電池。
堿錳電池生產線投入巨大是碳性電池生產商轉型的另一門檻。堿錳電池生產線多數由日韓引進,一條純進口生產線投資約3000萬元。即便是“南孚”自行改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線投資也要上千萬。而一條普通碳性電池的生產線投資不過幾十萬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