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要學會幽默

幽默是人類的智慧,幽默是人生的藝術。”幽默對于主持人猶如鉆石,善于利用,將使所主持的節目熠熠生輝。
只有在一種內外松弛的狀態下,幽默的靈感才會降臨到節目主持人的身上。即使一名久經沙場的主持人,每一次出鏡主持節目之前,還是免不了會緊張。但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正常現象。就像演員登臺演出之前會緊張,運動員投入比賽之前會緊張,人們在眾目睽睽之下演講會緊張一樣。
緊張有兩種,一種是消極緊張,過度緊張會使人的精神和形體處于緊迫狀態,影響正常發揮。另一種是積極緊張,適度的緊張,有利于主持人集中注意力,思維更加松弛,更加敏捷。
小說家和演講家A ·懷利曾經說過:“現在,經過許多年的練習之后,我假定自己已經成為一名久經沙場的演講人了。但是,每次站起來準備講話,我很少有不擔憂、心里不亂跳的時候。”
主持人為了克服緊張情緒,不妨嘗試建立自我監督系統,養成不斷進行自我檢查的習慣,隨時調節、平衡自己的主持狀態。并把這種自我監督和排除多余緊張情緒的過程變成一種自覺的習慣。當然,這并非一蹴而就,但隨著主持節目經驗的不斷積累,卻可以日趨成熟,形成自然。許多主持人每當回想第一次出鏡時,對自己的緊張狀態仍然記憶猶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著名主持人韓玉花談到自己最初上鏡時說:“我當時渾身冒汗,聲音顫抖。我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來適應鏡頭。當時我的聲音很高,但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為太緊張了。緊張的時候,我的喉嚨往往會發緊,忘了用氣發聲,而用了嗓子。”
“幽默是一種優美的、健康的品質。”(列寧語)幽默是一種氣質,一種風度,一種魅力,這種魅力勝于一名主持人的衣著打扮。語言含蓄而俏皮、尖銳而不刻薄,蘊涵著主持人高超的藝術修養。
在詼諧幽默的語境下,主持人的表現不是膚淺的貧嘴,而是閃爍著智慧的火花。前蘇聯心理學家普拉圖譜夫說:“幽默在歡笑的背后隱藏著對事物的嚴肅態度。”
幽默有三種境界。第一種是“對別人話語之間的幽默之意,能迅速領悟,并作出反應”;第二種是“有幽默感,自己能講笑話,并能使對方發笑”,第三種是“自嘲”,勇于調侃自己的人是自信、寬容、豁達的。筆者想,可能沒有哪一位主持人比芭芭拉·布什在衛斯理大學的一次畢業典禮上發言時遇到的情況更糟的了,因為畢業班四分之一的同學簽署了一份“請愿書”,表示不歡迎她來演講,因為“她不是職業女性的良好典范,之所以請她來講話,僅僅因為她是美國總統的夫人”。該請愿書引起巨大的轟動,各個階層的人為此還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爭論,以至于所有的電視網絡決定對她的講話進行現場直播。芭芭拉·布什的講話非常幽默、得體。她承認,學生們“更情愿讓因為《紫色》而聞名的愛麗斯·沃克來講話,而不希望我本人來發表演說,而我本人——僅僅因為我的頭發而聞名”……她在結束演講前說,“聽眾當中也許有哪位將來跟我一樣作為總統的配偶而步入白宮,祝她好運”①。
她的演講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歡呼與掌聲。她的幽默使得事先不歡迎她的那些大學生改變了態度。一位大學生說:“她是個真誠的人,她觸動了我們的心。”
主持人的心理、態度要真誠。只有真誠、真情、真心,貼近大眾,貼近生活,才能架起雙方感情交流的橋梁,才能取信于節目對象。只有當受眾心理上把主持人看成是自己人,是朋友,沒有了隔膜,他們才有可能接受你傳播的信息、觀念和思想,并作出有效的反饋。
幽默不可嘩眾取寵,要講究分寸,幽默得不夠火候,俗不可耐,過猶不及,又容易使人產生油腔滑調之感。常見一些主持人為了活躍氣氛而矯揉造作,虛假輕浮,幽默不在點上,都容易失去觀眾的信任甚至引起反感。
優秀的主持人都是以受眾為中心,想他們所想,感他們所感。主持不是在受眾面前自說自話,而是要從受眾那里獲得有效的反饋。弄清楚你的受眾或采訪對象是什么人,只有明白了你的話語對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中國有句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主持人要善于根據受眾特點和采訪對象選擇恰如其分的語言形式。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性格、文化教養、思想、身份、經歷、職業等等。如果一概而論,不考慮交流對象的實際,只按照自己的思考和語言習慣來幽默,往往會使得話題無法延續。主持人興高采烈,自以為妙趣橫生,而受眾卻不知所云,無動于衷,這將是多么令人尷尬的場面。
適時的幽默能使主持人與觀眾的交流處于輕松、和諧的氛圍中,信息的交鋒也有效。有一次,楊瀾在清華大學演講,開場白說道:“剛才李主任(指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李希光教授)在介紹的時候,談到我的先生,的確是他跟清華傳播學院的同學交流過,他非常得意,他告訴我說:'有些女同學說我是她們的偶像啊!'我說男同學呢?”②在笑聲中,楊瀾跟大家的距離拉近了許多。
主持人為了了解服務對象,有些工作需要做:
(l)前期的受眾或采訪對象分析。這步很有必要,主持人必須讓自己傳播的信息適應受眾。
(2)主持現場的察言觀色。主持人應該有一對善于傾聽的耳朵,一雙冷靜的眼睛和一顆敏感而熱切的心。主持人必須知道受眾或采訪對象是怎么想的,思想和情感是否達到和諧以及和諧到多大程度,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主持人幽默的效果。要學會察言觀色,聽出受眾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主持中的幽默要講究含蓄,惜墨如金,用有限的話語表達出耐人尋味又充滿情趣的意境。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講過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他說:“有一個禮拜天我到教堂去,適逢一位傳教士在那里用令人哀憐的口吻講述窮人苦難的生活,請求富人向窮人捐款,當他講了5分鐘之后,我馬上決定對這件有意義的事情捐助50元;當他再講5分鐘時,我決定把捐助的數目減少25元;當他繼續滔滔不絕地講了半個小時后,我的捐助減到了5元;最后他講了1小時后,拿起缽子向聽眾哀求捐助,并從我面前走過的時候,我反而從缽子里偷走了兩元錢。”
幽默要注意交流互動。交流互動,容易產生普遍的吸引力,被大家所理解。如果主持人說得過于深奧、專業,話中的潛臺詞太多,觀眾往往來不及理解或理解不了,容易造成交流脫節。
交流互動時,如果觀眾態度輕松、愉快,而主持人卻非常嚴肅,會讓人感到生持人不熱情,甚至還以為主持人有什么看法呢。如果觀眾十分嚴肅,而主持人卻采取輕佻的應答,或者為了調節氣氛開個玩笑,這些效果都不好。
另外,幽默要切合當時的語言環境,包括主持人與受眾交流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交流場合、雙方的狀態。只有在恰當的時候,在恰當的地方,幽默才能獲得好的效果。
幽默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許多幽默來自現場的即興,“妙在水到渠成,天機自露,我本無心說笑話,誰知笑話逼人來”。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很少有這樣的主持人,日常不注重磨練,一到臺上卻妙語連珠。主持人平日要注重學習、積累,具備豐富的人生體驗,較寬的知識層面,說一百句話,肚子里還準備著一千句,甚至幾千個句子墊底,就能應付自如,出口成章了;否則將很難做到游刃有余地調節現場氣氛,駕馭節目。
傳播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雙向過程,幽默恰恰是一種手段,幫助主持人吸引受眾,把興趣聚于將要傳播的信息之上,修正自己的信息編碼或程序,進行迅速的組織、調整。
應變能力指在節目進行中,主持人根據現場的變化,隨機應變調整自己的言行和對策的能力。目的是為了駕馭節目的進程,協調節目的各個組成部分,控制現場氣氛,使節目按預定的目的播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