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讓人物訪談節目更有張力

電視人物訪談節目是以情節和故事為核心,通過主持人和嘉賓一對一的直接對話來講述嘉賓的人生故事,挖掘他對某些問題(如:人生,世界,情感等等)的體會和看法的一種節目形態。它與我們一般意義上的“談話節目”有著很大的區別,后者在選題時更著眼于話題性,在節目中通過意見的交流、觀點的表達,形成碰撞、共振和思辨,節目凸顯主題性、引導性和思辨性;而訪談類節目的中心則始終是“人”,由于它通過電視媒介直接展現一對一的談話現場,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和現場感染力。
應該說,形態單一的訪談節目相比現場新聞、直播類報道,并不彰顯電視的長處,那么,如何讓訪談節目變得好看呢?近年來,國內的許多人物訪談節目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特別是中央電視臺“面對面”、“半邊天”以及山東電視臺“新聞人物”,這些欄目通過對訪談對象所陳述的事實、觀點的多角度質疑,讓訪談的過程充滿著機鋒,談話場中處處彌漫著矛盾和沖突,節目一下子有了張力。訪談節目在不經意間又找回了優勢。
一、質疑:新聞真實的“還原劑”
“接近真相,從質疑開始”,這是“新聞調查”對記者現場采訪的基本要求。在訪談類節目中,質疑不是一個吸引他人注意的噱頭,更不是用來嘩眾取寵的“作秀”工具,而是為了讓主持人“零距離”地接近新聞事實、深度觸摸新聞人物的靈魂。
在訪談類節目中,由于是一對一的采訪,只有對訪談對象所陳述的事實站在對立的角度上進行質疑,才能避免信息的單邊化,使節目的內容更公正、更客觀,從采訪對象的回答中傳達出真相。比如“面對面”中采訪劉殊威的那一期節目,節目里沒有出現藍田的人、證監會的人,只是她,如果主持人再站在她一邊發問就顯得十分不對等,這樣得出的結論也會顯得不公正。而在以對立面姿態進行質疑中,在“你說呢?”這樣的步步反問中,既制造了矛盾,也激發了新聞人物的個性,還得到了客觀的信息。山東電視臺“新聞人物”欄目制作的《朱緒平;細說“車改”》一片中,面對這位在全國率先領導市級機關全面推行公車改革的威海市委副書記,主持人田紅年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通過環環相扣的不斷質疑,層層剝筍地接觸到問題的實質,使訪談越來越接近新聞的真實性。
問題中的問題,難點中的難點,一個個從百姓角度設計的問題,仿佛要把被采訪者逼問到絕境,然后在被采訪者的自辯、反駁中逐步樹立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
二、質疑;觸撞人物靈魂的“銳器”
“采訪中一團和氣是不行的,有很多東西必須像擠牙膏一樣用力去擠才行,記者得去撞他,刺激他,采訪對象才能有話說。”這是王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話,在“面對面”中,他會經常性的詢問“接下來呢?”或者“是這樣嗎?”,問題接得非常緊,互動式的提問比較多。在山東電視臺的“新聞人物”節目中,也經常會有背景式的提問、細節的提問、假設性的提問、反面的提問,用了很多方法去探究對方的心靈和精神。比如,在《宋令義:嘗鮮“公推競選”》一片中,主持人對山東首位通過“公推競選”產生的鄉鎮長的訪談,就相當精彩到位。
田:跟其他幾位競爭對手比,你覺得你最大的劣勢是什么?
宋:農村實踐經驗,實際工作經驗欠缺。
田:如果讓你去做鄉鎮工作,有點象把軍權交給了趙括,你所能做得僅只是紙上談兵,你覺得投票人會不介意嗎?
宋:在辦公室工作這幾年,經常對制約全縣經濟發展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搞一些調研,大家或許是對我有一種期盼吧,感覺到我可能對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方面懂一些。
田:打個比方說,領導讓你修一個形象工程,當地的老百姓認為不需要這個。
宋:如果真正有這樣的決策的話,那肯定要征求群眾的意見,要充分考慮到群眾的意見,群眾的承受程度。如果群眾不同意,那可能這個決策就執行不了。
田:那你的上級會不會認為你很不負責?
宋:群眾的意志,群眾的意愿和組織上黨委的決策是一致的。
質疑其實就是一種和訪談對象交流、溝通的方式,這種方式由于和以往“獻媚”式的采訪完全相左,容易形成一個適合交流的談話場,在這個“場”中,主持人和采訪對象可以進行深度溝通,主持人也容易走進對方的精神世界。在采訪鐘南山的時候,所有的問題都問完了,最后,王志又這樣問了一句:
王:其實對于你個人來說我覺得榮譽不是問題,學術地位也不是問題,那你這樣拼命到底是為了什么?
鐘:我想是不是就想追求一個未知數,就是這個目的。這個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病原,怎么治,這就是我這個領域的,所以我希望搞清楚,這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這一段近乎內心獨白式的回答,樸實無華,真切動人,讓人一下子對這位老院士肅然起敬。王志在談到自己的質疑風格的時候,他說到了一個“平視”的概念,他的解釋是“平視不應該是記者的眼光,應該是觀眾的眼光。當你面對強者的時候,你要給他壓下去,當你面對弱者的時候要給他扶一下。”同樣是央視金牌主持人的白巖松,2001年6月3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曾作過一次演講,談的是“電視文化”,其中詳細談到了“東方時空”、“焦點訪談”開播以來如何建立“平視”理念的情況。他說:“過去記者似乎是一個墻頭草,順風倒,見著高官就仰視,見到百姓就俯視。從‘東方時空’開始,大家慢慢學會了平視。”質疑的采訪風格當然是在“平視”的前提下。我們不是審判長,態度更不該冷、橫,尤其是面對那些普通人。但記者更應當牢記的是,自己是為保障公眾知情權而工作的,在面對官員、強勢人物、熱點人物時,不該首先想到他們的臉面,而應當堅持問出觀眾最關心的問題,不論這些問題是否令他高興、苦惱、煩躁甚至惱怒,因為那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最為重要的是,當我們堅持把質疑作為欄目堅守的風格時,看似平常、形態單一的訪談節目有了深度,也就好看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