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拉呱”看方言新聞節目的魅力

這只雞很神奇“中有這樣一個片斷:畫面上是一只雞,畫外配音:大家猜猜我是公雞還是母雞啊?主持人:當然是公雞嘍,看你這長相就知道……”“拉呱”采取的這些形式,讓節目變得有聲有色,讓觀眾在娛樂中接收信息,也體現了當前媒體發展的平民化傾向。
“拉呱”別具特色的內容和形式保證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有人擔心方言過于通俗會導致節目的低俗,但是讓觀眾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接收信息,并不意味著節目一定會變得膚淺和低俗。拿“拉呱”來說,它在輕松娛樂之余,并沒有放棄新聞節目承擔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主持人會對新聞內容加以適時適度的評論,或批評,或反諷,或贊美,或建議,或呼吁,這些評論往往一針見血,輕松中透著深刻,讓觀眾生發感悟和思索。這就使得節目通俗和深刻并存,能夠做到雅俗共賞。
一方面是方言節目受到當地觀眾的喜愛,另一方面是外地觀眾“聽不懂”的抱怨和對方言節目不利于推廣普通話的擔心,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從方言節目本身和受眾這兩個角度來理性地解讀這一現象。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種象征和載體,方言節目之所以受到當地觀眾喜愛,不僅僅因為它貼近百姓生活,更因為它體現了人們對當地區域文化的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于方言節目來說,它的主辦單位大都是一些省市級電視臺,它的目標觀眾也定位在一定的區域內,它從來沒有預期要像普通話節目那樣讓所有人都聽懂,都愛看。退一步說,即使是普通話節目,也都有自己固定的目標觀眾,也不可能包攬所有的觀眾。在這種前提下,作為對普通話節目的有益補充,方言類節目應該有自己的生存權利和發展空間,這既是出于對方言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保護,也是當前中國電視節目“小眾化”、“個性化”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從總體上看,當前的方言類節目數量有限,只占各電視臺節目播出總量的一小部分,②只要加強宏觀調控和正確引導,這種小眾化節目不會威脅到普通話節目的主體地位。
當下各種媒介尤其是電視媒介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為開拓新的市場和領域,各種媒介開始轉換思路,不再將受眾定位于“大眾”,而是根據某一特定的領域、階層、年齡、職業等等集中鎖定某一“小眾”目標,并在節目的個性化、特色化上下功夫,電視臺的頻道細分化、欄目化便是電視“小眾化”的標志和信號。新聞節目也從原來的包羅萬象走向了逐漸細分。像近年來興起的娛樂新聞、民生新聞等便是對新聞節目新形式的探索和創新,而“拉呱”、“阿六頭說新聞”這樣的方言新聞節目更是典型的“小眾化”節目。電視節目的“小眾化”,有利于制作單位因地制宜,集合地域、文化等特殊優勢,更好地實現資源的配置,避免以往節目的“大而全”、“大而空”的弊端,實現節目的多樣化,并盡可能地在節目內涵的挖掘、形式的創新、整體風格的打造等方面實現個性化,突出節目特色。
另一方面,節目的小眾化、個性化也是省市各級電視臺生存發展的必然渠道。面對中央電視臺在資源、資訊等各方面的強勢地位,省市級的電視臺要實現穩步發展和良性循環,絕不能一味地追隨和模仿央視的節目樣式,而應該立足自身優勢,確定目標市場和觀眾,努力創建自己的品牌節目,走出一條特色化的路子,這是省市級電視臺生存發展的根本。在這方面,湖南衛視和重慶衛視的做法值得借鑒:湖南衛視以“快樂中國”和“全民娛樂”作為核心理念,以“打造中國最具活力的電視娛樂品牌”作為明確指向,將收視目標對準年輕觀眾,近年來陸續推出“快樂大本營”、“玫瑰之約”、“超級女聲”等特色節目,在明確的品牌定位下,湖南衛視已經奠定了它在綜藝娛樂方面不可動搖的領先地位;重慶衛視則注重方言節目的開發,“霧都夜話”、“生活麻辣燙”等方言節目已成為該臺的品牌和標志性節目。這兩個臺走的都是小眾化、個性化的路子,方言節目的興起便是各級電視臺實行目標定位、節目改革的體現。
目前電視節目的小眾化和個性化發展還需要各個節目制作單位的實踐和探索。當然,小眾化和個性化并不意味著節目可以忽略大眾普遍遵循的秩序和規范,忽視節目的品味和社會價值。無論是“大眾化”還是“小眾化”,都需要強調節目的內容和質量,強調精品意識。拿方言類節目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方言”這種形式,而是“方言”所體現的內容。因此,注重主持人素質的培養和節目品味的提升,注重節目內涵的挖掘和整體風格的打造,真正做到“內容為王以質取勝”,才是此類節目的唯一出路。
![]() | [1]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