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校對工作“定位”
http://www.dcyhziu.cn 2007/5/30 源自:互聯網 【字體:
】

校,訂正也,校對,即按原稿核對抄件或付印樣張,訂正偏差消除差錯之義。古人稱校對為“校讎”。讎者,仇也。視書籍中的錯訛為寇仇,可見糾正錯訛決心之一斑。報紙校對工作是報紙出版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編輯工作的延伸和補充,是保證報紙質量的重要一環。
校對是一種特殊的行業。它不僅需要知識,而且需要專門的職業訓練,在我國古代,不是學富五車者,不敢問津校對這一行當。韓愈有詩寫道:“才子富文華,校讎天祿閣。”可見“校讎”和“文華”有著內在的聯系。從劉向父子到“乾嘉學派”凡能以“校”名世者,都和學問二字分不開。中國新文學的旗手魯迅先生,無論是自己寫作,還是幫刊物編稿,都非常重視校對工作。他曾在一則書刊廣告中寫道:“虛心紹介誠實譯作,重金禮聘校對老手,寧可折本關門,決不偷工減料。”
隨著時代的進步,各行各業對自己從業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校對人員若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報紙宣傳的需要,就要有廣博的知識。
校對有“死校”和“活校”之分。所謂“死校”就是機械死板地改正幾個明顯的錯別字及標點符號等,這是應付差事的消極的校對。“活校”內容就多了,包括版面、圖片、文章的布局、遣詞造句、標點等等。校對人員不但要糾正打印的錯誤,還要敏感地辨別和正確判斷出原稿的錯誤,改正原稿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認為校對工作單純是為了改幾個明顯的錯別字及標點符號,那就理解得太狹窄了。
校對工作,天生就是件極嚴謹、極細致、認真的工作,不容許有一點粗心大意。據沈括《夢溪筆談·卷25》載:“宋仁宗朝有位顯宦宋綬,是著名藏書家,家藏書萬余卷,親自校讎。常謂:‘校書如掃塵,一面掃,一面生,故有一書每三四校,猶有脫謬。’”我們可從中體味出要做好校對工作是需要付出何等艱辛,需要養成一種何等嚴謹、細致、認真的作風!
1997年某日的《雜文報》上出現了一個別字,鬧了一個罕見的笑話。當日報紙的“本期美編”錯為“本期美騙”,一不小心,編輯變成了“騙子”,玩笑開到自己頭上。俗話說,一個字能殺人能救人,決非危言聳聽,一字之差就出政治問題甚至人命的例子非常多。1939年,英國駐華大使詹森因公從重慶飛成都。當時成都官辦的《新新新聞》刊出這條消息時,赫然的二號宋體標題竟是“英詹森大便昨日抵蓉”,將“使”字誤成了“便”字。詹森的隨員看到自己的長官被貶到如此地步后十分惱火,持報向成都市長提出抗議,市長只好連忙賠禮道歉,并諭示“懲治”。1948年濟南發生過王笠汀“為‘(國)’捐軀”一事:王笠汀系官辦(國民黨)《山東新報》主編,1948年元月某日該報第一版頭條新聞是王笠汀所撰,大標題是《魯省國軍蠢動無地》。見報后,輿論大嘩,氣得省主席王耀武拍案大罵,聲稱“嚴究”。再經細查,并非排校之誤,實乃王笠汀將“共”字誤寫為“國”字。王在驚怖中引咎辭職,不久服毒自殺。故有挽聯云:“為‘(國)’捐軀,同聲一哭……”假如當時王寫正確了,假如校對人員發現后不只是忠實于原稿,而是通知王笠汀并改正之,王怎么也不至于送命。
校對工作“枯燥單調”,大部分校對工作需要在夜間進行。校對人員晨昏顛倒,生活規律失調,總是默默無聞地為他人做嫁衣裳。每天面對同樣的工作,對著一篇稿子一遍一遍地反復核對。而出現見報差錯,首先被責問的是校對人員。因此領導要關心他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采取具體措施去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工作氛圍,充分調動校對人員的積極性,使校對人員不單單是“對原稿負責”,充分發揮校對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為校對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為提高校對人員的工作能力,有條件時可分期、分批送校對人員去有關學校進修,在理論上充實他們的頭腦。從事校對工作的時間越長,積累的經驗就越多,出差錯的機會就越少。培養一批專業理論水平高、相對穩定的校對隊伍是搞好校對工作,提高報紙質量的可靠保證。
校對是一種特殊的行業。它不僅需要知識,而且需要專門的職業訓練,在我國古代,不是學富五車者,不敢問津校對這一行當。韓愈有詩寫道:“才子富文華,校讎天祿閣。”可見“校讎”和“文華”有著內在的聯系。從劉向父子到“乾嘉學派”凡能以“校”名世者,都和學問二字分不開。中國新文學的旗手魯迅先生,無論是自己寫作,還是幫刊物編稿,都非常重視校對工作。他曾在一則書刊廣告中寫道:“虛心紹介誠實譯作,重金禮聘校對老手,寧可折本關門,決不偷工減料。”
隨著時代的進步,各行各業對自己從業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校對人員若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報紙宣傳的需要,就要有廣博的知識。
校對有“死校”和“活校”之分。所謂“死校”就是機械死板地改正幾個明顯的錯別字及標點符號等,這是應付差事的消極的校對。“活校”內容就多了,包括版面、圖片、文章的布局、遣詞造句、標點等等。校對人員不但要糾正打印的錯誤,還要敏感地辨別和正確判斷出原稿的錯誤,改正原稿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認為校對工作單純是為了改幾個明顯的錯別字及標點符號,那就理解得太狹窄了。
校對工作,天生就是件極嚴謹、極細致、認真的工作,不容許有一點粗心大意。據沈括《夢溪筆談·卷25》載:“宋仁宗朝有位顯宦宋綬,是著名藏書家,家藏書萬余卷,親自校讎。常謂:‘校書如掃塵,一面掃,一面生,故有一書每三四校,猶有脫謬。’”我們可從中體味出要做好校對工作是需要付出何等艱辛,需要養成一種何等嚴謹、細致、認真的作風!
1997年某日的《雜文報》上出現了一個別字,鬧了一個罕見的笑話。當日報紙的“本期美編”錯為“本期美騙”,一不小心,編輯變成了“騙子”,玩笑開到自己頭上。俗話說,一個字能殺人能救人,決非危言聳聽,一字之差就出政治問題甚至人命的例子非常多。1939年,英國駐華大使詹森因公從重慶飛成都。當時成都官辦的《新新新聞》刊出這條消息時,赫然的二號宋體標題竟是“英詹森大便昨日抵蓉”,將“使”字誤成了“便”字。詹森的隨員看到自己的長官被貶到如此地步后十分惱火,持報向成都市長提出抗議,市長只好連忙賠禮道歉,并諭示“懲治”。1948年濟南發生過王笠汀“為‘(國)’捐軀”一事:王笠汀系官辦(國民黨)《山東新報》主編,1948年元月某日該報第一版頭條新聞是王笠汀所撰,大標題是《魯省國軍蠢動無地》。見報后,輿論大嘩,氣得省主席王耀武拍案大罵,聲稱“嚴究”。再經細查,并非排校之誤,實乃王笠汀將“共”字誤寫為“國”字。王在驚怖中引咎辭職,不久服毒自殺。故有挽聯云:“為‘(國)’捐軀,同聲一哭……”假如當時王寫正確了,假如校對人員發現后不只是忠實于原稿,而是通知王笠汀并改正之,王怎么也不至于送命。
校對工作“枯燥單調”,大部分校對工作需要在夜間進行。校對人員晨昏顛倒,生活規律失調,總是默默無聞地為他人做嫁衣裳。每天面對同樣的工作,對著一篇稿子一遍一遍地反復核對。而出現見報差錯,首先被責問的是校對人員。因此領導要關心他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采取具體措施去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工作氛圍,充分調動校對人員的積極性,使校對人員不單單是“對原稿負責”,充分發揮校對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為校對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為提高校對人員的工作能力,有條件時可分期、分批送校對人員去有關學校進修,在理論上充實他們的頭腦。從事校對工作的時間越長,積累的經驗就越多,出差錯的機會就越少。培養一批專業理論水平高、相對穩定的校對隊伍是搞好校對工作,提高報紙質量的可靠保證。
|
|
|
|